杨四平:1935年上海诗歌之盛与当下上海诗歌之问

2023-6-28 23:11| 发布者: zhwyw| 查看: 92493| 评论: 0|原作者: 杨四平

1935年上海诗歌之盛与当下上海诗歌之问
(发言提纲)

杨四平(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1930年左联成立后,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心就从北京移到了上海。在这样的背景和逻辑下,我就1935年上海诗歌与当下上海诗歌谈几点看法:

   一、时势导引下,在上海成立的中国诗歌会1935年提出“国防诗歌”口号,出版《国防诗歌丛书》,诗歌大众化运动轰轰烈烈。1935年蒲风出诗集《茫茫夜》《六月流火》、王亚平出《都市的冬》、柳倩出《自己的歌》《生活的微痕》等。茅盾说,1935年后中国新诗写作出现“一个新的倾向”,从抒情到叙事,从短到长”,诗人也从书房和客厅到十字街头和田野了。

   二、与之针锋相对的是20年代末兴趣的象征诗派主将李金发1935年在上海发表《诗是个人灵感的记录表》反对诗写外部事件,反对以诗去煽动流血牺牲。

   三、调和以上两者的是新诗感觉派。戴望舒1935年在上海创办《现代诗风》双月刊,努力把对现代都市上海的都市把握定格在各自特定的感觉世界里(包括都市大众与都市精英对上海的不同的现代感觉)。

   四、新诗经典化打下深深的牢固的基桩。1935年朱自清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其“诗集导言”为中国新诗理论批评的金科玉律。


   五、几点思考与启示:
   这里需要重温一些诗歌常识,重新把诗歌问题历史化、复杂化、问题化:

   1.诗到底是纯粹“个人灵感”的还是纯属外部事件的?抑或是外部事件内化为心灵感觉之后再以意象和文字予以呈现?
   2.诗到底是贵族的还是大众的?要不要区分身份、精神、气息之类?
   3.诗到底是抒情的还是叙事的?还是兼而有之?若是,又如何兼而有之?这个问题是否牵涉诗之长短论域?
   4.诗的晦涩与通俗,到底是诗的品质还是诗的接受问题?
   4.何为“好诗”?谁的好诗?哪一种层面和意义上的好诗?大家都说好的诗就一定是好诗吗?选入文学史的诗就是好诗吗?
   5.诗的经典化与包括文学史权力在内各种权力及其竞争密切勾联。显然,权力会规训、改写、粉饰、涂抹和污染诗歌!为此,诗人力图自我经典化。新诗经典化需不需要“再经典化”、不断经典化?
   6.面对1935年上海诗歌的成就与荣光,当下我们上海诗人该如何回应与奋进?(辉煌与平淡、中心与非中心、领潮与跟跑)。我们能否在过去的足迹下造就理想的明天?再铸上海诗歌辉煌?


   一个人如果思想是旧的,连他讲的话也是旧的,反之。我希望我讲的话新中有旧、旧中有新。总之,只要是对大家有某些触动或提醒,我就知足了。谢谢大家。

2023-6-27于上海愚园雅聚
 

供稿:原作者 | 责任编辑:牧 野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