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牛 | 浅谈当前语境下的现代禅诗

2023-7-27 18:00| 发布者: zhwyw| 查看: 47327| 评论: 0|原作者: 也牛|来自: 中华文艺网

浅谈当前语境下的现代禅诗
——湖北显化寺“当前语境下的现代禅诗”研讨会发言稿

■ 也 牛



尊敬的杨克会长、谢克强老师、刘益善老师,各位诗友:
尊敬的法慧法师、各位高僧大德:
尊敬的义工菩萨们:
你们好!

        因缘际会,感恩湖北显化寺法慧法师发心,邀请北京、上海、浙江、河南、河北、江西、江苏、广东、四川及湖北本地的近40名现代禅诗研究与写作的老师、诗人、爱好者,高僧大德们一起来参加这次“显化寺:当前语境下的现代禅诗”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在著名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先生,著名诗人、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谢克强老师,著名诗人、作家、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刘益善老师的光临指导下。在“现代禅诗”代表诗人也牛、下午百合、胭脂茉莉、林荣、奥冬、江晓舟,“新禅诗”代表诗人雷默,“现代禅意诗”提出并写作探索者少木森(讲稿形式),和湖北当地的现代禅诗写作者曹红燕、向天笑、胡晓光等诸位诗友的参与下,与会流派和诗人抛开名相,追求禅的内在精神贯通,充分认同了“现代禅诗”倡导和践行者南北先生提出的“诗禅双修,禅为根本。”这一科学性提法,境界大为提高!

        显化寺监院法慧法师以“禅为体、诗为相、心为用”为主题,阐述了佛教传入尤其是禅宗兴起之后,古人以禅入诗、以诗话禅、诗禅互摄,对推进中国文化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与深远影响。

        他说:“我一直在想,佛法应该有多元的表达形式,不能把自己限制在“宗教”的桎梏内......让更多人获得佛法的利益,一方面要继续格义,一方面要兼收并蓄。”

        与会诗人们在深入交流与探讨中认为,举办现代禅诗研讨会,除了促进现代禅诗写作水平的提高以外,还有一个更现实的意义:那就是通过更多诗人写现代禅诗,读者读现代禅诗,将禅带入生活,让现代人摆脱焦躁不安的心境,生活得更加愉悦和快乐。

        如果说2021年,现代禅诗流派出版的《现代禅诗精品赏读》一书:“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现代禅诗的一次大集合、大检阅......(李霞《序》)”,那么这次“湖北显化寺:当前语境下的现代禅诗”研讨会,即是现代禅诗各流派,各位现代禅诗写作和践行者的一次大探讨、大转折、大融合。其历史和现实意义,特别巨大!

        从今往后,大家将以不同形式、不同风格“诗禅双修”,在“禅为根本”这一核心思想的导引下,写作出更多更好的现代禅诗。


        一、当前语境下的现代禅诗

        2021年3月,我们编辑、出版了一本《现代禅诗精品赏读》。李霞老师曾在序文中说: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现代禅诗的一次大集合大检阅,其历史价值、收藏价值、文献价值、赏读价值、研究价值,会日益显示出来。”现在读来,李霞老师真是谬赞:书中所选,有的是差强人意的。至少,算不得精品现代禅诗。

        为什么这么说呢?诗体有现代,禅实无现代啊!现代可以定语诗。过去、现在、未来确无法定义禅。

        禅在当下!

        这本书中编选的所代禅诗,有的只不过“现代”,而不禅悟,更不要说禅入了。因为很多人都不读经,不通经藏,没有很好地参禅。

        经教不通,心性不明,言禅无益!

        从2008年开始,我们编辑的《现代禅诗探索》电子月刊,纸质丛刊,以及后来《现代禅诗》报,《现代禅诗》各公众号等,都存在这样的风险。这不仅仅是缺陷,是编者和作者有些在以盲导盲(2012年我们编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现代禅诗选》除外)!

        我们,本想“自利利他”,却不知道在“利他”的同时,因不自见性,成了妄动。这是要负因果的。

        作者一知半解,心性不明,只管“创作”,也写出了大量的伪现代禅诗而不自知。

        这两种原因叠加,便出现了现代禅诗当前的这个特殊的现状:少分正念,只是表面的繁荣。

        而当前的语境,是宽泛的,包容的,极具空间感。

        何为正念?《坛经》说:“正念就是无念。

        六祖云:“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

        你不能说涅槃是什么念头都没有,而涅槃是什么念头都具足,大智慧真如自性统统具足。离念,只是念念不随。

        禅宗七经一论(《金刚经》《心经》《楞严经》《楞伽经》《维摩诘经》《圆觉经》《六祖法宝坛经》和《大乘起信论》),希望有志于写现代禅诗的同人多读读。通经了,开悟了,明白什么是禅了,再悟后起修,除去我们累劫以来的无明习性。那个受益,要比我们获得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珍宝都更殊胜的!

        通过信、解、行、证,我们就见到了那个不生不灭的自性清净圆明体,有个皈依处,有个禅入处。了生死,不生不灭了。你想想,这种受益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珍宝能够比拟的吗?

        当然不能比拟!

        套用佛陀的一句话:我说皈依、禅入,即非依止、禅入,是名依止、禅入。


        二、现代禅诗,禅为根本

        现代禅诗,禅为根本。那么禅是什么呢?

        《圆觉经》说:“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 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 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又云:见本性为禅。”——达摩祖师《血脉论》。

        “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
        ——达摩祖师《悟性论》

        《六祖法宝坛经》又说:“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

        禅,就是于相离相,明心见性。

        性者,自性。摩诃无边,虚空与其相比,无非“片云点太清”。

        只因一念不觉,性即转心,心镜遇缘则照,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明明历历,境界全出。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告诫我们,世界的产生缘于:“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一念不觉,就是遇缘,就是无明妄动。随后,揽四大以为自身相,缘六尘幻影以为自心相,分别、取舍,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造善、恶业,轮转六道。

        三细者:业相(见分)、转相(见分)、现相(妄现境界)

        六粗者: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

        三细因其相微细难知,故名。六粗较三细相较为可知,较粗显,故称。

        从此,世界、众生与业界之因果,次第迁流、相续不绝。

        《六祖法宝坛经》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弘忍)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自性,又称清净圆明之体。从本以来,圆明湛寂,在尘劳而不垢,处涅槃而非净;在圣不增,居凡不减;烦恼覆之则隐,智慧了之则显。
自性二用:

        一者,海印森罗常住用。谓入海印三昧,照真如性,妄尽心澄,众德并现。犹如大海风息,水澄万象,齐鉴森然,交罗常住不动也。

        二者,法界圆明自在用。谓入华严三昧,照法界体,众德具足,万行庄严,光明照彻,圆融无碍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它示三遍:

        一者,一尘普周法界遍,谓尘无自性,揽真理而成立,真既无边,尘亦随尔,故一一尘中见法界。

        二者,一尘出生无尽遍,谓尘无自体,起必依真,真如既具恒沙众德,依真起用,万法繁兴,无有穷尽。

        三者,一尘含容空有遍,谓尘无自性即空也;幻相宛然,即有也。真空不空,妙有不有,事理该罗,容纳无碍也。
        ——唐·贤首国师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

        《楞严经》的十番显见,就是显示见性:

        显示见性是心非眼,是心在作用,不是那个眼珠子。
        显示见性不动,见到了真如自性,心是如如不动的。
        显示我们的真如自性是不灭的,是不会灭的,它恒常存在的。
        显示见性不失,从来不失。
        显示见性无还,[还就是来去。
        显示见性不杂,它纯一的。
        显示见性无碍,没有障碍。
        显示见性不分,它是不可以切割的。
        显示见性超情,离一切众生所想像的那种执。
        显示见性离见,离[见就是观念,我们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个[知见就是所谓的观念。

        所以在《六祖法宝坛经》中,神秀大师偈: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是相说,不见性。

        六祖惠能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见性。空,无所得。

        你若见性,读罢这两首诗,高下立判。
        从了义的角度讲,前一首根本就不是禅诗,最多不过是修持诗而已(盲修瞎练),不见性故。


        三、悟后起修,入三摩地

        三摩地:梵语,音译为三昧,乃一音之转。三昧为正受之义,俗称为定。“三”是正,昧(摩地)为受。正受者,谓一切受不受。一切受者,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或称苦、乐、舍三受。何以一切受不受名为正受?以此一切受皆为依于意识取著分别六尘而有,修定者必须离于六尘之妄想分别取舍,故无所受,其心得于正定,名为三昧正受。

        世尊告文殊菩萨言: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为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

        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薰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圆觉经》

        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
        维摩诘言:“以无所受而受诸受。”
        无所受者,皆因受所如幻,犹如空花,虚妄境界。或者说,叫身受心不受。
        ——《维摩诘经》

        三昧即是禅境界,大定力。


        四、现代禅诗应该有的样子

        《景德传灯录》说:离经一字,皆是魔说;依文解字,三世佛冤。经典所在之处即是有佛,但只见“指月之指”而不见月,同样会错了佛意,参歪了禅法。历经恒河沙劫也不能透脱。

        禅亦不可着相外求!

        如果经教不通,心性不明,确是言禅无益。

        我们一定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入于法界,入流亡所,才能明心见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本来面目
        作者:法慧

        雨下了一夜
        小院门上的一片滴水瓦
        掉在地上,碎成无数块
        碎成了
        它最初的样子

        【也牛赏读】虚云禅师(1840--1959),湖南湘柳人,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曹洞、临济、云门、法眼、沩仰,)法脉”之禅宗大德。世寿120岁,为中国近代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代高僧!

        扬州高旻寺住持月朗到九华,称今年高旻有朱施主法事,连旧日四七,共打十二个七,赤山法忍老人已回寺,仰诸位护持常住,都请回山。将届期,众推予(虚云,下同)先下山。

        至大通荻(di)港后,又沿江行,遇水涨,欲渡,舟子索钱六枚,予不名一钱,舟人迳(jing,小路)鼓棹去。又行,忽失足堕水,浮沉一昼夜。流至采石矶附近,渔者网得之,唤宝积寺僧认之。僧固赤山同住者,惊曰:“此德清师也!”畀(bi,支撑,抬。与同)至寺,救苏,时六月二十八日也,然口鼻大小便诸孔流血。

        居数日,径赴高旻。知事僧见容瘁,问:“有病否?”曰:“无。”乃谒月朗和尚,询山中事后,即请代职。予不允,又不言堕水事,只求在堂中打七。高旻家风严峻,如请职事拒不就者,视为慢众。于是表堂,打香板,予顺受不语,而病益加剧,血流不止,且小便滴精。以死为待,在禅堂中,昼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经二十余日,众病顿愈。

        旋采石矶(ji)住持德岸送衣物来供,见容光焕发,大欣慰,乃举予堕水事告众,皆钦叹。禅堂内职不令予轮值,得便修行。从此万念顿息,工夫落堂,昼夜如一,行动如飞。

        一夕夜,放晚香时,开目一看,忽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垣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qing,厕所)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是时,才鸣三板耳(早晨三点)。翌日,询问香灯及西单,果然。予知是境,不以为异。

        至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于黄河茅棚被个俗汉一问,不知水是甚么。若果当时踏翻锅灶,看文吉有何言语!此次若不堕水大病,若不遇顺摄逆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哪有今朝!

        因述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摘自《虚云和尚自述年谱》,光绪二十一年,时年五十六岁。)

        引出这则公案,是我读了湖北省罗田县显化寺法慧法师一首现代禅诗《本来面目》有感。这首诗,是他组诗(五首)中的第一首。

        法慧法师,湖北省罗田县显化寺监院。诗人。

        当然,法慧法师不一定也有虚云禅师这样的经历,但他《本来面目》这首现代禅诗,和虚云禅师的偈颂:“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所呈现的因缘极其相似:都因一物落地,作者见到破碎而触动禅机,疑根顿除,彻悟了生命实相!

        “雨下了一夜/小院门上的一片滴水瓦/掉在地上,碎成无数块/碎成了/它最初的样子”。瓦的最初的样子是啥样子?法师没有说。这也是诗歌巧用暗示的一种技法,也是法师引导后学参究禅理禅法的一种常用方法。读者如果悟入,疑情顿消,即见本性。

        瓦,有瓦相,也有瓦名。因众生执着名相,即不见真。

        瓦碎,瓦相瓦名瓦解,无名无相,灵光独耀,体露真常。

        所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者,自性不动,来者,当下呈现。法慧法师在瓦片落地的当下,见到了如来,见到了瓦的本来面目。

        这是法师心中的如来。是他自性现。

        法慧法师这首现代禅诗还极具带入感。他在示现出自心真如自性的同时,将我们带入了他心中那种不可言说,只可意会的美妙绝伦的禅境。让我们一起心生欢喜,禅悦无限!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看,法慧法师《本来面目》这首现代禅诗,也和虚云禅师的那个偈颂有异曲同工之妙。

        悟者,吾心也。彻见本心,即现本性。

        虚云禅师说:“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于黄河茅棚被个俗汉一问,不知水是甚么。若果当时踏翻锅灶,看文吉有何言语!此次若不堕水大病,若不遇顺摄逆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哪有今朝!”水,俨然一个善知识,令他心开悟解。

        法慧法师也因为下雨,雨水让“小院门上的一片滴水瓦/掉在地上”,触动了他。

        水已非物,是法界流。它呈现出清凉、甘甜、安静、安稳、寂灭的境界。它通透无碍,润万物于无声。

        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上善若水。”,善者,本自具足,圆满无缺也。

        而今方知水非物。破相而入,这已是见性之水!


        月光是一个名字
        作者:汪岚

        今晚,我知道了
        月光是菩萨的名字
        夜再深,来路与回路都可照见
        山河袈裟
        我和草木
        再次别过一秋
        我和万物披着一样的衣衫

        【曹红燕赏读】我非常喜欢汪岚这组诗,特别是《月光是一个名字》这首。月光菩萨慈悲而智慧,照破山河、万物与我,照见来路,也照见回路。月光下的山河、万物如披袈裟,而我与万物披着一样的衣衫。山河、万物与我皆是慈悲与智慧的化身。

        同为月光菩萨。

        读此诗时,月光也照在我的身上,让我也披上了一样的衣衫。

        这首诗起到了一首禅诗的特殊作用!感恩诗人的智慧与慈悲!

        这首诗的画面也是非常的美,皎洁的月光,与洁净的心光辉映。山河大地无有染污,无不静好。


        日记
        作者:曹红燕  

        今日,无事  
        今日,无事  
        今日,无事

        阶前草,那么绿  

        【也牛赏读】这几天,因为将要参加湖北省罗田县显化寺举办的现代禅诗研讨会,我脑子里一直浮现出诗人曹红燕的那首现代禅诗《日记》。

        这首诗很精短,两节,共四行。前一节三行,尽是铺排:“今日,无事 /今日,无事 /今日,无事”。

        第二节,也是该诗最后一行,陡然亮起,照破乾坤:”阶前草那么绿!”

        这是真心的世界,是从法界观世界。

        这种“绿”,是一种幻绿。

        因为今日无事,今日无事,今日无事。心不着相,即空三界。

        从心现境圆融观,照见五蕴皆空。

        我曾悦读王安石的《泊(bo)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曾被他“春风又绿江南岸”的那个“绿”字所打动。可当我读到诗人曹红燕的“阶前草,那么绿”时,惊叹了:久违了啊——阶前草,那么绿!
王安石的“绿”,是世界相,是色尘,是意境,不得脱缚。

        而诗人曹红燕的这个“绿”,是法界相,是从心性流出,自性宛然,不沾不滞的。

        这就是现代禅诗应该有的样子了!

也牛/于显化寺 
2023-7-23

审稿编辑:云帆沧海 | 责任编辑: 笛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