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宏散文》导读 孙思 从小就喜欢读赵丽宏老师的散文,那个时候手中却没有一本赵老师的散文集,都是在图书馆借来读的。直到2015年秋的一天,跟复旦大学几位教授聚餐。说起我很喜欢赵丽宏老师的散文,可惜没有一本他的集子。当年教我们《现代文学》的苏新良教授说:“我那里有,你把地址给我,我给你寄过去。但咱们说好,是借,你要还我的。”回家后不几天,就收到苏老师寄来的《赵丽宏散文选集》。 当时我是一口气读完这本集子的,而且来回反复地不知读了多少遍。记忆中除了朱自清、周作人的散文,还没有哪一位大家的散文,能让我如此欲罢不能。2016年年初,我萌生了想写一篇有关于赵丽宏老师散文的文章,我觉得有很多话想说。 意料之外的是这篇《浅谈赵丽宏散文的诗意美》的评论,在《中国散文报》刊发后,竟于同年被评为第七届冰心散文评论奖。那一年获其殊荣的全国仅有的三位中,另两位是评论集,只有我是单篇。到北京领奖的那日,晚餐桌上,评委之一的周明老师跟我说:“孙思呀,你的这篇评论写得太好了,我前后整整读了八遍。” 如今,距第一次写赵丽宏老师散文评论,已经过去七年。但当我动笔为赵老师的最新散文集——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之《赵丽宏散文》写导读时,内心依然像当年一样惶恐。担心自己笔力浅,无法述尽他散文的内涵、意蕴和其美学价值。 《赵丽红散文》所选篇目,在时间上跨度半个多世纪。因物色与情感的和谐交融,书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和人间世情虽然极为普通,但给人的审美感受,却极其丰富和长久,为我们在感性世界中带来韵味无穷的审美效果。尤其是这些散文流露出来的那种诗质,这与他本身是一位诗人是分不开的。它是人们作品所要向往达到的那种特殊的境界,诗境。是隐藏在读者心中的、想说而没有能力去表达的东西。我想这也是赵丽宏这本集子里每一篇散文都能唤起我们情绪和沉思的原因之一。 这本选集包含的美学涉及很广,既有华夏美学的特点,也有西方美学的特征,其审美价值可谓举不胜举。 一、对万物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歌德说:“只有对自己所要表现的东西怀有深情的时候,你才可能淋漓尽致地去表现它。”赵丽宏的文字充满着对世间有情万物的接纳、善意与慈悲。对笔下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物,他都报以虔诚之心,仁爱之心,并上升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境界。生活中他对人对事,亦是如此。所以一直以来,我认为“大悲心”就是赵丽宏的文学之心。大悲心也是菩提心,非大境界者无以达。也为此,他的散文总有一股温暖的力量,这力量就如同一种微量元素,没有它浸入不透的,譬如日月、生活、灵魂、人心,从而使我们的全身都浸泡在他文字的营养里。这个力量就源自于他主观精神与客观生活的相互渗透和拥抱。 第一辑《天籁》里的短章,都是赵丽宏早期在崇明插队时写下的作品。那个时候他只有十八九岁,可以想象这些作品都是在他劳动了一天,回到茅草屋,在油灯豆大的昏黄的火光里写下的。但即便这样,他笔下的万物仍是那样的生机盎然,充满情趣,隐含着他对生活和未来的热爱和向往。他写桃花敲窗,写得那么唯美灵动;“早晨,有人轻敲我的窗户。那扇小小的窗户,面对着小河,河边没有路,是谁在敲窗?抬头一看,是一枝桃花,风吹桃树,树枝晃动,碰到了我的窗户。——第一辑《桃花》”。桃花只是在风的吹动下,碰到窗子。作者却疑惑有谁“敲”他窗?从“碰”到“敲”一个动词的跳跃和改变,主观与客观的互为凝望,使得桃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使人顿生怜悯之心。 还有《天籁和回声》《我和水稻》《看雪》《风啊,你这弹琴的老手》等篇章,自然界中的一切微动和巨动,都因赵丽宏对它们平等的特殊对待,从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识形态,使它们生动的形象和鲜活的生命才得以体现。这些笔记式的散文,短而精致,似乎每一个字都用水洗净过,再从水中立起,气韵生动,清清明明。一点点从缝隙里漏出来的光,也能被他抓住,并让这光穿透重重迷障,照亮远方。也正因为赵丽宏在注视一个审美对象而进入到忘我状态时,他的内在品质和魅力与客观对象是同在的。所以他的散文才会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二、情淡然而深,意悠然而远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思是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同时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远,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包容万物。这样的美学观念跟赵丽宏散文“情淡然而深,意悠然而远”的美学特征刚好吻合。 “父亲真把塑料盒藏进了贴身的衬衣口袋。金铃子活下来了,并且又像以前那样叫起来。不过金铃子的歌声旁人是很难听见了,它只是属于父亲的,只要看到他老人家一动不动地站着或者坐着微笑沉思,我就知道是金铃子在叫了。”这里对父亲的描述是用绘画的表现形式来传达的,在这幅画里,我们仿佛看到一种生命的火花正从金铃子嗓音传到父亲的胸腔里,于是视觉上两个原本分离的世界,合二为一,显现出对父亲的一种新的情感凝聚状态。接下来“有时候,隐隐约约能听见金铃子鸣唱,幽幽的声音是从父亲的身上,从他的胸口里飘出来的。这声音仿佛一缕缕透明无形的烟雾,奇妙地把微笑着的父亲包裹起来。——第二辑《热爱生命》”作者把握了以“无形”为形,以“无状”为状,以“无物”为象的境界。再往下“这烟雾里,有故乡的月色,有父亲儿时伙伴的笑声和脚步声……——第二辑《热爱生命》”。随着思想、情感情绪的变化,作者不受任何现实生活中具体事物的约束,凭想象而生“象”,带我们走进超越表层的感性经验,进入深层的体悟。 在《挥手》中,写父亲不同时段三次送他的离别场景、写父亲悄悄地拄着拐杖到南京路的新华书店,站在离人群很远的地方,默默地看着他为读者签名、写到父亲走后他为父亲擦身、换衣。这其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像一部部无声的电影,抽离了时间,永远不会枯萎和凋零地刻在我们的心壁上,使我们始终站在深沉地接纳和倾听的角度,而不止一次地泪眼模糊。还有《秋风》《亲婆》《倾听未来》《大师的背影》等等,作家的情感溶化在这些人物形象中就像糖溶解在水中,香气扩散在空气中一样,有着水乳交融的艺术魅力。从而构成了他散文特有的“情淡然而深,意悠然而远”的审美特征。 三、沁人心脾,豁人耳目 意境是三种审美境界中最高的一种境界,它和其它两种“物境”和“情境”的区别,在于“深得其情”和“得其真”上。何以谓之有意境?王国维曰:“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写景必豁人耳目。”大千世界,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如何用手中之笔描绘出万物之境,倾吐出胸中之情,赵丽宏总能在自然现象的形状和变化中发现他人所无法发现的东西,并把它再现出来,因此,他的目光成了自然与人类的桥梁。因此说,赵丽宏散文的意境之美带给我们的想象,是无止境的。它们是脱离了客观物境而独立存在的艺术化了的时空。 “被轰鸣的旋律簇拥着,我仿佛又走到了二十年前我常常走的一道高耸的江堤上。灰色的浓云低低地压在我的头顶 ,眼前是浩瀚无际的长江入海口。浑黄的江水在云天下起伏翻滚,发出低沉的咆哮,巨大的浪头互相推挤着,成群结队向我扑来。巨浪一个接一个轰然打到堤壁上,又被撞成水花和白雾,飞飘到空中,飞溅到我的身上。我的整个身心逐渐湿润了,清凉了,郁积在心底的忧愁和烦恼在轰鸣的涛声中化成了轻烟,化成了白色的鸥鸟,振抖着翅膀翔舞在水天之间。浓重的铅云开裂了,露出了缝隙,一道阳光从缝隙中射进来,射在起伏的水面,波浪又把阳光反射到空中。我是在一片光明的包围之中了…… ——第四辑《音乐的光芒》” 这是赵丽宏听歌剧《唐豪赛》序曲引发的联想。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和冲击感,让我们情不由衷深入其境。文字与音乐的旋律竟然那样地相似,这是作者由耳中所听到心中所见。只有心中的深情与听觉的精旨妙义融会贯通,才能如此契合交融,慎密无间,构成一个“可以目睹,难以实求”的激荡而恢弘的意境。 还有《月光如泪》《为石头流泪》《米开朗基罗的天空》《失路入烟村》《黑眸子》《温暖的烛光》等等,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客观之物,但感动读者的却主要是文中的主观印象,主观感受,而这些主观印象与主观感受又具有普遍意义,所以才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感、共鸣,从而达到“沁人心脾,豁人耳目”的审美境地。 四、美感的想象创造性 美感的想象创造性,源自于西方美学。美感是对感性世界一种特殊把握,但这种把握不是先前已有东西的简单重复,“它是真正名副其实的发现”。而想象创造性必须具有不可重复的维一性,这是创造性的本质。赵丽宏的散文,总能给我们带来阅读的愉悦和快感,即便是那些不被人注意的景致和人事,因他的想象创造性,也总能带给我们一种向往,一种启迪和善意,并显现出独具一格的美感。 “一天黄昏,我离开海边一个著名的景点,在暮色中坐车回墨尔本。公路穿越一片丘陵时,车窗外出现了我从未见过的奇妙景象:西方的地平线上,残阳颤动,晚霞如血;东方的天边,金黄的月亮正在上升。道路两边,是广袤无边的草原,羊群、牛群和马群仍站在那里吃草,它们沉静地伫立在自己的位置上,在夕阳和月光的照耀下,入定一般贴在墨绿色的草地上,天色的昏暗丝毫没有引起它们的不安。这是一幅色彩深沉、意境优美的画,一幅世界上最平和幽静的油画。——第五辑《异乡的天籁》”。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互交替,视觉、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等心里因素的合成,使这幅异乡景色具有生动的形象性。它通过画面构图,光线的明暗对比,影调等手段成功地构造出一幅动人的影像。尤其是“沉静”和“入定”这两个由作者气质领悟的一词,具备了美感的唯一性。这种唯一性又是美感中的想象创造性的鲜明表现。它在作者的目光再现中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 还有《童年的河》《小鸟,你飞向何方》《三峡船夫曲》《心灵是一个幽邃的花园》等等,类似于以上美感的想象创造性,在赵丽宏这本集子的散文中几乎每篇都有。美感在这里,不仅只是个赏心悦目的欣赏问题或艺术问题,而是一个与自然同化、参其奥秘以建构世界共同体的一个哲学命题。可以这样说,这些散文不需要再用思想去覆盖,其本身就是思想。 读《赵丽宏散文》,会让你瞬间从滚滚红尘,亦步亦趋、如履薄冰的世界中走出来,走进一个心境如水而又悠长深远的境界,然后自己的思绪会随着他语境创造出来的画面,绵绵地拉长,如一弯小舟在泛着一丝涟漪,一丝激荡的湖面上,浅浅的又是深长的划过。记忆中除了朱自清、周作人的散文,还没有哪一位大家的散文,能让我如此欲罢不能。不仅因为他的散文总能用少量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并把事物的神情形貌,纤毫无遗地表现出来。即便我们再反复考虑它多少遍,推敲它多少遍,依然没有更恰当的字来替换它们。更重要的是他的散文通过感性要素早已化为了一种精神载体,它的精神性和意义比作品本身要多得多。文学不是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的影响。一直以来,赵丽宏散文对于我们的影响已经不不止是一两代人了。从小学课本里读他散文开始,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还在阅读赵丽宏的作品。 一部作品所潜藏的含义和其美学价值,不可能为一个时代的读者所穷尽,能够接受的全部深度与广度也毕竟有其局限。限于笔力,囿于学识,这本《赵丽宏散文》的内涵、意蕴和其审美特征,我无法一一述尽。其美学价值还有待于更多的后来人研究和探寻。 供稿:原作者 | 编辑:牧 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