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浅谈中医辩论之美

2022-12-15 17:18| 发布者: zhwyw| 查看: 25877| 评论: 0|原作者: 吴炜枫|来自: 中华文艺网

浅谈中医辩论之美
文/炜枫


   中医是中华民族耀眼的瑰宝,不朽明珠。中医涉及许多文化领域,承载着古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体系,满溢着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通过长期医疗实践,临床经验总结逐步形成并发展成因人制宜,天人合一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推定阴阳此消彼长的状态,判断邪正消长,依据偏枯亏损和亢奋过剩的不平衡状态,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五行平衡而永保康复。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从始至终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主线。整体与局部,普遍与特殊,追求天人合一的完美。形成一整套诊断法,治疗法,康养法。奠定了中医完控的理论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可预防性,可防可控,可开可合的超越时空的宝贵文化遗产,千百年来护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从苦难深重走向复兴辉煌。

   怀着一颗敬畏的心,痴醉地畅游这座辉煌的城堡,无不为古人卓越的智慧,完美的理论体系,超前的思维,先进的理念所深深折服,抱着一颗悬壶济世的慈悲,彰优秀传统文化之宏大,弘扬中医、中药,发掘这座无穷无尽文化瑰宝,服务人民。细细疏理其蕴藏的理论体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使其更好地服务人民大众,服务于民族复兴。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核心),二是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灵魂)。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每一章节,每一要点都值得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析,去领悟,去实践。

   一部中医瑰宝,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的思辨之美,无可懈击的理论体系,令人羡慕。其中阴阳学说是其精髓,那么何为阴阳呢?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阴阳”的上位属概念,阴阳则是对立统一的两个下位种概念。而且阴和阳又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阴阳对立,同时阴阳又互根,交互作用。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阴极必阳,阳极必阴,阳为阴之始,阴为阳之母,而阴阳的偏废,失衡就是病症生成之根。

   万物均为阴阳合体,人也一样,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由阴阳组成,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与之对应的一切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阴。因而阴阳存在两个对立面,在阴阳消长和对立统一作用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相互变化中构成世界万物。而中医则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五运六气学说也是中医不可逾越的关键,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人如鱼,而五运六气就是水。五运六气的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生活在这水中的鱼。那么何为五运六气呢?五运六气就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水文、地质,水土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用来推算、预测来年的天象、气候、疾病发生流行的规律,并提供预防、养生的方法。而人类做为自然界中的人类,无时无刻不受自然界的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中五行阴阳的失调,也直接左右着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祸。自然界操控五运六气这个大磁场,而每个人又都是一个小磁场。这种磁场是互相作用,有吸引也有排斥,有感应也有消长。总之是一个互相关联体,荣辱与共。


   五行学说是中医活的灵魂,是打开应变之法的钥匙。那么何为五行?五行同人体又有着怎样的关系?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先贤将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化分成金、木、水、火、土五大类型。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从而得出事物运动变化的态势。而中医学则是用五脏配五行,即:肝与木、心与火、脾与土、金与肺、水与肾。五脏与五行相生相克应保持相对平衡和稳定,和谐相处。如果五脏与五行发生失调,出现太过、不及或反侮,也会致疾病的发生,同时用五行配合四季,春与木、夏与火、秋与金、冬与水、四季辰、戍、丑、未配土,四季的更迭,五行的周流,在不同时间采用与之对应的养生方法。依据五行变化推断疾病的好转和恶变,采取与之对应的治疗(调解)方法。中医主要运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例如肺为金,旺于秋季,泄于冬春,而心为火,旺于夏,泄于秋,死于水,而五脏六腑又不是孤立行运的,而是一个整体,互相作用,应此中医治疗时就会兼顾各个器官,中药也是按君、臣、佐、使,进行配伍,《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君臣佐使是互相配合,就如同现在的多兵种联合作战,有主攻,有助攻,有徉动,有阻击。治疗肺,你不能单纯治肺,你要互心,心火克肺金,如甘草甘姜汤就是这样,甘姜扶肺阳,而甘草扶心阳。治病归根结底就是求取阴阳调合,五行平衡。这也是中医、中药同西医、西药医治的本质区别。更彰显出古人的智慧。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是对人精气神的深刻注解,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气有表里,升降,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墓绝",植物的“生长化收藏”。气是天地万物之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世间万物得气而生,失气而死,人也不例外。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人是气血津液运行的载体,有气才有精、有神,会生机勃发,欣欣向荣。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在生理上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功能。气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机体,气散则形体灭亡。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全天下就是一个气。有了这个气就运动,就生生不息,就变化不止,没有这口气就完了。气游走于人体五脏六腑,掌控生命运转。而气又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气分阴阳,分五行。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有先天与后天之分。禀受父母的精气,称为“先天之气”。肺吸入自然的清气,与脾胃运化产生的水榖之气是“后天之气”。人体的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气机不调、气之五行阴阳不合就会在对应的脏器产生疾病,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都是病因。中医诊断通过望气,搭脉,根据气息的变化捕捉具体病灶,根据五行,阴阳,生克的此消彼长的变化,寻求人体机能(气)的平衡,从而药到病除。

   中医追求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辩证论治,从而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各种原因所产生的疾病找到解开密码的钥匙。中医"八纲"是中医活的灵魂,是开启疾病魔盒的方法。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辨证的总纳,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和一般规律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作用。例如感冒,有风热和风寒之分,肾虚就有阴虚和阳虚之别,针对不同的症状所采用的治疗法法也是完全不同的。这一切正是中医的魅力所在。是西医所无法比的优势,是民族之瑰宝,是守护中华儿女的护身符,同时也是我们战胜一切疾病的自信和荣耀。


   那么我们的中医学是不是完美无缺的呢?当然不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中医也不例外,中医毕竟是历史的产物,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有很多优秀的典集在历史传承中遗失,比如药物的炮制等等,这是十分令人惋惜的遗憾。可以说当今中医之疾,根源于中药。真中医、假中药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和心结。当然这一切的解决需要时间,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国学瑰宝中医的热爱与执恋。担当起传承中华优先文化的使命依然重而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杰出中华儿女共同去完成。

2022.12

审稿编辑:云帆沧海 |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