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禅诗探索》选刊 (2024年10月号,总第171期) 主编:大正 【诗歌作品】 某个深夜的我 作者:韩江(韩国) 某一个深夜 我凝视着 从白色碗里的米饭上方 升起的腾腾热气 那时我才知道 有什么已永远过去 此刻也是一样 永远地在流逝当中 该吃饭了 我把饭吃了 推荐者:也牛 推荐语:韩江是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国人。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她的背景,她的父亲韩胜源是韩国著名作家。韩江从小便受到了浓厚的文学熏陶。家庭对她的影响深远。父亲韩胜源对佛教的理解以及创作的佛教题材小说,让韩江对生与死、人生与痛苦有了超出同龄作家的深刻理解。 更加之韩国佛敎有1700年的历史传统,是现在韩国最大的宗派。在韩国有2000多个寺院,1万多名僧人。曹溪宗与中国关系源远流长,是禅宗的一支。曹溪宗的始祖道义和尚(753——814)于唐德宗建中5年在中国江西开元寺拜六祖惠能的第四代弟子智藏禅师为师,在中国生活37年后回朝鲜半岛,创立了曹溪宗。传承了中国禅,开创了韩民族精神文化的新的一页。 曹溪宗是继承韩国佛敎正统性的最大宗团,在正式登记的1800个寺刹中(若将禅学院、大觉会等未登记的寺刹也包括在内,则有2800多个),有870个是国家承认其历史性并给以支援、保存的传统寺刹,而其中90%以上是曹溪宗寺院。国家指定的国宝和宝物中60%以上是佛教文化遗产。 曹溪宗除继续推行传统的禅院、讲院(佛学院)、律院的教育方法外,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还创建了东国大学和僧伽大学,实践传统和现代教育并行发展的方针。不仅培养佛教专门人才,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种人才。为了体现佛教的平等精神,曹溪宗为世界各国僧人在东国大学留学提供奖学金,为佛教的普及和弘扬作出了贡献。曹溪宗在全国各地建立宗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同时运营众多的社会福利机构,还有自己的电视台、报纸、杂志、出版社等新闻机构。所以,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韩江能写出这首《某个深夜的我》具有禅意的诗,就不奇怪了。 该诗说: 某一个深夜 我凝视着 从白色碗里的米饭上方 升起的腾腾热气 那时我才知道 有什么已永远过去 这是时光在流逝,是无法把握的无常。令诗人觉悟的是: 该吃饭了 我把饭吃了 是啊,饥来吃饭困来眠。随顺觉性,即是禅! 运命 作者:林荣 这棵麦苗身高一尺,那棵麦苗一尺二 数字来自人拿着的尺子 麦子生长。 人吃麦子。 人做麦子的主,替麦子说人话,麦子的命运麦子说了不算 麦子丢了头颅 黄金归仓。麦子散发麦香 麦芒流浪 去该去的地方 我活成一棵麦子 我顶着一颗动念即乖的脑袋 去西藏 推荐者:也牛 推荐语:从高维看来,低维度生物都是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存在: 人做麦子的主,替麦子说人话,麦子的命运麦子说了不算 “我活成一棵麦子/我顶着一颗动念即乖的脑袋/去西藏”,这是觉。诗人说“我顶着一颗动念即乖的脑袋”,如果不动念呢?不动念即是禅。 “去西藏”的西,是皈依,是圆满,是本来。藏,是如来,是自性,是圆觉,是摩尼珠宝。“命”由业定,“运”可己行。麦子去了该去的地方“麦子散发麦香”。而人却觉照朗明,通透从容,成了佛。 从今往后 作者:路也 从今往后 守着一盏小灯和一颗心脏 朝向地平线 活下去 从今往后 既不做硬币的正面,也不做它的反面 而是成为另外一枚硬币 从今往后 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 方圆十余里,既无远亲也无近邻 小屋如山谷,回响个人足音 从今往后 东篱下的野菊注定要 活过魏晋 比任何朝代都永恒 推荐者:也牛 推荐语:路也是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她的诗一定有不寻常的内涵: 从今往后 既不做硬币的正面,也不做它的反面 而是成为另外一枚硬币 这是在呼唤自我价值的出现。请再看: 从今往后 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 方圆十余里,既无远亲也无近邻 小屋如山谷,回响个人足音 这是一种豁达与通透,是一种修行与回归。 从今往后 东篱下的野菊注定要 活过魏晋 比任何朝代都永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法界尽显,自在圆融。全相归性,当下即是永恒。 木雕 作者:伊农 风风雨雨中 青春已逝 佛啊,请用手术刀 割去我身上的脂肪、病灶 还有体内 时时游走的贪婪 执迷和妄念 让我,从一次次的 锥心之痛中 慢慢,睁开 眼睛 推荐者:也牛 推荐语:“佛啊,请用手术刀/割去我身上的脂肪、病灶/还有体内/时时游走的贪婪/执迷和妄念/让我,从一次次的/锥心之痛中/慢慢,睁开/眼睛”,这是顿悟,所谓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是觉醒,所谓觉者,觉本来;醒者,不再迷惑。 天山:祷词 作者:冯茜 雪被野鸽的眼睛养着 也被鹰隼的眼睛养着 野鸽敛翅于山谷,静卧于蓝雪 鹰隼已被蓝天控制,羽毛挑起冬阳 弱者以雪为祷词 强者忙于向星空借光 天敌在千里静默中彼此不扰 只有崖壁上的雪崩在为理想而破碎 我有轻羽,一路向北 天山有大雪,携河流一路向南 推荐者:也牛 推荐语:“只有崖壁上的雪崩在为理想而破碎”,“雪崩”原来是因为融化,“破碎”是回归到水,回归到它的流动性。所以诗人说: 我有轻羽,一路向北 天山有大雪,携河流一路向南 向北向南,无非借境言心。向北,我归于极洁白、寂静;向南,大雪归于本处、来处。 圆满之心 作者:比明 总觉得满月时 才更像是月亮 其实是我有一颗:圆满之心 推荐者:也牛 推荐语:华藏法师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六观”第二中说:从心现境妙有观。观从真如体起色心一切诸法,具修万行,庄严佛土,成就报身。一切正报、依报,无非都是从我们心里显现出来的妙有,从而放下它,从而归于真心本性,获得圆满。所以诗人说: 总觉得满月时 才更像是月亮 其实是我有一颗:圆满之心 即是这一禅理与事相的真实圆融。 十字路口 作者:李唱白 遇见红灯,即使 没有行人,没有车辆监控 也要停下来 等一等,让那些 看不到的众生先行 推荐者:也牛 推荐语:全诗彰显慈悲之心。慈,无缘大慈;悲,同体大悲。“等一等,让那些 看不到的众生先行”。看不见又怎么看见了?禅心现前,明明了了。 长龄桥 作者:李霞 是鸟告诉我天亮了 是鸟告诉我 随便叨几句 又一天就开始了 又回头看了一眼这个酒店的名字 不 空 山 推荐者:也牛 推荐语:要鉴赏这首诗,需要将题目连起来读。长龄桥侧,有一家酒店,它的名字叫“不空山”。我下榻在这里,一天早晨: 是鸟告诉我天亮了 是鸟告诉我 随便叨几句 又一天就开始了 长龄桥侧的这家酒店,名字叫“不空山”。名字是人取,酒店为过客,长龄桥上无常来去,唯有山不空。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不空即空,空即不空,说的是长龄桥、酒店、鸟儿、我、又一天皆无自性相,是缘起之物,和合性空。 修行 作者:本然 你远行吧 一定不虚此行! 这一趟 你会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大智慧 大神通 大富贵 大… … 只这样对一人说 却有万人愿行 你远行吗? 这一趟会千辛万苦 历尽死生 当你归来时 却一无所得! … … 这样对万人说 竟难有一两个愿往 … … 行者! 若直言示人 法堂门前草深一丈! 推荐者:也牛 推荐语:“行者!/若直言示人/法堂门前草深一丈!”有时候,直言听人少。直言者并非觉悟,并非功德。修好身、口、意,以柔软心待人,柔软语示人,是善因缘,能自利利他。 小小的身体上落满神的光芒 作者:查干牧仁 他们又去寻落叶了 大风中欢呼,用叶柄斗力 踩落叶,用新学的拟声词 形容碎裂的声响 不知道的是,我用形容词 捕捉他们的笑声 这是他们的第九个秋天 不必省着用,不像我 每一年,都开始热泪盈眶 秋天的孩子们,小小的 身体上,落满神的光芒奔跑 让风也有了光芒,金色的光芒 推荐者:也牛 推荐语:诗人说“这是他们的第九个秋天/不必省着用,不像我/每一年,都开始热泪盈眶”,这是对无常的感慨。但只要我们保持好心情,见众生“小小的/身体上,落满神的光芒”,自心便光明遍布。“风也有了光芒,金色的光芒”。 梦醒之后独自漫步于庭院 作者:杨河山 我醒了。在庭院中走着。 树木是真实的,夜空亦真亦幻。 远处的河水发出哗哗哗的声音,仿佛提示我: 河水也是真实的。 一轮明月照耀在我的头顶之上, 不久前梦出现的地方。 我真实又不真实,因为不知道醒了还是没醒, 度过了漫长的生命时光, 梦好像已不是梦,而是最真实的现实。 欢乐与悲伤已经过去, 接下来的每一天,不知道将面对着什么。 此刻我遥望星空,神秘而深邃, 好像我不是我,我所看见的并不是真的, 它们超越我而存在。 漫步庭院中,在黑暗的甬路上来回转圈, 一只猛兽在囚笼中徘徊。 起点即是终点,然后又成为新的起点, 我将挣脱另一个旧我, 我与我的梦交织在一起,人生如梦,我在梦中行走。 推荐者:也牛 推荐语:“我醒了。在庭院中走着。/树木是真实的,夜空亦真亦幻。/远处的河水发出哗哗哗的声音,仿佛提示我:/河水也是真实的。/一轮明月照耀在我的头顶之上,不久前梦出现的地方。”这样的醒其实即是非醒,真实亦是梦幻,是从一个梦滑入另一个梦中。“我将挣脱另一个旧我,”才是真正醒来,见“人生如梦,我在梦中行走。”才真实不虚。 雁鸣 作者:于波心 白云是闲笔 昨天的雨水早已经被今天 下山的溪流带走 云居山被清洗一空 好消息是今天没有雨 不好的消息是今天有风 白云在流动中喷嚏连连 感冒和落叶 是两种没有边界的事物 白云深处落下的雁鸣 是一个巨大的螺栓 越来越紧地 锁住一座山的寂寥 推荐者:也牛 推荐语:为其心净则佛土净,为其心静则禅境生。“白云深处落下的雁鸣/是一个巨大的螺栓/越来越紧地/锁住一座山的寂寥”。寂静和寥廓,呈现出了云居山秋天的禅意之美。 越过寺院门槛的蚂蚁 作者:林旭埜 对于它们,不知道 低沉的诵经声,是否如雷贯耳 柔和的酥油灯光,是否如日耀眼 一队蚂蚁,正不慌不忙 按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 越过寺院的门槛 推荐者:也牛 推荐语:作为灵长类动物的人,爱思考是他最大的特性。也正因为此,人类获得了生存优势,但也因为此,人类失去了最初的自己。所以他们为了回归,到处修建寺院。而蚂蚁不是这样: 一队蚂蚁,正不慌不忙 按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 越过寺院的门槛 蚂蚁不诵经,不念佛,不理会迷与悟,觉悟只是本觉。它们按照它们的方式生活。它们甚至不需要知道寺院为何物。甚至,简单、单纯到它们并不知道自己就是蚂蚁。 九月十九日游狮子禅院 作者:欣然 一 九月十九日 鱼群一波一波 游进狮子禅院 一朵朵莲花 接近佛 二 放下苹果 放下俗世 什么也不说 双手合十胸前 佛自心中坐 三 随手扔几枚石头 把自己也扔出去了 那么多人站在宣纸上 七十二姓氏 绝对没有统一口径 四 流水席聚集斋饭 珍惜粮食 不浪费一粒 不贪 一碗就够 五 村口老旧的池塘 没有水也没有鱼 一尾石头从缝隙里蹦出来 摇头摆尾 游向深渊 推荐者:也牛 推荐语:禅是什么?不可说。不可说又怎么知道呢?千经万论都在说。诗人欣然这首诗的禅意究竟在何处呢?在“接近”处,在“放下”处,在“扔出去”处,在“不贪”处,在“深渊”处。只要我们回归本心,不向外求,“深渊”即是本心,禅就在我们心里,在诗歌呈现的字里行间。 禅茶九章 (节选8)/下午百合) 一生重复多少次 举杯与放下? 看过多少风起云涌 才如如不动 追寻的脚步停下 回来。煮水 泡茶 转烦恼为菩提 推荐者:江晓帆 推荐语:如如不动 随遇而安。如如不动(事物的常在不变,不随外在变化而有所动摇的心态)源自《金刚经》第三十二品选段,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味着不执着于事物的表象,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在。在如如不动的同时了了分明,了了分明的同时如如不动。正如我们在现实当中做人,人身就像个游客,来到了这里,到时候也必然要回去,这就是轮回,没有什么可怕的,没有什么可放不下的……诗人用双关语和茶道的技法与形式诠释了禅机佛理! 【探索思考】 现代禅诗阅读与写作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 也牛 内容提要: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说的是破相见性,回归本心,而非世间法的以相观相。如果这样,将永离诸幻,获得解脱。 生活处处有禅意,只要我们了悟《心经》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知道身、心如幻,才能度一切苦厄。在写作和阅读现代禅诗时,觉性于六根门前放光动地,十方三世皆被照彻。这样,作者才会通透,读者才会豁达,获究竟禅悦,生法喜。 另一方面,明白了《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知道了世间万有和社会诸相皆如梦如幻,不再执着。不与世人论短长,争有无,达到“无诤三昧”,才能河清海晏,世界和平。 提纲: 一、当今社会的现状。 二、包容和放下并不能彻底解决人类的贪婪与争斗。 三、禅对万物与社会的认识才究竟。 四、禅与诗不一不异。现代禅诗,禅为根本。 五、现代禅诗阅读与写作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当今社会的现状。 当今社会,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关键时期。当官的,造福一方;为民的,辛勤耕耘。上下一道,为求发展,身心疲惫。 世界之内,领袖英明,黎庶谦恭,为求太平,殚精竭虑。 也有少数贪欲之人,“我执”坚固,无明外泄,使堪忍世间更加苦不堪言。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劝我们要修禅定,脱离“八苦”,于四念处系心,住无相三昧。目的,就是要我们出离堪忍,离苦得乐,天下太平。 二、包容和放下并不能彻底解决人类的贪婪与争斗。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即: 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 原始佛教中还说,认真修学四念处,能使众生清净,克制一切烦恼和悲苦,从而走上涅槃之路。四念处修行的一个重要节点就是放下。放下我和我所“拥有”的一切。 欲得解脱,《华严经》还开示我们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特别妄尽还原观之“五止”、“六观”非常重要。五止者: 一、照法清虚离缘止 谓真谛之法本性空寂,俗谛之法似有即空。真俗清虚萧然无寄,能缘智寂所缘境空,心境不拘体融虚廓,正证之时因缘俱离。维摩经云,法不属因不在缘故。 二、观人寂怕绝欲止 谓五蕴无主名曰寂怕,空寂无求名为绝欲。 三、性起繁兴法尔止 谓依体起用名为性起,起应万差故曰繁兴,古今常然名为法尔。谓真如之法,法尔随缘万法俱兴法尔归性。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即其义也。 四、定光显现无念止 言定光者,谓一乘教中白净宝网,万字轮王之宝珠。此宝体性明彻,十方齐照,无思成事,念者皆现奇功,心无念虑。华严经云,譬如转轮王成就胜七宝,来处不可得,业性亦如是。若有众生,入此大止妙观门中,无思无虑任运成事,如彼宝珠远近齐照,分明显现廓彻虚空。 五、理事玄通非相止 谓幻相之事,无性之理,互隐互显,故曰玄通。又理由修显故,事彻于理,行从理起,理彻于事,互存互夺,故曰玄通。玄通者,谓大智独存,体周法界。大悲救物,万行纷然。悲智双融性相俱泯。 从以上“五止”依止起观,对治凡夫住著世间,舍二乘怯弱之见。止观两门,共相成助,不相舍离,即观之止,而起即止之观,名曰“六观”。六观者: 一、摄境归心真空观 谓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造,心外更无一法可得,故曰归心。一切分别但由自心,曾无心外境,能与心为缘,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论云,由依唯识故,境本无体故。真空义成,以尘无有故,本识即不生。又经云,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知诸法唯心便舍外尘相,由此息分别悟平等真空。如世有医王,以妙药救病,诸佛亦如是。为物说唯心,以此方知,由心现境由境现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当作此观智慧甚深。 二、从心现境妙有观 谓前门中摄相归体,今此门中依体起用,具修万行,庄严报土。又前门中摄相归体显出法身,今此门中依体起用修成报身,故也。 三、心境秘密圆融观 言心者,谓无碍心,诸佛证之以成法身。境者,谓无碍境,诸佛证之以成净土,谓如来报身。及所依净土圆融无碍,或身现刹土,如经云,一毛孔中无量刹,各有四洲四大海。须弥铁围亦复然,悉现其中无迫隘。或刹现佛身,如经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佛皆入。普为众生起神变毗卢遮那法。前两观各述一边。今此门双融会通心境,故也。 四、智身影现众缘观 谓智体唯一能鉴众缘,缘相本空,智体照寂,诸缘相(第四声)尽,如如独存。有为之法无不俱舍,真性犹如日轮照现,迥处虚空,有目之流无不睹见,生盲之辈亦蒙润益。令知时节寒热之期,草木无情悉皆滋长,如来智日亦复如是。 五、多身入一镜像观 即事事无碍法界也。谓毗卢遮那十身,互用无有障碍。经云,或以自身,作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如是十身,随举一身摄余九身,故曰。 六、主伴互现帝网观 谓以自为主,望他为伴,或以一法为主,一切法为伴,或以一身为主,一切身为伴,随举一法即主伴齐收,重重无尽。此表法性重重影现,一切事中皆悉无尽,亦是悲智重重无尽也。如善财童子,从只桓林中渐次南行,至毗卢遮那庄严大楼阁前,暂时敛念。白弥勒菩萨言,唯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弥勒弹指其门即开,善财入已还闭如故,见楼阁中有百千楼阁,一一楼阁前各有弥勒菩萨;一一弥勒菩萨前,各有善财童子,一一善财童子皆悉合掌在弥勒前。以表法界重重,犹如帝网无尽也。 综上六重观门,举一为主余五为伴,无有前后始终俱齐,随入一门即全收法界。 可作为世间人,要放下,又谈何容易?这毕竟是我的肉身,我的父母、妻儿、亲戚、朋友,我的房地产、车子、村庄、祖国,我的钞票、证券呀! 要放下我心中的这个“有”,就必须要“观”。观,即是看破;止,即是放下。看破了才能真正放下。这是佛陀教我们惯用的方法,比如《红楼梦》中“观白骨”。 唐五代十国时期,江浙一带有个叫“布袋和尚”的人,身胖而有大肚子,说话常常高深莫测,极富禅机,居无定所。 传说,他常常背着一个布袋到市集城镇乞食,把别人给的东西都放进布袋里,但从未见他把东西倒出来,布袋却是空的。有人向他问道,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他便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开。人若再不理会,他就干脆捧腹大笑。 随缘任运的布袋和尚在圆寂之前写了一首告别诗: 弥勒真弥勒, 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 时人自不识。 此后,有人声称在别的地方见到了他,所以百姓就以为他是弥勒佛转世,开始供奉。 江浙一带的寺院,便出现了以布袋和尚为原型的笑口弥勒塑像。 到了宋朝,北宋的哲宗皇帝赐了布袋和尚一个封号“定应大师”,宋徽宗还给建有弥勒佛塑像的寺院赐名,把自己的年号都赐给了供奉弥勒佛的楼阁。有了皇帝如此大力的推荐,天下寺院开始普遍地供奉布袋和尚这个弥勒佛的“化身”。 不得不说,这样随缘忘机的弥勒佛才更符合中国文化的内涵。后人将布袋和尚当成弥勒佛也就不奇怪了。 弥勒佛,准确来说应该叫弥勒菩萨。佛法按照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每一世都有一个佛。 现世佛是释迦牟尼,前世那个佛叫燃灯古佛,未来世佛就是弥勒佛。 这个弥勒佛的故事,时时都在提醒我们包容,处处都在提醒我们“看破”和“放下”,因为放下,所以随缘;因为放下,所以任运;因为放下,所以快乐。 笑口常开! 但包容和放下并不能彻底解决人类的贪婪和争斗。原因是我们把世间看成是真实的,我们一直都置身于这个世间。 三、禅对万物与社会的认识才究竟。 佛法是佛 教众生觉悟的法门。 于大乘佛法而言,上面这样的“包容和放下”还不究竟。这样的快乐终有一天会到尽头。更兼世间人隐忍有限,到了忍无可忍之际,便又会爆发。 佛说,世界与社会皆为妙有,妙有即是、幻有、假有,并没有需要放下的东西。正如影子是阳光照射到我们身体呈现出来的阴影,不是我们本人一样。它虚幻不实。只有我们知幻即离,才能真正地放下。 离,不是远离、离开,离开不了。离,是知幻不随,不去理会它即可。 正如,西天禅宗二十二祖摩诃罗尊者付法偈所说:“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偈语中,“随流认得性”一句,堪当后世禅人修学的指南。 世间乐短暂无常,更兼常常乐极生悲,细究起来,终是苦。 苦受、乐受皆是妄,不苦不乐才究竟,才是真正的快乐。 《圆觉经》中佛陀对普眼菩萨说: 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如是渐修行。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自身相者,即认为自己的身体是真实的。不知道它原本虚幻不实,缘聚缘散。 六尘缘影,即六根所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投射到心镜上的影子,即是法。色、受、想、行、识之色是身、物、类;受、想、行、识是心。这些都是如来藏真如本性随缘显现出来的幻相。众生迷影忘镜,不知影为虚幻,而性实不虚。 又,佛在《圆觉经》中告诉文殊菩萨:“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无,是因缘和合,是幻有。《圆觉经》在普贤菩萨章(第六段)中还劝告我们:“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 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离幻归真,才是真正的快乐。 毗舍浮佛传法偈说:“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佛教我们内观,教我们不要向外驰求。向外驰求,众苦之源! 佛法的“佛”字即觉也。如果众生没有这个“觉”,就不会有见闻觉知,就形同槁木死灰。觉,是心觉。所以大乘佛法都是心法。 觉者,本觉,众生本具。 佛,讲的就是这个“本”字。佛法即是“本”法。大乘佛法都是“本心”法。 黄檗希运禅师在《传心法要》中说:“自如来付法迦叶已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能印所印,俱难契会,故得者少”。以心印心,是禅的感知方式;实相无相,是禅的本来面目。 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说以心印心,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故达摩祖师在《血脉论》中说:“见本性为禅”。 六祖《坛经》也说: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不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要明的就是这个“本”心,要现的就是这个“本”性。它本具足戒,清凉、安静、安稳、寂灭,它空、不二、无生、无自性相,它无方所、无内外、无长短、无青红赤白、无争。它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佛与众生皆具,无二无别。佛具备的,众生皆有。众生具备的,佛不一定有:佛已转识成智。 禅宗讲“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就是“这个”。 世界万相,红尘万种,都是这个“本”心“一念不觉”所幻现出来的镜花水月,空中楼阁。明白了、不再怀疑了,得无生法忍,才了生死,常乐我净! 四、禅与诗不一不异。现代禅诗,禅为根本。 圭峰宗密禅师在他所著的《禅源诸诠集都序》中把禅分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五种(这里不再铺开讲)。顿悟自性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称为最上乘禅。 在创作现代禅诗时,就是用现代诗的形式,呈现最上乘禅的这种样貌。 现代禅诗中的禅与诗不一不异,一个是体,一个是相用,并非有些人所说的是禅与诗的融合。因为融合必有二物,未离世间相,也没有通会真空妙有。 现代禅诗,禅为根本。严羽的妙悟说,只是从禅与诗的切入方式上加以论证,并非“心生,则种种法生”的本来面目。 而如果说“妙悟”是“悟妙”,悟到了世间与社会的虚幻性,这就恰恰暗合了最上乘禅:顿悟自性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的旨趣。现代禅诗的禅与诗,是寂是照,寂照不二,故性相宛然! 由此可见,写作现代禅诗,即是创作者的一次真心示现;而阅读现代禅诗,则是阅读者的以心印心。请看: 冥屋 作者:张新泉 扎冥屋的欧师傅说 出殡时要看着把它烧完 否则死者收到的宅子 会又破又烂…… 对喜欢垂钓的乡邻 欧师傅必在屋檐下 画上鱼篓和钓竿 不另外加钱 诗人张新泉原来是《星星》诗刊的主编,一位83岁的老诗人了。来到人间83年,他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肯定不少。也正因为如此,他看淡了一切,也放下了许多。 正如诗中所说:“对喜欢垂钓的乡邻/欧师傅必在屋檐下/画上鱼篓和钓竿//不另外加钱”。钱,曾经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命根子啊。但在如今都看淡了,因我们平常所执着的那样东西,到撒手人寰时确实一样也带不去。这种幡然醒悟,即是一种禅入: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 作者看透了钱和执着的虚幻性。呈现出人性的平和与世间的宁静。使该诗具有了悠悠禅意。读来让人安宁,觉悟。 五、现代禅诗阅读与写作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正如老诗人张兴泉诗歌《冥屋》中所告诉我们的一样,“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说的是破相见性,回归本心,而非世间法的以相观相。如果这样,将永离诸幻,获得解脱。 生活处处有禅意,只要我们了悟《心经》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知道身、心如幻,才能度一切苦厄。在写作和阅读现代禅诗时,觉性于六根门前放光动地,十方三世皆被照彻。这样,作者才会通透,读者才会豁达,获究竟禅悦,生法喜。 另一方面,明白了《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知道了世间万有和社会诸相皆如梦如幻,不再执着。不与世人论短长,争有无,达到“无诤三昧”,才能河清海晏,世界和平。 这,或许就是阅读和写作现代禅诗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吧? 也或许是,阅读和写作现代禅诗的终极意义了。 2024-9-25初稿 2024-10-13定稿 ——于成都 【重要消息】 第三届东楚禅诗创作研讨笔会于10月18日起至20日,在湖北咸宁通山九佛山弥陀塔寺举办,参加笔会的有诗人、书画家,共计50余人。本次笔会还特邀请了高僧大德对诗人们的禅诗写作进行指导。与会者围绕会本次笔会主题“现代禅诗的阅读与写作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研讨。 荐稿:也 牛 | 编辑:风 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