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艺术的回溯与重塑—读西周《失联的韵脚》

2023-10-10 21:25| 发布者: zhwyw| 查看: 58008| 评论: 0|原作者: 赵一男|来自: 中华文艺网

失联的韵脚
作者:西周

韵脚失联了,抛弃田园
唯旗袍丰腴民国,枷锁满地
枯灯残影,文字裸露出亘古诗意
弘一身披素衣,经卷回暖
空门对,唏嘘半世悲欣
江河与岁月对峙。隆起的礁岩
补天的人从此经过,英雄气
西域无战事,唐天子盛赞
无字碑,空白处,历尽人间陋巷
卫星共轨,唤何人伴唱秋思?
甲板上,锈迹斑驳。残缺的美
止于一座断桥,西子湖畔
南朝旧韵,倒进一江春水,不见朱门
陌生地,军舰鸟随飞鱼而生
所罗门群岛,椰风不在
加利福尼亚的客栈,已是羁旅
缆未动,帆却摇,拉丁语一时雅致
中世纪,黑色骑士加冕
失魄的堂吉诃德,听风车呼啸

天空豁达,银河蔓延到爱情
修辞生出层层鳞片,枯槁如月
倒悬的摩崖,被追赶的浪花以身相许
脱去晚霞盛装,大海壮似少年
请人生腾挪,落座,用苍凉沏茶
审美自在杯中回旋。片瓦虫萤
拖垮这慷慨夜色,一番眷恋
不必堆砌言辞,故人只饮一杯清欢
到远方,梦轻心重,或为云水
一纸狂欢,浅薄了书生意气
语言在仓颉手中滑翔,真相婉约
韵脚回归结绳记事,草原不再挽留牧歌
山野,村夫,犁铧,茅屋
一组老照片,在无言中道尽
“理解,指代被理解事物的存在。”
用过去运送过去,跃升边界
字回勇,突袭,摆渡,星落鹭起

(2023.09.20)

         
诗歌艺术的回溯与重塑
—读西周《失联的韵脚》
文/海恋

      
        这是一首意象繁复、引经据典、气势恢宏的现代诗。正如诗的题目一样,诗的韵脚错乱,诗中呈现的中外史实与意象杂混,蔚为壮观。诗中用典,在古体诗中很常见。典故用得恰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互文效果,既可使诗语言凝练,又可增加其内容的欣赏性,言简意丰,耐人寻味,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得到提升。古人用典十分讲究,有明用,有暗用,还有正用、反用、借用等等。而在阅读层面,读者要懂典,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语句等才能相对客观地读懂诗意和作者的行文指向。诗歌中典故的运用有时意向复杂,未必有意取典,多是由于诗人文化底蕴丰厚和文史哲等信息储备量较大使然。因而在碰到某个特定的体裁时,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文化反刍和索引现象。比如,古代诗人李商隐善用典,甚至句句用典:“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种杂生的典故穿插其间,读者虽无法准确解读其意指,却流动着一种诗境和美感,使语言升腾起玉一般温润、和暖又神秘、空灵的气息,令人陶醉。
        我想,这首《失联的韵脚》也是这样的,并非刻意选象或铺排,只是自然地摘取和流露。诗人西周也是很优秀的诗评家,他有自己独到的诗歌理论。在诗歌阅读上,他主张充分打开阅读“前见”,通过介入诗人的创作背景,调动读者原有的文化素养和情趣点,来完成诗歌的意象投射和审美体验,产生共情或共鸣。关于这一观点,诗人显然参照了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提出的一些诠释学理论,其正确认知了在理解文本之前,读者的“先入之见”对文本理解造成的“偏见”,反而给阅读带来开放思维的决定性因素,发散出更多可触摸的质感纹理。“前见”连接着此在的被抛性和再生性,也使阅读成为了遵照原创路径而走出多重、发散性的进程。所以,我们常说,阅读即再创作。没有阅读,作品的出发便只有一条单一的逼近死亡的路线。
        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我觉得须抓住首句和尾句即可。“韵脚失联了,抛弃田园/唯旗袍婉约民国,枷锁满地”,“用过去运送过去,跃升边界/字回勇,突袭,摆渡,星落鹭起”。很明显,这首诗表达的是对文明衰落、经典式微的忧虑与重塑现代文明的企盼和期望。诗分上下两节,大致上,第一节是对古典文化的回溯与流连,对辉煌过去的礼赞,以及对衰落文明的慨叹,意象回旋于字里行间。第二节诗以抒情为主,主要流露出古典文明渐行渐远的遗憾和怅惘,其间也夹杂着憧憬和希冀。第一节诗中引典较多。“悲欣交集的弘一法师”、“采石补天的人祖女娲”、
        “唐天子的无字碑”,指代东方古典(传统)文化的光辉与璀璨。“椰风不再的所罗门群岛”、“已是羁旅的加利福尼亚客栈”、“雅致的拉丁语”,及“失魄的堂吉诃德”,喻指西方中世纪文明的衰败之势,令人扼腕叹息。而“卫星共轨,唤何人伴唱秋思?”、“甲板上,锈迹斑驳,残缺的美/止于一座断桥。西子湖畔/南朝旧韵,倒进一江春水,不见朱门”是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对经典的消解,旧韵依存,但已是朱门凋敝,逝水难归。
        读到这里,我们要大概联想一下诗人的个人文化背景。诗人西周从事航运业,半生漂泊于海上,写诗多年,喜欢文史及哲学,谙熟东方文化;因有多年的海外生活经历,其对西方文化及西方哲学史亦有涉猎。因而,诗中引述和典故的运用较为自然妥帖,信手拈来,没有生硬、造作之感,而对古典文化的缱绻情思和留恋出自内心深处的隽永,是真性情的流露,是有棱角的倾诉和叩问。“文字在仓颉手中滑翔,真相辽阔/韵脚回归结绳记事,草原不再挽留牧歌”,田园牧歌的消失,就是诗韵的消失,美停留在昨天,童话般的传奇神韵停留在昨天。对此,我们不禁要问,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是该挥挥手还是该回回头?诗的结尾,诗人还是重拾了信心,希望可以通过回顾、梳理和反思,用爱点燃希望的篝火,达成边界的跃升——字回勇,突袭,摆渡——最终,在古典文明消逝的今天,建立崭新的现代文明秩序和规范,创造更加恢弘的诗化图景,砥砺前行,力图找回生命该有的韵脚:回归本真,质朴达意。诗中随处激荡的个人情绪,使气韵绵延有致,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语感。
        整首诗旁征博引,恣意汪洋,有语言的出彩,也有情思的延宕和厚重,是现代诗创作的一种独特风格。尽管作为诗歌批评,笔者并不知道这种写法会有多少读者受众,因为这样的诗读起来并不容易,读得深入更有困难,但它无疑是对当代中国新诗的挑战和积极摸索,也是诗性高度的可贵回归,值得深入探讨和广泛研究,不啻为一种超拔诗意的再重塑。

       【作者简介】:
        西周,原名周长君,山东单县人,现居济南。航海家,诗人,诗评家,有诗歌、评论、及散文、小说等作品若干。
        海恋,原名赵一男,吉林松原人,教师,热爱文字,写诗,写评,也写其它。作品散见报刊杂志,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代禅诗选刊》副主编。诗集、评论集、散文集出版中。

审稿编辑:云帆沧海 | 责任编辑: 笛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