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周《勋章》并浅谈诗性化语言的特点

2023-9-28 00:37| 发布者: zhwyw| 查看: 69261| 评论: 0|原作者: 赵一男|来自: 中华文艺网

勋章
作者:西周

黄昏后,海上的风不断
无聊的静默终于让时间归零
八年来,父亲很吃力
咚咚咚,石头总是在黎明前开花
月亮高悬,仿佛一枚勋章
被夜咬在嘴里,淌了一船口水
我也很吃力,一次次把前程
摁在香炉里,滋滋滋冒着掐不断的烟火
落日伸手去捋胡须
袖口掉下一块乌云,遮住脸
顿时波涛汹涌。幽深的泪腺里
爬出很多鱼一样闪着鳞片的虫子
摊开宣纸,墨向性别偷袭
可我到哪才能找到父亲的勋章
是深蓝色中山装上的那枚
别在骨头缝里,镶着岁月的金边
如锚拉住失控的世界
生命的航线从未画在海图上
情感密码成为唯一浮标
只一念之遥,海鸥掠过四季
海面荡开尘迹,浮起父亲的墓碑
刀刻过的暮光让我景仰星辰
咚咚咚,父亲很吃力
夜莺能听到他的声音吗?请转告我
我是不是他丢在路上的勋章
吃力的我已看不清自己
女儿提醒我,勋章一直挂在琴架后面
不用转身,身后是半亩光阴
咚咚咚,父亲很吃力
他再也转不动失修的年轮
灯心草抖了抖,一米阳光落地

(2023.09.17)



读西周《勋章》并浅谈诗性化语言的特点
文/海恋

        勋章是荣誉证章。这首诗里的“勋章”是属于“父亲”的,是他在时光里亲手打造的。而“我”也将重新接过这枚勋章,虽然稍显无力,但终归还是亲情的指引下,发现了它并将承接父亲的使命继续打造它。整体看,这首诗是在回顾父辈的英雄史并叙说薪火相传的理想与信念。不难理解。在此,我想更多地谈谈有关诗性化语言的呈现问题,也即一首诗是如何通过语言来呈现诗意的,它有什么特点。无论是在诗歌中,还是在任何艺术载体中,语言永远是“器”,是承载了诗意的表达符号。在以往的创作经历中,我总有一个感受:对于诗歌来说,语言何其无用,因为无论如何尽其所能,似乎都无法将诗意涌上心头的那一刻通过语言来完成抵达。但这是驾驭语言的无力感造成的错觉。无用是大用。朱光潜先生在谈到诗歌的音律问题时有过这样一段话:“一切艺术的学习都须经过征服媒介困难的阶段,不独诗于音律为然。‘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如果因牵就固定的音律,而觉得心中情感思想尚未能恰如其分地说出,情感思想与语言仍有若干裂痕,那就是因为艺术还没有成熟。”这段话也完全适用于诗之于语言。一个相对成熟的诗人,是可以将诗意较为契合、稳妥地嵌于语言之中的,使人不觉违和,同时又能感受到语言呈现出来的镜像的光芒,从而完成诗的审美体验。
        这首《勋章》不能说在表达上毫无瑕疵,但整体的语言是泛着耀眼的诗性光芒的。“黄昏后,海上的风不断/无聊的静默终于让时间归零”,这里的“风不断”和“静默”似乎是相悖的,但正是这一反差,使人产生画面感。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立在海风里,听激荡的浪潮发出单调的回响,正是这样的静寂和无聊使时间停止,使记忆重新复苏,拉回到父亲的“八年”——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诗中也有指向,但不需过多纠结和猜测。“咚咚咚”这一拟声词,在诗中反复出现了三次,都是来印证父亲的“吃力”的,这样的描述很有质感,使人感到压力和沉重。“石头总是在黎明前开花”,父辈是在用生命打造自己的勋章和丰碑。接下来对“月”的描写——“仿佛一枚勋章/被夜咬在嘴里,淌了一船口水”,生动、形象、新奇而又贴切,这是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审美力和诗性智慧的显现,这样的呈现方式才是属于诗的,是诗人独有的敏锐的知觉力和洞察力的体现。诗的“难”恰恰在于此,它要求诗人具备极好的感知素养和心灵内驱力,才能在日常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出新的认知和形象。所以,我常常认为写诗并不难,成为诗人却很难,因为诗人永远要做赤子,要保护并安放好那颗简单、纯净的初心。

        及至下面的章节,这样的好句比比皆是:

        我也很吃力,一次次把前程
        摁在香炉里,滋滋滋冒着掐不断的烟火
        落日伸手去捋胡须
        袖口掉下一块乌云,遮住脸
        顿时波涛汹涌。幽深的泪腺里
        爬出很多鱼一样闪着鳞片的虫子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境遇,心情、回顾过往的情态等,以这样较为生动、具体的影像来描写,诗便有了可观可感的境,即意象组合、勾连而成诗境,这一境像的呈现才激发出了诗的审美力和语义维度。所以,诗性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是具象的,有审美价值的,并蕴意深远的。
        “摊开宣纸,墨向性别偷袭”一句表达得比较隐晦,但联系后文,“生命的航线从未画在海图上/情感密码成为唯一浮标”,这摊开的水墨,应该是诗人的情感在蔓延,这一过程是无序、发散的状态,是没有理性可讲的,并不像性格划分那样泾渭分明。联系全诗,这一句也让人想到“子承父业”一词,直到诗的结尾部分,诗人在“女儿”的提醒下找到琴架后那枚“勋章”,而“灯芯草抖了抖/一米阳光落地”,象征着父辈的精神之光得以延续。我们能够看到这是一条有线性结构的叙事,诗人在现实与自我的泥潭里挣扎,尽管几多迷茫、吃力,但最终在情感浮标的引领下豁然开朗,完成了心灵的皈依和情感的救赎。
        整体来说,这首诗是以语言见长的,意象丰满,情感蕴藉。诗语的镜像化处理很好。从叙述的角度看,诗歌稍微显“长”,就此诗的内容,完全可以再压缩凝练,由于诗歌后半部分的情绪回转较多,因而使后面的叙述显得力量不足,且有拖沓之感。这可能是诗人的情绪过于饱满造成的,也是不可避免的遗憾,我们姑且认定诗歌也是不完美的艺术吧,或许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圆满。

        【作者简介】:
        西周,原名周长君,山东单县人,现居济南。航海家,诗人,诗评家,有诗歌、评论、及散文、小说等作品若干。
        海恋,原名赵一男,吉林松原人,教师,热爱文字,写诗,写评,也写其它。作品散见报刊杂志,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代禅诗选刊》副主编。诗集、评论集、散文集出版中。


审稿编辑:云帆沧海 |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