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翔:扎西军号

2023-8-12 18:27| 发布者: zhwyw| 查看: 98664| 评论: 0|原作者: 曹宇翔|来自: 顶端作家

       我的手机相册里,保存了一张扎西会议纪念馆的实物照片:一把军号。屏息凝视,历史静谧中的军号散发着黄铜和岁月的光泽,耳畔仿佛响起了往昔嘹亮的号声。

       乌蒙磅礴,山影如屏,又如起伏的巨浪涌向天边。这时是正午时分,流经扎西红色小镇的赤水河,在我眼前闪耀着粼粼波光。作为一个曾有42年军龄的老兵,我不由得在河边久久驻足。“哗哗”流淌的赤水河,涌动着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血与火的故事,河边水草丛中裸露的乱石,恍若遥远的历史天空飘落的凝固烟云。

       突然想起几年前写的《赤水河之晨》:“山野里埋进太多的枪声/我猜想/是埋进泥土的枪声发芽/天天长出河畔/古镇声声鸡鸣/祥和的小镇/此起彼伏/鸡鸣三省/清晨我在客栈醒来/只觉得是昂首高歌的一只只雄鸡/抬着红顶大轿/接来黎明/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远去了/热闹集市/沿街店铺/平静的/生活/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

       我看到了那把军号。扎西红军广场、红军井、红军坝子、红军烈士陵园、扎西会议会址、红军长征标语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长征路上居住过的旧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扎西会议纪念馆,像一双手“吱呀”推开历史沉沉大门。这里有数千件红军长征期间的珍贵革命文物和照片,我看见了玻璃展柜里那把沉静军号,如此亲切,目光抚摸号身,想把它看进心里。

       我曾几次来到云南。滇西抗战纪念馆,云南陆军讲武堂,到滇、藏、川交界处的迪庆看望和采访驻守在那里的基层官兵……大地山河之美,军人忠诚之美,生态之美,淳朴勤劳的人们为幸福生活奋斗之美,一次次让我受到教育。曾为云南写过四首诗:《沸腾之心》《蓝月谷流水》《玉龙雪山落日》《从照片里翻找》。许多年过去了,生活和战斗在那里的战友,因高寒缺氧导致手上和嘴角裂出血口的新兵,他们的面容至今犹在眼前。

       扎西军号,如此亲近,仿佛与我有一种精神上的血缘关系。眼前军号突然幻化为无数的军号。我父亲17岁参加解放战争,负过伤,3次立战功。我写过《父亲》,发表在1990年7月15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依然站在/老屋墙上/穿着那身褪色的旧时军装/躯体里深藏的子弹硌得相框咯咯作响/身后有一匹马/一面旗/一把军号阳光般锃亮/身后是昨天硝烟弥漫的战争/马嘶/炮响/南下的大军浩浩荡荡……”诗中飘荡军号的声音。

       大巴车在高速路上行驶。路旁山坡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鲜红大字,融入身后霞光。今年4月,参加“全国著名作家看云南”活动,又一次来到云南。车上一同参加活动的云南作家潘灵说起这里的红色故事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如数家珍。34年前,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不久曾来过威信县,那时从昭通城到威信县扎西镇,第一天得绕道四川宜宾住一宿,要坐两天的车。如今威信有了高铁站,过去两天车程现在走高速路只需4小时。

       曾多少次写到军号啊。这里是云、贵、川三省接合部,扎西古镇,红色小镇,当年中央红军在这里集结,著名的“扎西会议”在这里召开。我看到了那把军号,看一眼再也忘不了。仿佛源头,仿佛初心。从18岁入伍,到60岁从部队退休,多么漫长的军旅生涯。我突然觉得,我当新兵时的司号员与当年那位不知姓名的红军司号员,仿佛是同一个司号员。

       在云南威信县红色古镇扎西,在美丽的绿水青山之间,我看到了一把红军军号。从网上一搜,找到那篇曾被多家媒体转载的专访。2020年,央视军事记者到家中采访我,他写的专访标题就是《曹宇翔:我的诗里有辽阔的军号声》。前不久,一家刊物约稿,让手书一段话:“漫长军旅生涯融入生命,意志,体魄,严明纪律,经年摔打,随手掏一声铜质号音掷向天空,恍若我人生的又一缕晨曦。”

       返程路上,我路过彝良,看到路边红军将领罗炳辉将军的塑像,紧挨塑像的壁上就是毛泽东诗词《长征》。我们一行人怀着崇敬的心情,下车与英雄和《长征》诗词合影留念。车子上路,凝望窗外,恍惚看见历史的烟云中,前面影影绰绰走来一支队伍,与我擦肩而过。在车上又想起扎西红军烈士陵园倒下的先辈,直让人觉得,若冲锋号响起,他们会一跃而起又去冲锋。

       车子在乌蒙山腹地行驶。站在大山包上,我看见辽阔蓝天有一只雄鹰在飞,恍若那把扎西军号飘荡的号音。



        曹宇翔山东兖州人,居北京。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曾军旅生涯42年,一次立二等功,三次立三等功,大校军衔,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鲁迅文学奖等奖项。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审核:原作者 | 荐稿编辑:牧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