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禅诗探索》选刊(2024年1月号,总第163期)

2024-2-1 16:28| 发布者: zhwyw| 查看: 39627| 评论: 0|原作者: 也牛|来自: 中华文艺网

《现代禅诗探索》选刊

(23年12月号,总第162期)

主编:碧青



【诗歌作品】


作者:也牛

从山路出走的人
像出家

山路狭窄
陡峭、蜿蜒,一路风月。你说:人生没有偏旁
来者都是暂住

歇歇脚
山色会更美

       推荐人:碧青
       推荐语:也牛的这首题为《行》的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七行,却道出了“行”的秘诀。
诗的开篇,就是悟语。“从山路出走的人/像出家。”山路,就是行者的道场。而走在狭窄的山路上,行者亦领略和品味了“陡峭、蜿蜒,一路风月。”所以,行者悟出:“人生没有偏旁/来者都是暂住。”自然万物,各有来处,各有旅途,各有归期,各有归处……
而在世间,成就自身的,却只有这一条行走的道路。
       行,是在山路上修正自我的一种方式。而悟,则靠心灵。所以,一味的行走,亦是一种执念。于是,在诗的结尾,揭示出本真而深邃的诗意: “歇歇脚/山色会更美。”
       《楞严经》云:“歇即菩提”。放下自我的执念,心,歇下来,归于原有的平和与宁静,心所照见的世界景象,便愈加美好……
       正如“心净土净”,心美景深……

东山十五的月亮
作者:智维法师

傍晚
在东山阁前的广场上散步
看见你

早晨
去大雄宝殿上早课的时候
看见你

一夜的时间
从东走到西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一夜的时间/从东走到西”。相由心生,你若开悟,相即是性,东即是东,西即是西,东西不二,一夜圆融。

       推荐人:碧青
       推荐语:拜读智维法师的《东山十五的月亮》,心里忽然一亮,像点燃了一盏明灯,令我欣喜又感恩。很明显,智维法师是在以诗的方式,开示读者。
诗中的“东山”,应该是湖北黄梅的东山。东山上有一座五祖寺,原名就叫东山寺。所以,“东山”,饱含着多重的含义。它既是一座山,也是一种方位。同时,我们也可认为它代指东山寺。五祖弘忍禅师在此弘法,十位最得意的弟子,就包括神秀、惠能、智诜、老安、法如等。而慧能,则继承了五祖的衣钵,成为六祖,并开创出中国禅的新时代。
东山,本是中国禅的一座祖庭。
       “月亮”,无疑是禅心的喻体。“东山的月亮”,是新一轮初升的月亮。“十五的月亮”,本自具足光明和圆满。它在黑夜里诞生,在黑夜里行走于空中,呈现着自己,照亮夜色里的天空和大地……
       在“东山”修行的智维法师,明净的心灵直觉观照,见空见物,呈现出意境优美的空灵诗境:

傍晚
在东山阁前的广场上散步
看见你

早晨
去大雄宝殿上早课的时候
看见你

       当圆月从东走到西,完成一次呈现与照耀之旅,它依然是光明而圆满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一夜的时间
从东走到西

       暗夜,因之而悄然退走。新的清晨出现,大地上的万物,已经在黑夜和睡梦中醒来……
在新一天的早晨,圆满而光明的月亮,依然被诗人“看见”。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纯净的心性。无论是黑夜还是早晨,诗人的“见性”如一,明净地观照着“月亮”。诗人的心,亦如月光。照向空中的月亮,照向世间景象和万物的变化……

2024年元旦
作者:碧青

元旦
那一本没有打开的台历
封印着人间推演的24节气

天地之间
每一种时光
自有打开本身的方式

我随身携带的那一张白纸
已经铺展在一桌尘世

此地,此时
只有它独自呈现的
一卷空阔和静寂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那一本没有打开的台历/封印着人间推演的24节气”,过去事已过去了,让心态归零,以一种空阔和静寂的姿态打开自己,像“一张白纸/已经铺展在一桌尘世”,迎接未来。不预设、不思量,“只今只道即今句,”随顺觉性,自然会“梅子熟时栀子香”。

读风
作者:快禅如风

青灯下读经
如读风

青眼摇曳
空去
空来

却有贝叶
一缕暗香穿心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风可感,不可观,故说“空来/空去”。“青灯下读经”,经所在处,即是有佛。佛者,觉也,故说“却有贝叶/一缕暗香穿心”。穿,是穿过,读经的时候以幻观幻,即如此。而真心无相,岂可穿?可透?可过?此诗由相见入佛见,无断、常,得“三昧”真常!

南海观音
作者:下午百合

那么多的仰望汇在一处
悲,有了力度
那么多的善意汇在一处
慈,连成片了
柔和是一种更大的力
从你的眼中溢出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拔苦为悲,“那么多的仰望汇在一处/悲,有了力度”,因众生有感;与乐为慈,“那么多的善意汇在一处/慈,连成片了”,故菩萨有应。菩萨具有柔和质直摄生德,大智照真,大悲救物。柔则伏灭烦恼,和则顺理修行。柔和者,随流不滞。菩萨用此调摄众生,自他圆满。所以诗人说,菩萨之“柔和是一种更大的力”。我与菩萨感应道交,同事一心,我心即菩萨心,菩萨心即我心,无二无别,岂有不感应之理?

潮音洞
作者:下午百合

念诵声与海潮音
本来一味
我们与风中之石
本来一味
我愿在此化空而去
消失于千古之音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海潮音,为佛、菩萨应机说法的音声:海潮无念,不违其时。《大宝积经》卷四十〈菩萨藏会〉云:“如来语者,易解了语,易明识语,不高大语......海潮音语,云雷音语......一切种妙成就语。”又,《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云:“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知道这些,我们便大概领略诗中的意思了。“念诵声与海潮音/本来一味”,菩萨与我一心无二,菩萨应化之音声也是我们原具的音声。原声无响,原音无鸣,本来一味!
       “我愿在此化空而去/消失于千古之音”。音声无边,空而不空,融入其中,不来不去。故诗人也说“我们与风中之石/本来一味”。

法雨寺
作者:下午百合

一路说些什么
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一路想些什么
至山门前
还记得么

       推荐人:奥冬
       推荐语:说些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些什么,都是随缘起灭,是无常。至山门,无“至”亦无得。

赵州赵州
作者:奥冬

庭前柏树子,镇州大萝卜
斩猫,顶履,吃茶去
我不能说他是
同谋者,虽则他是说了些
悄悄话,记在古册里
传上网,输进微信
说给你,说给我
说给他听。我要听
开口前那一句:
朗月当空
你看那手指头做甚?

       推荐:也牛
       推荐语:赵州赵州,“我要听/开口前那一句”。开口前不是还没有说吗?没有说你又怎么听?此时,“朗月当空/你看那手指头做甚?”诗人可听到了。知道吧?说出来的是指月之手,开口前的那一句才是“朗月”,光明照耀呢。

普济寺
作者:下午百合

于千千万万人之中
所遇之人
皆是你
海印池中的残荷
禅院里的古树
无不是你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普济寺中的“普济”二字含义是“普济群灵”。普,平等无差别;济,度一切苦厄。相传,普济寺原本是观世音菩萨应化之处,从古至今香火繁盛。诗人下午百合感兹念兹,入于三昧,所见“于千千万万人之中/所遇之人/皆是你/海印池中的残荷/禅院里的古树/无不是你”。诗中的“你”,即是观世音菩萨。诗人自心已觉,以净觉心观众生,众生亦觉。可见她在在处处,无不法界清平,觉性圆满。

菩提道
作者:下午百合

急急地走着
心内忽地一松
悠闲了下来
遍地琉璃,树影娑婆
有人在身前
有人在身后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哦,从法界观世界,世界万有都是我从心现境的影像。“菩提道”是众生回归真心本性的路径。“诗人在这条路上心内忽地一松/悠闲了下来。”回头即见“遍地琉璃,树影娑婆/有人在身前/有人在身后”如梦如幻:真实不虚。

溪水
作者:曹红燕

小溪的水
清清浅浅地流着
不问去处
树梢上的鸟
望着溪水
流向很远的地方

       推荐人:古石
       推荐语:《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溪水自有溪水的流向,但本质上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正因为对自身生命本相的开悟,溪水才“清清浅浅地流着/不问去处”,而随顺自在,当下圆满。“树梢上的鸟/望着溪水/流向很远的地方”,那么,这鸟开悟了么?我们开悟了么?

远眺
作者:曹红燕

山峦重叠
云雾缭绕
听不见深谷人家一点声响
大山绿了
更绿了

       推荐人:碧青
       推荐语:曹红燕的《远眺》一诗,犹如一幅自然风光素描画,自然,和谐,静美,又充满勃勃的生机。
诗中“云雾缭绕”的重叠峰峦,是“深谷人家”生存的背景和根基,是深谷里的人生命出生的地方,亦是生命的归处。所以,山谷人家,没有传出任何与自然相悖的喧嚣和嘈杂……
同时,亦呈现了诗人没有分别的心景。

大山绿了
更绿了

这是女诗人心灵的观照和觉知境界。尤其是“更”字,呈现着女诗人心灵的动向融入自然的时刻,绿色更浓了,更厚了……
诗题为《远眺》,实则是女诗人直觉观照呈现的心灵与自然合一的美境。

夜露
作者:古石

花朵上的夜露
被一阵晨风
吹落一地

无数只蚂蚁
在晨光中静静闪耀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一个早晨,像开悟,世界都是新的。“无数只蚂蚁/在晨光中静静闪耀”不假思虑,只是观照,只是呈现,这便是禅。


作者:古石

晨光一出现
星光又开始隐没了

仿佛一切是新的
仿佛一切又依旧

你在晨光中消失
你在晨光中走动

       推荐人:碧青
       推荐语:古石的诗《晨》,看似表现的是自然昼夜变化的现象,晨光出现,星光消隐。其实,这是诗人心灵直觉观照呈现的静默诗境。
晨光出现的时刻,诗人的心灵感知的不仅是“星光又开始隐没了”。这样的时刻,诗人觉知到:

仿佛一切是新的
仿佛一切又依旧

       日与夜时光变化,看似每一天的开始都是新的,其实,这只是自然现象日复一日的轮回,是日月星辰的运转带来的变化。
而诗中的“星光”,则是喻体。暗喻着在黑夜里始终如一的能够恒久闪光的美好存在。所以,诗人的慧眼,观照的实相是:

你在晨光中消失
你在晨光中走动

       曾经坚守在黑夜并在空中闪耀光芒的星光,仿佛隐没于晨光之中,实际上是融合于晨光之中了……
       是的,星光,一旦闪耀出生命本身的光芒,便会日夜闪光。看上去,星光已经在阳光开始普照的空中消隐或消失,其实,空中的星星,依然在按照自身的存在方式闪光,在晨光里走动……
       这,就是禅者光明而宁定的心灵境界……

平等
作者:素手拨筝

雪落了,大地又显现出了它
本来的样子
雪化了,大地又显现出了它
本来的样子

树上的那几只喜鹊
我从来都分不清
哪只,是哪只

       推荐人:古石
       推荐语:雪落也好,雪化也好,大地自有它本来的样子,雪落时的大地与化雪时的大地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树上的那几只喜鹊/我从来都分不清/哪只,是哪只”,是啊,无分别心,无我执,则万物平等,“树上的几只喜鹊”它们又有何不同?喜鹊和我又何来差异?大地和喜鹊又岂有大小之别?

一杯清茶
作者:奥冬

它生长,采摘,炒制,冲泡
它浮沉,舞蹈,蒸腾,氤氲
静下来,静下来的,阳光,心

       推荐人:碧青
       推荐语:奥冬的微型诗《一杯清茶》,短短的三行,呈现了“一杯清茶”诞生的过程,是那么的复杂:

       它生长,采摘,炒制,冲泡
       它浮沉,舞蹈,蒸腾,氤氲
       静下来,静下来的,阳光,心

       最终,静下来的是阳光般的生命光明,是“心”。
       心,即菩提。
       心净土净。
       所谓禅茶一味,亦是“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所以,“一杯清茶”呈现的过程,亦是心灵修炼的过程,终究会见本心。

大开元寺的雪
作者:奥冬

第一朵雪,落在虚空
无人见到

第二朵雪,落在檐顶
无人见到

第三朵雪,落在树梢枯叶
无人见到

第四朵雪,落在香炉上
无人见到

第五朵雪,落在院内
无人见到

第六朵雪,落在禅师鼻尖儿
他见到了

他见到了所有的雪

       推荐人:碧青
       推荐语:奥冬的诗《大开元寺的雪》,看似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其实,在诗人平静淡然的心灵观照中,呈现的却是心灵觉知和醒悟的境界。
雪,本是自然之物。寒冷的冬天,它在空中因缘而生。诗中,“大开元寺的雪”,则别具了某种深意。很显然,“大开元寺的雪”暗喻世间本来存在、但即使飘落在周边或眼前,也很难被人们认识的某种存在。因着种种原因,雪“落在虚空、落在檐顶、落在树梢枯叶,都无人看见。而“落在香炉上、落在院内”,也无人看见。这,就令人深思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即使目睹了“一朵雪”落下来,也是视而不见的。因为,这些人即使知道看到“一朵雪”的外形,也不想去探寻这“一朵雪”的本质。这,亦是另一种看不见吧!

       第六朵雪,落在禅师鼻尖儿
       他见到了

       他见到了所有的雪

       或许,这“第六朵雪”,与第一朵雪、第二朵雪、第三朵雪、第四朵雪、第五朵雪本来无二,可它“落在禅师鼻尖儿”,禅师便悟了,心灵清澈通透,见性显现。他不仅见到了“第六朵雪”,而且,“他见到了所有的雪”,本是同一的雪……
       可见,见与不见,只在一个人的心灵是否摆脱了遮蔽和缠敷,是否通透无障碍,生命智慧的光芒,是否能够照见外在的事物,如禅师看见大开元寺的那一朵雪,看见所有的雪……
       这首诗亦在告诉我们,世间万象,见与不见,是见性是否显现所致。而一个人的“见性”,只能从生命的内部显现……


【诗人读诗】

平等
作者:素手拨筝

雪落了,大地又显现出了它
本来的样子
雪化了,大地又显现出了它
本来的样子

树上的那几只喜鹊
我从来都分不清
哪只,是哪只

       江晓帆赏读:大地又显现出了它/本来的样子——大雪落也好;大雪化也罢,大地都会显现本来的样子。“树上的那几只喜鹊/我从来都分不清/哪只,是哪只”……对比法不仅切题,而且有了禅意。《金刚经》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无寿者相”,就是要求个体破除我执,放弃以自我为中心,打破人我众生之间森严的等级观念,从而达到同体一心的真正的自主平等。禅宗认为,众生皆有佛性,心佛众生是一体的,从佛性角度看,佛众生是平等不二、没有分别的;悟则众生即佛,迷则佛即众生。不仅佛众生是平等无别的,而且众生与众生之间,有情有性与无情有性之间也是乎等的,民主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这种平等是超阶级的,绝对的平等。 (摘录网络)

拜忏录(一)
作者:素手拨筝

菩萨是泥做的
全身都在藏污纳垢
眉目间深藏的慈悲
早已低入尘埃

       江晓帆赏读:“眉目间深藏的慈悲/早已低入尘埃”——“低”字妙哉!菩萨低眉垂目的形象象征着慈悲和无私。这种姿态反映出菩萨对众生的深切关怀和不忍之心,愿意给予快乐并救拔痛苦。这是一种德性的体现,表明无论任何人,包括菩萨自己,都具有相同的智慧和慈悲,而不是依赖于外在的神佛力量来获得保护或援助。尽管“菩萨是泥做的/全身都在藏污纳垢”……此诗更劝诚众生通过观察和学习菩萨的低眉垂目,励去学习和实践菩萨的慈悲与智慧,化解苦难并且追求幸福!因为“烦恼如泥,更如尘埃,菩萨拔众生之苦,转烦恼为菩提(素手拔筝语)

拜忏录(二)
作者:素手拨筝

佛非佛,像非像
可我,仍是一次次
弯腰,屈膝,额头触地
仿佛,只有将高高在上的头颅与任人踩踏的泥土
融为一体时
才能看到佛,本来的样子

       江晓帆赏读:《贤愚因缘经》第三十五品中记载了一则故事:释迦牟尼和阿难入城乞食,在途中遇见一群小孩。孩子们用泥土搭建宫殿、房舍、仓库,仓库里堆满了泥王。一个孩子取出仓库中的泥土,把它当作五谷捧给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下钵低头受土,并让阿难用土抹房,阿难便用此土抹了佛舍的一道墙边。证得无上智慧能够遍观十方无量世界,洞见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佛陀,郑重其事地低首下钵受一稚儿的泥土,是何等地慈悲、平等、仁爱、温柔……“佛非佛,像非像”——所谓的道,就是指自然,道法自然,一个懂得了自然,就是得道了。佛本是空,世间万物都是在演变的,现在看到的东西听见声音,并非是昨天,或明天见到或听到的。一切相,皆是表象,如果知道众相非相,皆可成佛。因此,诗人说:只有将高高在上的头颅/与任人踩踏的泥土/融为一体时/才能看到佛,本来的样子。


【微群选诗】

《现代禅诗》微信群选诗‖2024年1月

平等
作者:素手拨筝

雪落了,大地又显现出了它
本来的样子
雪化了,大地又显现出了它
本来的样子

树上的那几只喜鹊
我从来都分不清
哪只,是哪只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树上的那几只喜鹊/我从来都分不清/哪只,是哪只”,喜鹊入心,皆为缘影,缘影无二无别,平平等等,何来分别?

早晨
作者:比明

天空那么湛蓝
忽然飞来乌鸦
一只两只三只
全都飞入草丛
像是掉落下的几块:昨晚的夜色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天空那么湛蓝”,诗人已清空自己,只用觉知做一次观照,“像是掉落下的几块:昨晚的夜色”,自然、透脱。

时间
作者:本然

师父让我参现在
我冥思苦想无答案
参来参去
这个现在实在无着无落
啊?除了过去就是未来!
我惊出一身冷汗——
天塌地陷!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这个现在实在无着无落”,三际都无,还说“现在”妄有?

眼见
作者:本然

都知道是假的
可猴子拼命去捞
坚信能水中捞起月亮
这世上
傻猴子如此之多
无量无边
没有一个不说:
眼见为实!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眼见为实!”眼见都是色尘。色尘假合,眼见幻有,“坚信能水中捞起月亮”,这是妄想:水中月,摸不着,捞不起,故说心、法一场空。


作者:本然

玩童在海边
兴奋蹦跳
望着大海翻卷起的银花、奔马、云山、长龙、大白羊……
迷醉了
只看得眼花缭乱
唯独
不见海水!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大海翻卷起的银花、奔马、云山、长龙、大白羊……”海印森罗皆因顽童执着而有,于万象“只看得眼花缭乱/唯独/不见海水!”是迷己逐物,自然“不见”。

黑白
作者:随佛

白雪就算
堕入无边的黑夜
也不会变黑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无染,即不变。

腊八之声
作者:雷默

骨骼的声音
血流的声音
风的声音
由水而冰的声音

股指下滑的声音
选票落箱的声音
原子运动的声音
喇嘛默诵的声音

开花的声音,雨声
落叶的声音,火声
地球转动,传来星星的声音
——这些恒古而又遥远的呻吟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声音,来自于听觉。声音有来去、生死,故说“这些恒古而又遥远的呻吟”。

动和静各自深入浅出
作者:张首滨

碰撞了这朵云那么一下

这朵云从两座山之间飘过,
不管飘向哪里都是一个去处。
这为什么?

因为昨天这样,今天这样,明天还这样。
但现在要说的是,这朵云从中飘过时,
有一只气球也在飘过,这朵云与那只气球
没啥关系。各自独飞,各怀寓意。

此刻为啥要提那只气球?
是它在我看得见的地方,
突然碰撞了这朵云那么一下。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这朵云从两座山之间飘过,/不管飘向哪里都是一个去处。”“是它在我看得见的地方,/突然碰撞了这朵云那么一下。”来去与碰撞,不执着,任运随缘,即是此刻与此处。

动和静各自深入浅出
作者:张首滨

一个头上不着一物的人,拿一节蓍草,
伫立在路上,不知他是在上坡,还是在下坡。

已是占卜的时刻,幻影迭出。
一头叫鬼魅的狸鼠,皮毛光滑地坐在一棵树下。
树上有一颗垂而不落的果实,飘着暗色的香,
还有一个黑鸟飞过黄昏,没能飞过自己。

都是啥时的事?无标注,无记载,
只有片段的描述。而此时此刻就在这里,
动和静各自深入浅出。

推荐人:也牛
推荐理语:“而此时此刻就在这里,/动和静各自深入浅出。”阐释一个道理:事情都会过去,都是生灭:这是世界的本质。


【综述评论】

现代禅诗的审美思维与境界
—— 以《现代禅诗精品赏读》为例

文/碧青


       四、直觉思维呈现的生命内在智慧美境

       现代禅诗的审美思维,呈现的最高境界是心灵觉醒和内在的清明。
       人类心灵觉醒的标志,就是照见并能够自如地呈现生命拥有的本性光明。
       禅者认为,人,找到自我的清净本性,就可“自己灵光常显现”,就可“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而置身繁复的生活中,个体的人,又该如何认识自身的“清净本性”?六祖坛经给出这样的开示:“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
       其实,寻找生命清明的过程,就是去除杂乱思维和遮蔽心灵杂质的过程。没有任何遮蔽或杂质的心灵,自然就会呈现纯净又自在的状态。人的思维,亦没有任何障碍。起心动念间,观照和觉悟的一切,都是世间的实相和真谛。这样的思维状态,就是智慧的明悟和照彻的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很难做到不被自身之外的任何事物所左右。所以,学习禅家的思维方式,或曰运用直觉观照的思维方式,就是找到或曰回归心灵清净光明的一条重要途径。
       这种回归自我的途径,就是面对自身和大千世界,直接用心去观照和感悟,“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所以,一个人若想抵达生命觉悟的境界,必须运用本心的直觉顿悟式思维,直至大彻大悟,最终获得心灵的自在。
       中国禅自唐代诞生以来,就迅速实现了与文学艺术的融合。长沙理工大学中文系教授成松柳先生在《直觉观照与内心体验——盛唐诗人艺术思维的变化与盛唐山水诗的发展》一文中,曾阐明禅宗思维对古代文人思维的影响:
       “禅宗中国化的过程,实际上是思维方式相互影响的过程,因而势必对本来就有着‘内倾’心理的中国古代文人产生很大影响。禅宗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顿悟本心’,人们只须在‘本心’上发掘即可解脱成佛。这使得文人的艺术思维由对外在世界的观察认识转入对内心情感的挖掘和体验;其次,禅宗主张在清净淡泊中‘反观自性’、‘顿悟本心’,这里不是理性的认知,而是在一种神秘主义的直觉顿悟中,中断逻辑思维,中断时间和空间的连续,对感性体验做直接的超越,而意识到本心的清净。这就使文人的艺术思维由以往的理性把握变为直觉的感情体验。”
       千百年来,直觉观照呈现的深度心灵体验,已成为了中国诗歌艺术思维的重要审美特征。
       而在当代诗坛,只有践行着“诗禅双修”的现代禅诗流派的诗人们,在主动地探索运用直觉思维并呈现着生命觉醒的诗意境界。

       ㈠找到生命的光明本源

       诗,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的产物。
       诗歌创作者以心为本,在此时此刻的当下所面对、观照或体悟的事物,只要直接用心去观照和体悟,就会进入直觉观照或顿悟的诗境,呈现出心灵照见和领悟生命存在的真谛的审美境界。
       如女诗人项丽敏的《月亮花》:

已没有什么更美好的世界了
美好的世界就在你
多角形的身体里

一切的光都来自你的内部
外界不能给与的明亮
也不能掠取

       张黎曾这样评价《月亮花》:“‘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说的是任何一个具体的存在都是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都可以体现宇宙最深奥的法则。‘一花一菩提’说的是任何一个简单的存在都是自然自足的个体,都是一个完美的小宇宙。‘佛即心,心即佛’说的是自己的本性即是宇宙最高的旨意,我们要保持我们内心的纯洁和完美。在项丽敏的《月亮花》里,她用非常简洁明了的手法,将这几个理念糅合在一起了。”
       这首诗采用了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中心意象只有“月亮花”。“月亮花”,一切的光都来自生命的内部,且没有任何外界的力量能够掠取这种光明。这是自性的光明,是生命永恒的光明!“月亮花”的存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而只有认识“月亮花”,才能坚守“月亮花”,才能“照见”身外的世间万物,不被外界的现象所迷惑,亦不与外界纷繁的存在之像互相缠缚,生命独自清明、自在,光明而永恒……
       诗人黑眸的《萤火虫》,呈现了依赖自身的光明照亮世界的诗境:

好多夜晚,都太黑了,没一丝光明
——星星和月亮都不可靠
所以最后,它,点燃了自己

       在人世间,每个人都具足内在的生命光明,都可以呈现内在的生命光明。诗人黑眸的《萤火虫》,便呈现了在黑夜中照见黑暗却点燃自己的生命境界:
       这首诗亦采用了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看似平静地叙述,其实,呈现的恰是作者已经完成了由外观到内观转变后的心灵境界。正因为静默地观照到“好多夜晚,都太黑了,没一丝光明”,所以,才悟出“星星和月亮都不可靠”。因为,月亮不是每一天都圆满地出现并照耀天空和大地。每天都会在夜晚出现的星星,也会被上空的乌云所遮蔽。勘破了夜黑或遮蔽光明的存         在之物,亦找到了自身内在的光明之源,“所以最后,它,点燃了自己。”
       点燃了自己,夜里的黑暗,便再也不会遮蔽自己,亦不能再遮蔽自身所置身的世界。点燃生命自身的光明的时刻,心灵里便再无世间的黑暗,便再无暗夜般的阻碍或愚昧。所以,现代禅诗探索者亦是在以诗歌的方式,寻找并确认着,只有自己点燃灯盏,才会拥有“能除千年暗”的生命光明。
       如昌政的诗《关于赏月》:

月有什么好赏的?
它的扁?还是它的圆以及明朗或暗淡?

月在天上,
只证明这是个夜晚。
记住:
灯,要靠人类自己点亮。

       在纷繁的世间,一个人,之所以会出现杂乱的分别心,主要是经常依赖他人的经验或自身的习惯性思维所导致的。如果一个人长期依赖他人的认知或经验,而不去运用自身的心灵智慧去观照和思悟,便无法洞悉世间千变万化的事物生生灭灭的因缘实相。就像面对着夜空的月亮,对于自身来说,依然是置身于黑夜。所以,智者追求“不攀外缘,不假外力”,只用自己的心找到并呈现生命本源的光明。
       因何不向外求,只能靠自身内在的光明、智慧和力量,诗人昌政的《关于赏月》一诗,给予了诗意的答案:
       诗的开篇,就对世人发出了劝告:

“月有什么好赏的?
它的扁?还是它的圆以及明朗或暗淡?”

       因为,诗人已经通过静默地观照,看清了夜晚,并不会因为月亮的存在而消失。

“月在天上,
只证明这是个夜晚。”

       是的,月亮的光明,只属于月亮。她的光明可以照亮天空和大地,可是,这终究不是人类自身发出的光明。
       诗中的月,亦暗喻着身外的事物。
       而禅家明悟的境界,就是“心外无物”。
       所谓“心外无物”,并不是心外真的不存在自然万物或人间万事,而是心不住外物,始终保持心灵“不离不即”的光明本然状态。
       古往今来,关于月亮的诗,应该说数不胜数。惟有昌正,在以诗的方式呈现着独特的观照和体悟,并怀着一颗睿智和悲悯的心,对世人提出了警示,并引领着读者:

“记住:
灯,要靠人类自己点亮。”

       诗中的灯,无疑暗喻着人类的心灵光明。
       是的,人类,只有自己点亮自己的心灵之灯,人类世界才可消除自身的黑暗,呈现生命永恒的光明。

       ㈡ 直觉观照的清明与自在安宁

       如果说,禅家的直觉顿悟式思维,是可直接呈现心灵觉知和悟境的思维,是心灵的觉性思维,那么,就可以说,人。一旦自觉或无意识地运用直觉思维,就等于开启了自觉明照的心灵思维。
       而如何运用心灵的觉性思维,如实地观照生活,确实需要大智慧。
       胡有琪的《镜中》一诗,便让我们窥见了一些奥秘:

我的白发  被一把剃头刀立案  反复提审
我一句话都不说 最后摸了摸光头
转身 满脸笑容走了

镜子里  那个年轻的理发匠却老了
一脸皱纹  还在扫地

       这首诗,十分耐人寻味。看似一个简单的生活故事,却呈现着诗人心灵观照“剃头”这种生活场景时“照见”的一种生命境界。
       照见,作为汉语词语,被解释为“从光照或反光物中映现”。在我看来,此诗里的“照见”,是直觉思维观照时的一种心灵醒悟时的状态。照见,是诗人的心灵直接面对大千世界里纷繁的事物时而呈现的心灵明亮状态。当然,照见,只是就心灵直接面对大千世界里纷繁的事物时而言的。没有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存在,或者说,如果心灵不去面对世间的事物,就无法显现心灵所映现的“实相”,亦无法通过某种事物显现“照见”本身。
       禅家常用镜子比喻心性。镜子,可照见一切事物,但其所照见的事物,看似在镜子里,其实,他们与镜子的本质或存在,没有任何关连或相互的纠缠现象。即使大千世界和万物的影子都在镜子里,如河水在镜子里流动,白云在镜子里飘荡,人的身影在镜子里出现,花朵在镜子里开放或凋谢,四季在镜子里轮转,可镜子本身依然是本然空净的存在。
是的,镜子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对于其所照见的任何事物都清清楚楚,但它却不住任何事物,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性。
       诗中的镜子,亦是一种暗喻。
       我非常认同诗人也牛曾对这首诗做过的诠释:“明镜不染,禅者之心。以明镜映现万物,自然呈现,禅即现前。‘镜子里 那个年轻的理发匠却老了/一脸皱纹 还在扫地’,却不知心地自恋红尘,又怎么能打扫得干净呢?两相对照,禅者与俗人,清浊立见。”
       依赖灵感或直觉思维获取诗歌意象、营造诗歌境界的诗人,自然拥有更多的心灵清明的时刻。
       现代禅诗呈现清明之美的诗歌,比比皆是。
       如何兮的诗《清供》:

一碟红萝卜泡菜加一碗白粥
清供了胃口
一枝腊梅清供花瓶

而欢喜如月光
如僧衣飘动
清供三千世界

       诗人在用如月光般的欢喜,如僧衣飘动的欢喜,“清供三千世界”。明亮的月光,飘动的僧袍,多么的清净而美好!诗人古石曾给予这样的评价:“清净,简单,是我们生命的本质所在。看透虚妄之相,欢喜‘清供三千世界’。”
       是的,清净,是生命的本质,是世界的本质。而能够用清净的欢喜,去“清供三千世界”的人,又拥有怎样的智慧和清净的心灵呢?
       这首短短六行的小诗,却呈现了的清明周遍三千世界的大美之境!
       心灵清明,才能走在洞悉世间生命实相的道路上,亦是走在不离本性的生命安宁自在的道路上。
       心灵回归本真,则清明。生命的元气足,则有生发力,就像蓬勃的春天,拥有无限的生机和安宁的生命景象。
       例如正慈的诗《踏青行》:

春天了
踏青去

踏青去
说走就走
撩衣即行

踩着厚厚的松针与橡树叶
望那桃李盛开
瞅那石上生苔
看那新叶吐绿
瞧那小蜜蜂站花台

岁月无常
欢喜的模样年年生长
在叽叽喳喳的鸟鸣里
天静默了
在清清淙淙的流水里
地静默了

行行坐坐
或独处或众乐
山风清爽山水清凉
山里人观无常

也曾经意气风发
也曾经疲惫拄杖
行到山里就安然了
行到心里就安定了
无事花自香

       这首诗,看似直抒胸臆,实则是诗人纯净的心灵澈照境界的呈现。干净的语言,犹如清澈的泉水,透射着清净、欢喜而安详的光泽。诗中动静如一的境界,呈现的正是诗人静定而智慧的心灵的觉悟之境。
       诗的开头一段,就表明了诗人内心毫无牵挂的自由和洒脱:“踏青去/说走就走/撩衣即行”。在这种自由和洒脱的心境中,诗人亦直面着其所置身的世界里的一切:“踩着厚厚的松针与橡树叶/望那桃李盛开/瞅那石上生苔/看那新叶吐绿/瞧那小蜜蜂站花台”。
这一路上所观照的存在之物的实相,亦都是诗人心悟境界里的实相。所以,诗人静定而欢喜的心,才能在“岁月无常”的变化里,观照到自心“欢喜的模样年年生长”。无常的变化,根本无法改变心的清净和欢喜的生长。
       而诗人的心,又与心外的世界是相融的。于是,我们便看到了这样的直觉观照的美境:

在叽叽喳喳的鸟鸣里
天静默了
在清清淙淙的流水里
地静默了

       禅家讲究,万法不离自性。诗中,“在叽叽喳喳的鸟鸣里”的天的静默,“在清清淙淙的流水里”的地的静默,自然是诗人自性的静默。
       诗中的动和静,亦如一。
       这,正是诗人行行坐坐都不离自性和自心的生命境界。
       诗歌的结尾,呈现了诗人踏青行走如实的觉悟境界:

行到山里就安然了
行到心里就安定了
无事花自香

       行到山里的安然,行到心里的安定,与无事花自香,是相通的境界,或曰相同的境界;是心与外物无二的境界,是心灵和生命无染的境界,是心灵圆满无缺的境界。
       诗人的生命安宁、清净和欢喜,便融通了大千世界的安宁、清净和欢喜……

       ㈢心灵的内省和观照的超越境界

       诗歌,是人类心灵或曰精神的产物。
       诗人心灵的创造性或曰心灵觉醒的层次,直接决定诗歌境界的高低。
       诗歌创作,最忌讳的就是重复自己或别人,或形成某种模式化、标签化的创作。而如何避免雷同的诗意和诗境,或消除某种模式化、标签化的创作现象,亦是很多人长期探索都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得不说,这是有些诗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捕捉诗歌灵感、形象和创造诗歌意境的思维,受到了某种习惯或心灵层面的局限。
       运用直觉思维,直接用心观照和体悟,是现代诗歌突破心灵局限的重要途径。
       而诗歌突破心灵局限的重要标志,就是诗心与外物的和谐与融通,或者说,外物已经形不成心灵的障碍,呈现静默、清明、空通的状态,这应该是现代诗歌回归心灵的最高境界。
       诗歌突破自身和生活世界局限的方法或途径,唯有回归心灵,并直接地运用直觉观照思维。
       而在直觉观照的内省过程中,思索或明晰过去,检视当下,生命的灵光便会闪现。
       例如少木森的诗《渡头》:

远行的人远在秋雨里了  
就像一只鸟雀飞去

渡头的船依旧忙碌  
争渡  如同鸟雀竞飞  
却是  一道永恒的风景

也许  希望有人注视你的背影  
也许  期待有人在你的脚印里  
辨认你所走的方向  
你的心情  因此而凄美

然而过去的历史早已忘却  
一只鸟飞回渡头  
是不是原先远去的那一只  
难道  你有心体察过?  

       这首诗,运用比喻、诘问等写作手法,呈现着面对当下淡然、清明而醒悟的心灵观照境界。
       诗人面对着“渡头”,想起那些远行的人像一只鸟雀飞远,“远在秋雨里了。”而眼前的场景则依然如故:

渡头的船依旧忙碌  
争渡  如同鸟雀竞飞  
却是  一道永恒的风景

       这一道渡头的风景,古今皆同,才被诗人称之为永恒的风景吧!
       那些争渡者,“也许  希望有人注视你的背影/也许  期待有人在你的脚印里/辨认你所走的方向/你的心情  因此而凄美。”这种希望或期待,亦是世间很多追逐梦想者的希望或期待吧!
       但诗人少木森的心灵当下观照,并不止于此。面对此情此景,心灵则进入了深度的体悟和思考:

然而过去的历史早已忘却  
一只鸟飞回渡头  

       是啊!活在当下的人们,经常有意或无意地遗忘历史的岁月,而“一只鸟飞回渡头”。它是随着日月轮转或季节的变迁,在渡头的两岸之间往返,轮回般地在此渡头争渡?它是有意地轮番争渡,还是无意又不可抗拒地飞回此地的渡头?
       对于一般人而言,“一只鸟飞回渡头”“是不是原先远去的那一只”,确实不会用心留意。而诗的结尾的诘问,则是诗人心灵向内观照而顿现自明的诗意:

是不是原先远去的那一只  
难道  你有心体察过?

       这种心灵的直觉观照,诗人已经由观照现世的渡头转向观照自我的内心,才呈现出一种自觉和醒悟的境界。
       相信,明了渡头和鸟的觉悟者,面对着渡头和鸟,此时,已经远离了那一只飞回渡头的鸟的那种争渡的命运轨迹。
       另一种生命的醒悟,可以说是从沉睡中醒来,也可以说是在黑暗混沌的夜色里呈现出自身的光明。
       从醒字的组成来看,由酉字旁和星字组成。酉,无疑代表着一天十二时辰的酉时,即日落酉时。酉时,本被称为日入,亦名日落、日沉、傍晚。而星,则是由日和生组成。日,无疑是白日,白日升起的自然是太阳。酉时,本是日落之时,但是因为天空中亮起了太阳般的星星,所以,天地之间,便没有了不能闪烁光辉的暗夜。所以,醒字,亦是日落之时的光明再生。这时,整个世界的光明,是与新的“日生”融合一体的光明,是太阳和众多星辰同一的光明,大千世界,愈加璀璨。所以,醒,亦是个体生命“觉见”世界无限的光明时刻。
       例如雪蛟的诗《一枚鸟蛋》,就呈现了生命个体觉醒的境界:

用光洁和圆润
与世界讲和。而内心藏着黄金
藏着陋巢的风雨,闪电和爱的呻吟
穿透时间的黑洞
它隐约看见一朵白云

       诗中的这一枚鸟蛋,无疑是一种象征,或喻体。
       即使它的生命或心灵,被困于某种外在的包裹或制约的时候,醒着的心,亦能看清自身的生命困境,并在默默的坚守中,表现出禅者的静默与从容。
诗的开篇,就呈现了默默地摆脱生命困境、改变自身的智慧:“用光洁和圆润/与世界讲和。”心灵,原本就是一个人生命最终“得道”的修炼场。心,消失了与世界的对抗或对峙,亦说明了自己已经降服了自己的心灵。
       这样的时刻,心灵自身蕴藏的一切,便开始显现:
       “而内心藏着黄金/藏着陋巢的风雨,闪电和爱的呻吟”。
       黄金,是生命的信仰,是生命内在的智慧。而风雨、闪电和爱的呻吟,是生命置身被束缚与限制的“困境”时,所遭遇的凶险、磨难、挣扎与无奈和无力。
好在,“与世界讲和”的心灵智慧,“穿透时间的黑洞/它隐约看见一朵白云”……
       正是“与世界讲和”的心灵智慧,最终冲破生命的桎梏,“使光明顿现,蛋化为鸟。(南北语)”
       这样的时刻,生命曾经的负累、遮蔽或围困,已经不存在了。
       生命涅槃,已现云天辽阔。
       这亦是心灵的坚守与观照中的解脱之道!

       ㈣观外显内的诗美

       现代禅诗与一般现代诗歌最重要的区别,就是直觉思维呈现的内在觉醒的审美境界。
       禅者修正思维的目的,就是在清洁生命的过程中,实现心灵的觉醒,最终大彻大悟。而现代禅诗禅诗探索者追求的,亦是以诗的方式,呈现心灵的感知和觉悟境界。或者说,观世间的万物,亦是为了能够对境思悟、觉悟,显示逐渐清明的内在心灵世界。
       诗人孔孚的《飞雪中远眺华不住》一诗,就是很好的例证。

在铅色的穹庐之下
几十亿年
仍是一个骨朵

雪落着……
看!它在使劲儿开

       这首短短五行的诗,采撷穹庐、骨朵和雪等简单的意象,主要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出一种从亘古以来就开不败的生命,从亘古以来就开不败的世界,呈现着深邃而丰美的诗意。
诗人心灵观照里的华不住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山峦,而是诗人心灵里的“华不住”,是诗人观外显内的诗美意象。
       诗人奥冬在赏读这首诗时,曾给予这样的评价:“‘华不住’是一座形似莲花骨朵的山,名字便由花骨朵变化而来。几十亿年仍是骨朵,不是看它像花骨朵,而是直接把它看成花骨朵,以虚写实,出神入化。”
       或许,那一座形似莲花的华不住山, 在天地初始,就已经出现在苍穹之下了。它始终如一地保持着最初的形象,“几十亿年/仍是一个骨朵”,无论自然如何运化,无论四季如何变化,它总是努力地绽放着生命,犹如人类的心灵智慧!

雪落着……
看!它在使劲儿开

       呈现着生命绵绵不绝的无限生机,呈现着大千世界绵绵不绝的无限生机。
       这,便是心灵回归自身所呈现的诗美境界。
       其实,回归心灵,实现生命的觉醒,是新时期以来现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写作方向。只不过,现代禅诗流派,走在了前例。
       当然,即使每天都行走在追求生命顿悟的道路上,每个人在一路上看到或领略的风景,亦会因每个人的心性或经历不同,或用心的程度不同,出现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性,正是每个人所拥有的独特的心灵体验,亦是诗歌所追求的独特而不可复制的当下生命体验。
       一滴的《我说》,表现的则是对“流浪”旅途的清晰认知后,一种内在的选择:

无意闲走, 像丢失了什么
那就把沿途的惊喜,忧伤
连同疲惫一起,都归还流浪吧

春天,你不必召唤各色的花朵
她们都有自己的神引领而来
我也在菩萨这,种下一枚种子了

       “我也在菩萨这,种下一枚种子了”,此时,此地,或今后,就是等待和培育这枚种子发芽、开花、结果……诗人在探索生命的道路上,终于获得心灵得觉醒的种子,走上一条生发智慧的道路。
       人类的思维,就像人类的意识一样,它本身是无形的,没有具体的实相,却能够扫描,透视万象,呈现万象。
现代禅诗的审美思维,亦如是。
       在诗人感知、观照、体悟的时刻,心灵的觉性思维,或曰智慧思维,像虚空般澄明,又辽阔。它不依赖于其他的事物,就能够在观照的世界里,瞬间顿悟或曰明白某种事物,那是一种心灵自然的明白。
       那样“内外明彻”的明白时刻,短暂而永恒。
       以禅的内在精神观照为根本的现代禅诗,便呈现出观照世界获得的心灵明白而欢愉的诗境。如胭脂茉莉的诗《婆娑记》。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梵语“娑婆”,汉译为“堪忍”。娑婆,指娑婆世界,即可进行教化的现实世界。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等十恶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
       女诗人胭脂茉莉,从堪忍的世界里,看到的所有景象,都在发生着无常的变化:

夜色璀璨,而明日又隔山峦
这不重要
那些还没有消逝的事物还将被清风吹拂
这也不重要
如同你看到梅花开了
其实梅花也正在凋谢
就像此刻我说风生水起
或许下一刻就是风平浪静
哦,请原谅
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在这样清醒明悟的观照时刻,女诗人最后发出了心灵“法喜”的笑声。
       笑世人沉溺于娑婆万象吗?我想,女诗人是在笑这些世间无常地变化着的万象,已经被自己的一双慧眼看透,此刻,内心充满了解脱的欢愉!
       南北对“娑婆记”曾给予高度的评价:“这首诗写得从容舒缓,一气呵成。作者在看似平静的言说中,道出了佛家的无常之理,迸发出禅者的喜悦笑声。即便只是读一下这诗的标题《婆娑记》,也感到了佛禅的浓厚气息。”
       是的,禅,不是一种知识或技能,甚至不只是一种思想理论性的存在。进入禅境的不二法门,就是用心灵去践行和证悟。
       禅,是中国人呈现生命智慧的重要方式。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依赖本心去认识、感受、觉知、体悟外在的事物和自我的本心,并从中体认存在的实相。
       现代禅诗探索者在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亦是靠心灵的观照、感知、体悟,打开并呈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模样,呈现观外显内的诗美境界。
       如下午百合的诗《父亲的布施》:

父亲抓了一把金黄的小米
这是鸟儿们的饮食
向阳的窗外阳光甚好
颈间有花链的王,轻声落下
食得少许,便显饱足
它不贪
而后各种杂色之鸟一一来食
尔时,风吹过南山上的松林
清泉流过青石
鸟儿、南山与父亲
俄尔安静了

       人间善行,首要的体现是布施。而被布施的对象,则是外形与内在各异。诗中,父亲布施的对象是鸟类,可见布施者本是视众生平等、悲悯弱小的大善者。
       鸟儿们,有贪食者,亦有食少许的不贪者,那是“颈间有花链的王”。“而后各种杂色之鸟一一来食”,内心清净、晴和、轻灵的诗人,从直觉观照中忽然进入顿悟之境:

尔时,风吹过南山上的松林
清泉流过青石
鸟儿、南山与父亲
俄尔安静了

       诗中,顿现了观外显内的空灵美境!
       由此,亦可知,现代禅诗流派的诗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直接思维缔造诗歌的生命内在的美境。
       禅家的直觉顿悟式思维,融入中国诗歌已经一千多年了。如今,现代禅诗流派的诗人们,正在努力地探索着现代诗歌与禅的智慧相融合,主动承袭和融通民族传统诗美的血脉,标志着现代诗人的生命或曰心灵深层次的觉醒。
       《现代禅诗精品选读》一书,所选作品涵盖面非常广泛。大多作者自觉践行诗禅融合,但也有为数不少的作者无意为禅,其诗却自呈禅意、禅境。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或许令现代禅诗探索者,倍感任重而道远。因为,“中国的现代禅诗,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它的发生和发展,时间都很短,还处在一种探索、尝试和形成的阶段。并且,所谓‘禅诗’,不过是在一首诗中,读者读后在某些方面有所‘醒悟’,品味到一种可意会而难言传的韵味和境界而已。(南北)。”
       现代禅诗探索的道路,依然还很漫长。
       令人欣慰的是,虽然现代禅诗还处于“探索、尝试和形成的阶段,”但已经显现出其基本的艺术特征。尤其是运用直觉式思维获得诗歌形象、营造诗歌的意境,已经实现了现代诗歌与民族诗歌审美血脉的融通。
       应该说,这是现代禅诗探索群体最重要的创作成果,亦是现代禅诗最重要的美学贡献。( 作于 2024年1月)


【重要消息】

《现代禅诗选读》出版发行

       “诗禅双修,禅为根本”。
       禅,不是宗教,是我们了知世界和生命实相的一种门径与方法,是现代禅诗创作的基础。
       现任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诗人、编审杨克先生和上海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李本教授分别作序的《现代禅诗选读》一书,于2024年1月由线装书局出版发行。
       该书选读了102位诗人171首现代禅诗,收录了三位资深现代禅诗创作与研究者的三篇理论综述文章。它的出版,是现代禅诗派各位探索与创作者的一次大探讨、大转折、大融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巨大!
       《现代禅诗选读》一书, 是现代禅诗派继《世界现代禅诗选》《现代禅诗精品赏读》之后,编辑出版的又一部精品力作。
       现代禅诗派发心编辑出版这本书,是想让现代禅诗,成为流经这个浮躁世界的一泓清溪……
       从这里开始,真诚希望在茫茫人海与你相遇!援禅入诗,或以诗话禅,共入菩提道,得大解脱、大自在。
       现将该书选取、荐读作品及其理论文章目录,公布于后:

目  录

第一辑   行入:达妄本空

a

安  琪   深水之墨
安世乔   一声鸟鸣
奥  冬   世间孤独与你丝丝相扣/礼佛
         /当我饮茶时我在想什么/冬/霜月
         /中雨,下了一天一夜/秘密/各开各的花
         /从慈光精舍到显化寺

b

白  芷   活着
碧  青   太阳,不取不舍/冬日读雪
         /在三里河的桥上看见莲  
        /看见/握住一枝春绽放/山寺
冰  锋   悬
比  明   时光晃了一晃

c

曹红燕   日记/东山问梅/无关悲喜/蛹与蝶/山中
         /冬雨中的波斯菊

查干牧仁 寺院中的壁画
车延高   干净
淳   本   白日梦

d

大   卫   苍茫
大   解   大海是河流的故乡
灯   灯   无可说时
东   伦   云溪
丁   琳   等待

f

法慧法师 理由
樊德林   这一次,我要慢下来

G

甘万军   天是空的/布施/天眼/透明玻璃
宫白云   栀子花
古   石   莲池花开/路边的野花/空/如是/冬日山居
          /一滴水

h

海   恋   时光有相/每一束光都是完整的
          /在江畔,时光轻和/驼行图/无端欢喜

黑   女   战争
何   兮   寄所有
何建中   夜雨五祖寺
胡晓光   谷子的慈悲
胡有琪   偶感
黄春祥   睡莲

j

江晓帆   荷塘的月色/闻/悟/密码/红尘未了
敬丹樱   相国寺前的杏花

k

苦李子   在杨家院子邂逅一河麻柳
快禅如风 落叶小径

L

老   宋   真相
雷   默   惊
李元胜   菩提树
李少君   凉州月
李   本   腊八
李   南   那么好
李曙白   斯夜
李   霞   突然想听/猫
李   浔   读心经
离   离   空谷鸟鸣
梁书正   泥土颂
林   荣   偶遇一位小僧尼/苹果/安居/立冬了/冬雪说
          /一个女书生的理想
林旭埜   老石匠
刘   年   野望/寂静辞
刘   川   超度
刘忠华   朽木颂
路   也   桃花
吕先斌   夜晚听王菲唱《心经》

M

马   兰   那些缓慢的生长
美芳子   根
木行之   黑马

N

娜   夜   寺
纳兰容若 灵魂落雪
南   北   落地成花/所有人/施舍
鸟茶大哥 麻雀落在雪上/莲花

O

欧阳白云  伸出篱笆外的栀子花/吊兰和吊兰的影子
           /对面的熟人已经走了/渡/养生/放下/吹拂

p

彭三县  望

q

青花雨   醒来
邱   籽  铁轨

r

如   如  我想,我是块铁

s

山中子   石 凳
少木森   在家静坐
沈   奇   静好
苏   浅   春天是明亮的
苏   凤   存在是一朵花
树   才   悬空寺
素手拨筝 在路上

t

汤养宗   我就是那个众多的人
唐   月   空
凸   凹   火棘,或少小的野红枣

w

汪   岚   月光是一个名字
王志国   扫雪的人
乌鸦丁   黄昏

x

喜   然   撒哈拉
下午百合 圆满/嗡玛尼呗美吽/清晨之诗/轻轻吹拂
         /看看光影/夜晚,坐在一片虫鸣之上
向天笑   小欣喜
项丽敏   月亮花
谢   虹   迷信
雪   蛟   表达

y

胭脂茉莉 在东方山图书馆/一只扎格斯台湖的天鹅
         /月光下...../下午的阳光/暮色/窗帘被风卷起
阎   志   风过耳
杨   克   加里·斯奈德
也   牛   待香案上的木鱼把月亮敲落/开悟/听禅
          /下雪了/孤本或者绝品/此刻,在此处
伊舟子   等候在时光里
一   滴   如果春天来了
印   清   坐禅/山中晚景/空谷梵音/菩提树下
          /出尘海记
影沉寒水 心之方向
喻剑平   惊蛰这天没打雷
云   竹   朝拜

z

藏海英   深夜颂
查镜洲   水草
张二棍   比如,“安详”
张执浩   缸中莲
张   琳   野草颂
张惠珍   南海观音
正慈法师 经行
正   空   空蝉虫
智维法师 风儿来喝茶
周所同   与诗人说
竹   光   药碗

第二辑   理入:知真本有

李艳敏   中国现代禅诗二十年
碧   青   现代禅诗的审美思维与境界
也   牛   浅谈当前语境下的现代禅诗

(作者:也牛)

第五届“现代禅诗探索特别奖” 评选揭晓

       近日,由《现代禅诗选刊》编辑部、现代禅诗探索特别奖组委会主办的“第五届现代禅诗探索特别奖”活动,经评委组成员投票评选,最终评选出十九首获奖作品。
分别是:

一等奖(一首)

《秋天》   作者:谢敏

二等奖(三首)

1.《低处的神》  作者:杨孟军
2.《秋日骑行》  作者:王全安
3.《秋日组诗》  作者:雷宁

三等奖(五首)

1.《写在大地上的禅诗》  作者:康秀炎
2.《一只蜻蜓掠过水面》  作者:刘挽春
3.《寒露日》  作者:李宗明
4.《渐凉》  作者:言一文
5.《长短句》  作者:谢敏

鼓励奖(十首)

1.《秋光慢》  作者:查干牧仁
2.《禅居》    作者:华金余
3.《秋日庄子沟》  作者:王登学
4.《渡》      作者:陈美霞
5.《秋菊》    作者:落雨听禅
6.《暮色》    作者:王全安
7.《和秋天的对话》   作者:王振华
8.《午后》   作者:杨俊富
9.《袛园寺》   作者:汪在胜
10.《此刻,我又向窗外望去》  作者:孙国福

       恭贺以上获奖作品的作者。
       组委会将通过邮件方式将获奖信息通知作者,并根据确认的地址邮寄奖品和证书。
“现代禅诗探索特别奖”是投稿者、评委及组织者三方主体共同实现的评选活动。组织者采用隐去作者信息的方式组稿,组织评委组按公平的形式进行评选。本届评委为(按笔画排序):也牛、大正、下午百合、少木森、古石、李艳敏、毕翼、林荣、南北、海恋、胭脂茉莉、曹红燕、奥冬、碧青。
       从现代禅诗的角度来看,本届参赛作品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令人欣喜。虽然整体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仍让我们对于现代禅诗在中国诗人中的传播和影响,有了一个新的更加客观的判断和评定,为今后的现代禅诗探索和活动规划,提供了新的极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本届特别奖活动设置了“秋”的主题。一些评委们一致认为优秀的作品,因为没能突显主题的特殊性,最终没能获奖,倍觉遗憾,希望这些作者能在下一届的活动中取得更好的名次。同时,组委会也将反思主题可能对现代禅诗创作产生限制性的影响,适当机会增设无主题诗赛。 (一滴)


【主编手记】

       现代禅诗,2024年盛大开局!
       这是我编完2024年1月的《现代禅诗探索》网络选刊时,发自内心的由衷欣喜和赞叹!!
       本期《现代禅诗探索》所选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突出体现了现代禅诗直觉观照的思维特征。直觉观照,呈现心灵某种层次的思悟,是现代禅诗与一般的现代诗写作的重要区别。现代禅诗流派的主要成员,基本都掌握了通过直觉观照获得瞬间诗意顿悟的呈现式诗写。应该说,这是现代禅诗能否获得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是现代禅诗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本期《现代禅诗探索》新增加了一个全新的栏目《<现代禅诗>微信群选诗》。本期的九首诗,由诗人也牛选编和点评推荐,这表明《现代禅诗选刊》选稿微信群,亦成为现代禅诗的一个重要网络平台。
       目前,现代禅诗探索同仁创建了多个微信群,也非常注重日常点评和推荐优秀的诗作,大家的用心和努力,必将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现代禅诗写作,促进现代禅诗的发展。
       诗人读诗专栏,推出了江晓帆赏读女诗人素手拨筝作品专辑。尤其值得关注的诗,素手拨筝的《平等》一诗,也在其他的两个专栏里推出,分别由古石和也牛点评推荐。三位诗人同期推荐《平等》,可见这首优秀的诗作,备受大家的喜爱。
       《重要消息》专栏,推出两个重磅消息:《现代禅诗选读》出版发行、第五届“现代禅诗探索特别奖” 评选揭晓,推介了现代禅诗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重要成果。
       此外,本期推出的笔者的《现代禅诗的审美思维与境界》一文的最后一部分《直觉思维呈现的生命内在智慧美境》,也算完成了“现代禅诗的审美思维与境界”尝试性的初步探索。推出本文只是想抛砖引玉,但也令我认真品读了大量的现代禅诗,在惶恐我的文笔浅薄的同时,又深深感恩现代禅诗探索群体的作品,对我心灵的引导和滋养!
       “一元初始,万象更新!”新一年的春天即将来到了,我亦深信,现代禅诗亦将迎来盛开的花期!!! ( 2024年1月31日)

荐稿:也  | 编辑:风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