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然主义者的灵魂对位——徐俊国诗歌论

2023-3-4 18:18| 发布者: zhwyw| 查看: 97850| 评论: 0|原作者: 杨四平 刘永雍|来自: 中国新文学学会

一个自然主义者的灵魂对位

——徐俊国诗歌论


杨四平 刘永雍



在论及诗歌对位现象时,陈仲义曾说道:“实际上它没有音响上的共时,只有视觉意义上的对位及和声的潜在效应。”[ 陈仲义.:《从投射到拼贴:台湾诗歌艺术六十种》,漓江出版社1997年版,第166页。]翻看徐俊国的诗歌,会发现视觉意义上的对位现象并不少见。在《小菜园:致两种德性》一诗中,诗人写道:“苦瓜在苦修,/甜瓜在自我陶醉”。不同个体的姿态各不相同,视觉意义上的对位既产生了田园之趣,又如佛学所谓“众生相”般展现世间面貌。在《大仓桥:致恭敬》一诗中,诗人写道:“一颗安静的心,对得起红尘滚滚的生活,/干净的夜风,对得起一条河蜿蜒向前的浑浊。”人世的经历对位于自然的风吹,除了在意义层面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外,还直接左右着诗歌的节奏。可以看到,“对得起”成为了两行诗歌的对位点,第一行的量词居于前半句,而第二行的量词移到了后半句。或许是凭借语感,或许是有意为之,徐俊国通过一个量词的错位使得诗句摆脱了死板,形成了相对灵动的节奏。


“转瞬,夕阳扩散到肺部。”(《山中:致寂静》)在进入自然世界后,自然世界也相对地进入到了诗人的呼吸循环中,这一点正如保罗·策兰所言:“诗,也许意味着一种换气,一种我们呼吸的转换。”[ 保罗·策兰著,王家新译:《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211页。]这种呼吸是维续生命的本能,带有个人独一无二的生命节奏。徐俊国的诗歌中常常出现“鸭跖草”“红蓼草”“玉簪花”“睡莲”等等具体的动植物名称,它们不仅能体现出强大的视觉辨认力,更关系到诗歌的节奏问题。也就是说,在物种与物种的流转间,徐俊国的诗歌产生了呼吸节奏。


在《小池塘:致人间》一诗中,诗人写道:“这边,蝽像一个不受语法限制的词,/自由地仰泳。/水黾捏着六根针,/在水上熟练地踩高跷。/水草的婚房里,豹纹蛱蝶安静地享受着性的美丽。”一个物种分到两句诗行,精准又公平,可见呼吸节奏之平稳。变化的节奏也有不少,如《知更鸟:致冬日挽歌》一诗,诗人写道:“悬铃木戒掉叶子,/枸骨和南天竺交出果实,/不断加厚的云层,/在构思一场埋掉乞丐的雪。”可以看到,自“悬铃木”开始,诗歌就在处在“枸骨”“南天竺”“雪”等意象的密集跳转之中,后头却又用六行诗句集中于“知更鸟”,形成先急促后舒缓的呼吸节奏。此外,还有先舒缓后急促的节奏,此处就不一一例举了。正如人在不同情况下呼吸频率会有相应变化一样,徐俊国通过物种的疏密来调整诗歌节奏,从而更好地匹配情绪或经验的变化。


事实上,诸如此类的呼吸节奏可以往前追溯到《诗经》,因为《诗经》中就存在大量的动植物。作为中国诗歌之源,《诗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汉语诗人,徐俊国也不例外。这种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最直观的,是作为专有名词被直接提及;直观性稍次的,是字、词、句露出的相应痕迹;潜藏最深的,就是诗的呼吸节奏。


在诗集《致万物》辑一《鹅塘村》中,有那么几首诗直接提到了《诗经》,如《唉——》一诗中的“从《诗经》的泥浆里”,又如《南瓜》一诗中的“一如《诗经》遗传下来的好句子。”在辑二《致万物》中,有那么一首诗值得注意,即《独身:致语言的孝子》一诗,徐俊国写道:“以凋敝的方式离家出走,/带着赋比兴的香气回到亲人中间,/这是语言的孝子。”其中,前半部分暗示着如今的语言状况,诗人以“离家出走”的姿态远离,也契合着此前进入自然、师从自然的情况。后半部分则与《诗经》直接相关,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通过“香气”一词的情感色彩不难看出诗人的倾向。事实上,赋比兴也的确影响着徐俊国的遣词造句。以“兴”为例,徐俊国在《小生活:致悬铃花》一诗中写道:“痩竹突破极限,/瘦到天空的嗓子眼。/让人心惊的还有:/某些肥嘟嘟的大家闺秀,/牡丹的赘肉加重视觉的负担。/美是个谨慎的词,/要美,就要美得有骨感。”其中,“瘦竹”和“牡丹”成为起兴之物,引发了“美”需要“骨感”的感叹,正如叶嘉莹所言:“‘兴’是一个由物及心的过程,是因为听到或看到外物的景象才引起的一种感动。”[ 叶嘉莹:《中西文论视域中的“赋、比、兴”》,《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徐俊国诗中的动植物数量尤为丰富,确实需要一种方法进行妥善安置,《诗经》无疑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此外,《诗经》中的经典句式也在徐俊国诗中有所显现。最为明显的是《晨有露:致珍珠》一诗,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均以“晨有露”开头,在结构上形成了彼此的呼应。还有《亲人谱》一诗,前几句均以月份为开头,如“二月耕地”“三月修剪桃枝和长发”“七月摇扇子”“八月割苇”等。虽说采用了《诗经》以月份为开头的句式,但徐俊国并没有刻板地完全沿用到底,后半句换以不对称的自由语句,以此形成了长短句的交错排列,使诗歌具有独特的节奏感,与此前《大仓桥:致恭敬》一诗类似。


徐俊国,1971年生于青岛平度,中国作协会员,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现居上海。著有诗集《鹅塘村纪事》《致万物》等六部。曾获冰心散文奖、华文青年诗人奖、汉语诗歌双年十佳等。


审核:原作者 | 责任编辑:牧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