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与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表达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作者: 周志军|来源: 文旅中国| 时间: 2023-6-27 16:08| 查看: 58217 | 收藏


   中国诗歌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文学样式。为了更好地探讨中国诗歌的发展之路,研究如何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贡献诗歌的力量,625日,由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的“中华文明与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表达座谈会”在中国政协文史馆举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出席活动并致辞。史少春、何向阳、李少君、李晓东、唐晓渡、张颐武、刘琼、赵敏俐、瞿弦和、王玉明、戴潍娜等专家学者参会研讨。活动由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秘书长王山主持。


   诗歌应该破圈、跨界,与社会各个层面发生更紧密的联系。人民性是中国诗歌生命力之所在,诗歌如何走进人民大众,让人民大众看得懂、受感动,与之共情并产生积极正面的力量,是我们应该探讨研究的努力方向和创作宗旨。座谈会的召开旨在从理论和学术的视角,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王山说,本次座谈会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作家协会“向人民学习,做人民的学生”系列活动的诗歌续章。今天的座谈会是中国诗歌学会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集体学习。王山宣布,中国诗歌学会将推出“新时代诗歌火炬传递行动”系列活动,以线上“致敬劳动者诗人”系列直播和线下“新时代诗歌火炬传递行动”志愿者服务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将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创作的诗句呈现给读者,也激励广大诗人投入火热的生活。


   “在新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要忘了历史的根。文学艺术与新文明共建,不能逆历史而动,必须有建设者的主体性思维,建立在人民生活发展实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反映社会进步和人民创造。”白庚胜表示,在中西古今、传统与现代融合贯通的百年转型时期,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和基本特征。在工业社会、城市文明、信息时代的特殊语境下,建设新时代的新文明需要继续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他认为,本次研讨会运筹诗思,激发诗情,为诗歌创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平台,让大家共同思考新时代的新文明建设应该怎么做,为新时代诗歌研究注入了新的思想情感活力。


   与会者认为,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诗歌,是极具力量、极富魅力、极为生动的语言文字艺术,始终赓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今天的座谈会是也是中国诗歌的再出发,更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起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诗歌将迎来更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新时代诗歌高峰佳作迭起的春天。


   与会者从中国古典诗词和现代新诗的文化传统、思想境界、美学追求、时代精神等方面着眼,深入阐释了中国诗歌的发展对于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意义。座谈会充分探讨了诗歌现代化的创作逻辑、表达方法和理论路径,倡议诗歌工作者应该努力推进诗歌承担起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用诗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周志军)


 来源:文旅中国 | 选稿编辑: 笛 

责任编辑:zhwyw
|  
分享至:0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