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禅诗探索》选刊 (2024年6月号,总第168期) 主编:古石 【名作欣赏】 黑水塘 作者:玛丽·奥利弗(美) / 倪志娟 译 雨下了一整夜 黑水塘沸腾的水平静下来。 我掬了一捧。慢慢 饮下。它的味道 像石头,叶子,火。它把寒冷 灌进我体内,惊醒了骨头。我听见他们 在我身体深处,窃窃私语 哦,这转瞬即逝的美妙之物 究竟是什么? 【古石赏析】玛丽·奥利弗(Mary Oliver, 1935-2019年1月17日),当代美国著名女诗人,以书写自然著称,《黑水塘》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在与雨中雨后的黑水塘相遇之时,对自然、生命和自身的一种细腻而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从“我掬了一捧。慢慢/饮下”到“它把寒冷/灌进我体内,惊醒了骨头”再到“我听见他们/在我身体深处,窃窃私语”,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把对自然、生命和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掬了一捧。慢慢/饮下。它的味道/像石头,叶子,火。”这是诗人在饮下塘水时的直觉体验,诗人似在以这一微妙的体验告诉我们:水中包含万物,万物尽在水中。很显然,这里面蕴含着“万物一体,无有分别”等禅宗思想。接下来诗人进一步写道:“它把寒冷/灌进我体内,惊醒了骨头。”这是更深入的一种生命体验,传达出的,是灵魂的猛然苏醒,是生命的直觉顿悟。进而“我听见他们/在我身体深处,窃窃私语”,这是灵魂与万物的契合、人与自然的交融,此刻,诗人真正进入了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一如的生命圆融境。 最后,诗人从感性体验中抽身,转身陷入了理性沉思:“哦,这转瞬即逝的美妙之物/究竟是什么?”诗人提出这个疑问后并没有作答,而是止语留白,给人留下无限的诗意想象空间,引入深思,发人深省,让诗意得以进一步升华。是啊,那转瞬即逝的美妙之物,究竟是什么呢?或许就是诗人所看见的事物本身,又或许是难以把握的时空与生命,再或许是我们难以坚守的本心自性,还或许是一种虚无的诗意存在…… “诗无达诂,文无达诠。”还是读者诸君自己去思悟吧! 【禅诗推荐】 粽子里的禅味 作者:曹红燕 (一) 吃粽子时 吃粽子 这粽子格外的香 (二) 轻轻剪断缠绕的丝线 剥开粽叶的刹那 惊喜 见自己 (三) 那一粒粒糯米 包在翠绿的叶里 煮熟了 就飘香了 (四) 粽子里有禅味 粽香里有般若 尝一口 就知道了 推荐人:古石 推荐语:日用无非道,安心即是禅。“吃粽子时/吃粽子/这粽子格外的香”,这是关于生活的随缘任运的日用道。“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诗人在“剥开粽叶的刹那/惊喜/见自己”,此刻,我即粽子,粽子即我,这是圆融自在,飘着“这粽子格外的香”的一种触目菩提之现量境。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无疑是要经过实修实证的,就像“那一粒粒糯米/包在翠绿的叶里/煮熟了/就飘香了”。如此实修实证到一定境界,“粽子里有禅味/粽香里有般若/尝一口/就知道了”便自然而然了。 无题 作者:奥冬 体重达标了 我由慢跑改为快走 快走不快,慢跑不慢 路边的风景,不快也不慢 我的心情不快也不慢 推荐者:江晓帆 推荐语:南怀瑾大师提出,修行用功不能急,只要诚恳制心一处,慢慢定极就慧生。绍云老和尚也说,修行要不躁不急,不懈怠,就像流水一样,细水长流。还有一句话也提到了相似的观点,即路不通时需拐弯,心不快时需看淡。此话又可以理解为在修行过程中,不应追求快速的结果和变化,而是应该保持一种平和、不急不躁的心态。诗人通过“快走不快/慢跑不慢”注解着禅机佛理! 在荷塘 作者:素手拨筝 黑夜是一方磨石 乌鸦暗哑的嘶鸣,将月色 打磨得光洁明亮 荷塘里的淤泥尘垢 滋养着孑孓蚊虻鱼虾虫蛙 蜻蜓打开玻璃般的翅膀 照见一切空与纯净 在荷塘,每一朵盛开的莲 都有一颗凡尘之心 她无声接纳并爱着 这俗世的一切 推荐人:古石 推荐语:在荷塘,万物相融共生平等和谐,物我相摄互涵融通合一,这是在诗人静默的观照下呈现出的禅境,是实境,更是心境 。“在荷塘,每一朵盛开的莲/都有一颗凡尘之心/她无声接纳并爱着/这俗世的一切”,多好啊!愿这人世间每个人都像一朵莲花,拥有一颗博爱、宽容的心! 静 作者:奥冬 大山的寂静 高低起伏 小河的,深浅不一 屏住,远远近近的 鸟鸣,蝉鸣,蛙鸣,我的 心,静 等 一颗露 珠滴 落 落地成湖 推荐人:古石 推荐语:心静,则万物静。禅定,则觉照起。觉照中,寂静有起伏和深浅,一颗露珠落地便成湖——无来去,无大小,无生死。“我的/心,静//等/一颗露/珠滴//落//落地成湖”,从形式上更加突显了心静的深度,强化了“一颗露落地成湖”的形象感观,可谓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 落日圆满 作者:素手拨筝 此刻,太阳正在天边无声地告别 她缓缓地下沉 安静地坠落 圆满地消失 她不慌不忙的样子 好似这人间正在发生的 各种悲欢,愁苦,聚散与生死 都不曾发生,也从未发生过 如同她的圆满 从未,有过缺口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如同她的圆满/从未,有过缺口”——人生不会太过圆满,求而不得,未必是遗憾。禅佛认为期望过高是所有痛苦的根源,提倡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事情一旦奔向顶峰,接下来就必然会向相反方向发展。因此,人应该学会分享,知足,避免苛求圆满,因为越是苛求圆满,事情反而会向反向发展。此外,禅佛还提到,人的善良和福报是相辅相成的,上天不会辜负每一份善良,会平衡世间每一个生命的得与失。这表明,虽然生活中会有得失,但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善良和感恩的心,因为这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福报。当然,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禅佛强调了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及博大的智慧都是通往圆满的重要步骤。禅佛关于圆满的说法又提到了人的幸福感是来源于内心的满足,而不是外界的物质。真正的幸福是苦乐随喜,悲喜随缘,内心的满足即是一种圆满的状态。诗人触景生情言理,借《落日圆满》注解了人生禅意的真谛!“此刻所发生的一切,其实都是必然会发生的,因此本身就是一种圆满,因此,心如如不动,无欲无求,安然接纳,便是圆满。”(素手拨筝语) 入世 作者:也牛 一只蚂蚁 趴在玫瑰花瓣上 战战 兢兢 面对如此宽阔的天堂 它只希望风吹小一点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入世法为佛教术语,出自《佛学常见辞汇》,强调修行之人要懂得真正的修行之法,做到真正的“入世”。它讲求去三毒(贪、嗔、痴),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弘十善,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同时又是出世法的基础。入世与出世两者并立,是为人处世和修行学道的正确态度。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是空,入世是有;出世是法身,入世是报身;出世是真,入世是妄。然而,真妄不二,离开入世亦无出世。诗人以小博大,借用“蚂蚁”“玫瑰花”,及其心理描写法、拟人化地阐述了入世。 相 作者:也牛 空气中荡秋千 整片人造林都浮动起欢笑 绳子不断 春天不会走远 影子,在大理石地面,不会 拌碎 你在那里 世界就圆满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相》就是天地万物的一切存在。这个存在并非实有,而是本心所产生的幻象。因此,禅佛所谓的“相”,其实是由心和物共同产生的东西。佛陀所说的虚幻,并不是不存在,而是让我们不要执迷于这些存在,这也是不住于相(无相)的道理。其实“相”有两面性:一方面是心相,另一方面是物相,有物相我们才能感到真实,否则我们碰到的东西就是真的虚幻了。也牛老师把“相”描写得具体灵气——“你在那里/世界就圆满”。当然,圆满不仅代表完美无缺,更是一种对生命、对世界的超然态度和对佛法的深入体悟(它不是追求外在的充足或完美,而是对生命经历的深入理解和完全接纳)。 擦肩而过 作者:古石 在这黄昏的山岗 我和一个人擦肩而过 他从山上下来 我从山下上去 今夜,我住在山上 而他住在山下 其实,在我们对视的刹那 我已分不清山上和山下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大般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包括一阐提)皆可成佛。”并认为“以佛性等故,视众生无有差别。”众生平等指的是所有生命,无论是有情的还是无情的,都应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虽然不是指身份上的平等,而是指佛性或自性的平等。尽管由于习气、孽障或个人资质的不同,智慧的表现形式有所差异。所有众生都受到因果轮回的制约,但无论是在六道中的哪一个道,都没有高低之分。众生平等还意味着在同一时期的法则下,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超越了世俗概念,甚至超乎物种的限制。禅佛强调对所有生命持有平等的慈悲心,是学佛的基础。诗人用《擦肩而过》的“顿悟”进一步诠释“众生平等”——“擦肩而过”的人,前世和你两不相欠,不相欠自然不会相见,真正的缘分一定是离不开你的。好好对待身边的人,人来人往都是因缘。此诗采用了对比反衬法,形象生动地注解着禅心佛理! 山寺瘦 作者:也牛 太小了:方圆只够生长 一株桂花树 盛不下桂花的香 画一张佛像贴在墙上:一次 供一个人跪拜,一个人信仰 一个人的行愿 比天长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瘦山寺》中诗人将“瘦”写得活灵活现——只够生长/一株桂花树/盛不下桂花的香/画一张佛像贴在墙上:一次/供一个人跪拜,但是“一个人的行愿/比天长”……反衬、对比法的运用,更使“山寺”有了禅意(山寺不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一座修行的场所;山寺,有着神秘而深沉的内涵,还是人们心灵追求的象征。人们来到山寺,希望通过禅修和默念经文来净化心灵,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另外,传说唐代杭州灵隐寺的德明和尚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桂花”与佛教中的禅定有着密切的联系。桂花能够在月光的照耀下生长得更加茂盛,而月光正是禅定中追求的清净和光明。因此,桂花的种子落地生根后,被视为象征着修行者在禅定中追求的清净、慈悲和智慧。 夏至 作者:素手拨筝 阳光拖着明亮的尾巴 使白昼放慢了脚步 一些欲静不止的树 将蝉鸣悬在高处 菜园里,为丝瓜搭架的我 早已将那个安静又清凉的自己 隐身于最幽深的秘境 我在那里安然又清寂 种茶,也种莲花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夏至”——“使白昼放慢了脚步”,以增强阴的力量,改变阳盛阴衰的结构,使之阴阳调和。诗人“将那个安静又清凉的自己/隐身于最幽深的秘境//种茶,也种莲花”……《大正藏》经典说,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莲花“华实齐生”的特质被佛家视为能同时体现过去、现在、未来。禅佛强调平等,不论过去现在未来,天地万物时空,方位大小多少,人与人,如此如彼,穷富贵贱皆平等(极乐净土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此诗物我两忘,和谐共生,充满了禅意佛境! 梅雨 作者:曹红燕 雨落在瓦片上 是水 雨落在树叶上 是水 雨落在江河湖叉上 是水 船在水上 梅子熟了 推荐人:奥冬 推荐语:一幅静态的自然风光,却让我想到了动态的、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得。这首现代诗,与千年前宋朝诗人赵师秀的名作《约客》相映成趣:“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兄,你等的客人,已乘船而至矣。 禅意 作者:比明 那些落日的余晖 已经足够点燃 我手里的这炷檀香 那些鸟鸣像是到来的禅意 与我一起:趺坐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佛曰: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强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会不期而至。因此,要拥有一颗安闲自在的心,一切随缘,顺其自然……此诗有声、有色、有《禅意》 初夏 作者:比明 初夏是悄悄到来的 在你还享受春天时 在你还留恋春天时 在你:还沉醉在春天里时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禅佛认为眼前的一切都是我们过去种因所结下的果。得到了是你该得到的,用不着得意。失去了是你该失去的,用不着懊恼。得失是缘,何不淡定斯然。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定在慈悲,自然吉祥如意。而执念于往事,在过去的伤痛里挣扎,如荆棘缠身,越挣扎,越痛苦,迷失在过往的回忆中,内心得不到片刻的自由和安稳。只有真正地放下过去的包袱,不再执念于前尘往事,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在,才能更好地去迎接未来,改变人生。诗人借题发挥地阐述禅机。 人类 作者:比明 树上;山洞;山谷 后来全都走岀山外来了 现在很多人又重新走进山里去了 山谷;山洞;树上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生命轮回,皆有因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修行佛法,明了生死,自在随缘,烦恼不生。其实,菩提树下的轮回,是几世遗留的姻缘,等你来度我;石桥下等你来过,岁月的蹉跎让我犯了错,回首前尘,只愿涅盘成佛……诗人通过一出一进,动态地诠释着禅心佛意。 赏花 作者:比明 我们仰首观赏 其实是在多少渴望 那些开在枝头的花 能够伸岀手来:抱一抱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生命和谐是万物的,禅者眼中看整个世界是一体的,没有什么东西是相互分离的,芸芸众生是密不可分的网,相互交织在一起。大家与外面的一草一木,与所有的众生连接在一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万物应该和诣共生、众生应该和睦相处……诗人通过《赏花》采用心理描写法,注解“若能互相和敬,住于正法,则必得瑜伽之乐,即相应佛法之乐。” 旧时光 作者:比明 风吹过来的时候 渗出来很多时光 如果吹在你身上 其实,就是旧时光了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某日,一个名叫慧明的年轻人前来拜访法远,他心事重重,眉头紧皱。慧明告诉法远,他因为过去犯下的一个错误而无法释怀,常常在梦中被无尽的懊悔所困扰,无法面对未来。法远听后微微一笑道:“过去的事已经发生,无法改变。如果你一直沉湎于过去的错误,不仅会错过未来的美好,还会让自己的心灵永远得不到解脱”……诗人利用风吹身体的感受,觉悟“旧时光”的禅意。 【禅诗赏读】 月光如雪 作者:燕七 有些很美好的事物 只有独自一人的时候才会遇见 没有人相信 我心里藏着很多月光 仰着头的时候 月光如雪沁入肺腑 我的心,被月光照得多么明亮 可是要在很深很黑的夜 站得很近很近的人 才能看见 【古石点评】多么宁静、澄澈、纯粹的一首诗!“我心里藏着很多月光/仰着头的时候/月光如雪沁入肺腑/我的心,被月光照得多么明亮”,这是诗人在静寂中对月光的一种观照和体悟,也是自性的一种自然显现。此时此刻,诗人独自享受着“月光”给自己带来的美好和禅悦,进入了一种通透圆融之境。而此时此刻的这一切,诗人希望被人看见,更希望与人共享,只不过,这样的人一定要是“在很深很黑的夜/站得很近很近的人”,一定要是在静寂中觉悟了生命、“心里藏着很多月光”的人。 冬日 作者:高兴涛 麻雀落在麻雀的世界 冷风吹着树上的空 有多少尘烟,就有多少 人间的喜怒 你随风而逝 你在一棵核桃树下 化作泥土 【古石点评】在冬日,诗人看见“麻雀落在麻雀的世界/冷风吹着树上的空”,感叹“有多少尘烟,就有多少/人间的喜怒”,这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世间一切,因缘而起,因缘而灭,缘起性空,终归空无。我们只有觉悟了生命,看透了生死,才能放下执念妄想,看淡喜怒哀乐,达到“你随风而逝/你在一棵核桃树下/化作泥土”这种超脱自在的境界——这是彻悟之后的一种生命圆融境。 碗莲 作者:山中子 取细白瓷的碗,一小节藕 佐以些许的清水 供着。 无须再多了。或者,还可以添一小块青石 三尺长的阳光 二两清风。 一碗清水,养莲;仿若 供着慈悲的佛。 【古石点评】清水养莲,清欢养性。一切觉悟之人,心中都供着一尊慈悲的佛。 所见 作者:素手拨筝 阳光没有重量 明亮是空无一物的 阴影,也如是 一棵光秃秃的树,站在路边 透明的风吹过来 一只狗对着空,吠了又吠 【古石点评】所谓“空”,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就是心中无物。而心中无物,更深层的要义是,要不住于空,不落入有,无住而生心,正如诗人所参悟到的,“阳光没有重量/明亮是空无一物的/阴影”,正如诗人所见到的,“一棵光秃秃的树,站在路边/透明的风吹过来/一只狗对着空,吠了又吠”。 无不为 作者:落雨听禅 空闲的时候 我喜欢去野外 野花盛开 树木葱茏 虫鸣蝶舞 鸟叫着飞到水的另一边 杳无人迹 微风吹着 云从头顶飘过 我坐在它们中间 和它们一样 宁静 不言 无为 【古石点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像野花一样,像树木一样,像鸟一样……让自己的内心保持一种“宁静/不言”的“无为”的状态,做自然而然之事,最终达到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本来面目 作者:道元禅师(日本) 春开见花, 子规鸣夏, 月当秋夜, 隆冬茫茫雪送寒。 【曹红燕点评】这首诗选自《无门关漫步》一书。诗作者为日本的道元禅师。这首诗所表达的禅意,是不是与我国南宋僧人慧开创作的一首偈诗中的两句非常相似:“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什么是本来面目?本来面目的意思是指人的本性或事物原来的样子。也即是道元禅师诗中所写的“春开见花,子规鸣夏,月当秋夜,隆冬茫茫雪送寒。” 平常心是道!在心中消除一切是非、取舍、凡圣等意念,就能处在“本来面目”中。 喝杯茶 作者:一行禅师(越南) 慢慢地,虔诚地 喝杯茶吧 就像,那是一根轴 地球绕着它 慢慢地,平等地 转 不急于赶到未来 活在当下, 当下,便是生命所在 【曹红燕点评】品读一行禅师的《喝杯茶》这首诗,关键点,在一个“慢”字!“慢慢地,虔诚地”“慢慢地,平等地”。喝茶如此,要慢!对于禅者来说,行住坐卧每一个行为举止又何尝不是如喝茶这般。唯有如此,才能让觉知从粗到细,让念头了了分明,直至无妄,活在当下。“慢慢地”,“不急于赶到未来/活在当下,/当下,便是生命所在”,这是一行禅师在这首诗中,要告诉我们的真谛。 花香 作者:弘一大师 庭中百合花开, 昼有香, 香淡如, 入夜来, 香乃烈。 鼻观是一, 何以昼夜浓淡有殊别? 白昼众喧动, 纷纷俗务萦, 目视色, 耳听声, 鼻观之力分于耳目, 丧其灵。 心清闻妙香, 用志不分, 乃凝于神, 古训好参详。 【曹红燕点评】这是弘一大师根据莲池大师随笔《花香》创作的一首歌词,被广为传唱。但我觉得这就是一首优秀的禅诗。禅诗也即是诗歌,诗歌就是可以用来吟唱的诗。 在庭园中,有开放着的百合花,白天里正散发着淡淡的花香,可是一到夜晚,这种花香便开始浓郁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并不是日间的嗅觉钝,而夜间的嗅觉利,而是因为在白天有种种纷杂的环境和喧动的声音,鼻所闻到的香却被眼所见到的色、耳所听到的声所干扰而分散了不能专一的缘故。只有心清静了,才能闻到妙香。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不就是佛家所讲的“制心一处”吗?一心不动而觉性常灵,觉性常灵而一心不动。制心一处,心便清静,心清便闻得妙香。此为该诗所道之禅理。 鲜花宁静 作者:谷禾 鲜花开在那里。鲜花 宁静 鲜花开在草原,河谷。 鲜花 开在山坡 鲜花开在孩子和羔羊的眼睛里。鲜花 ——开在墓地 风吹……风不吹。鲜花,如此宁静 大地缈远。天空无限 活着与死去的人,一次次从芳香中走过 【曹红燕点评】心宁静,鲜花开在哪里,都无分别,开在墓地上的鲜花也一样芬芳美丽。这是此诗第一部分的表达。此诗第二部分进一步提升境界:风吹,风不吹,一颗心都是如如不动,鲜花,如此宁静。有了如此的宁静,天地更加空远。最后一句“活着与死去的人,一次次从芳香中走过”是这首诗的精髓所在,宁静空灵的心境,已无分别对立,已通达无碍! 禅 作者:水月居士 打坐 静思 参禅 我了悟了什么 抬头望窗外 春天的蔷薇 已开了半墙 天空白云悠悠 【曹红燕点评】这首诗标题是《禅》,什么是禅?诗人通过打坐禅修,有了自己的了悟。了悟到什么呢?“春天的蔷薇/已开了半墙/天空白云悠悠”。是不是也接近了《本来面目》一诗的了悟?心无挂碍,看到了原来的样子。 念佛场 作者:白木 生也念,死也念 一个蒲团,无常 (呼吸) 太阳在水里,太阳在火里。你看得见……你看不见…… 【曹红燕点评】坐在蒲团上的人,在念佛号中,了悟生死无常,了知一切变幻无相。“太阳在水里,太阳在火里。你看得见……你看不见……”一切随心起随心灭。 【微群选诗】 “现代禅诗”微信群诗选读‖也牛2024-6 花 作者:胡有琪 那朵花想上天 我却把它摁回了大地 我没有说原因 它望我的时候 我的眼突然掉了一滴泪 那滴泪有我全部的慈悲 转身 我又把一朵花摁回了大地 我想它们开在泥土里 而不是浮在天上 在地上 我落的泪会变成露珠 会滋润花儿的脸 也牛选评:花开在天空,是梦幻楼阁,终会有夭亡凋落的一天。而花开在大地上,有泥土供养,雨露滋润,必定会圆满一生。这正如道人不离世间觉,透过世间观法界,因圆果满。所以诗人说“我落的泪会变成露珠”“那滴泪有我全部的慈悲”。这是行者心语,是悟入。 禅坐 作者:胡有琪 一放松 我就听到了虫子的啁啾 平时 我是不会听虫鸣的 我只听人话 此时 风散去一身的功力 归道 此时 坐着的那人已不是我 我早已走了 也牛选评:“一放松/我就听到了虫子的啁啾”,于无心处听虫鸣。因为无心,“此时 风散去一身的功力/归道”,是无声处听惊雷。而“此时 坐着的那人已不是我/我早已走了”,坐着的那个人只是肉身,那个早已走了的我,本无来无去,即如来藏真心本性,大化天地间,非你幻化肉身尔。 补丁 作者:比明 袈裟像是大地的补丁 比丘们在大地上行走 像是在一块一块缝补 高高的经幡,也是 在风中,只是小了一点 也牛选评:大地是谁的衣服,需要补?比丘们穿着袈裟在大地上行走,一大片,也补不了终将坏空的大地,更何况在风中,小一点的经幡。诗人告诉我们:大地再坚固,也难免会成住坏空。而只有像袈裟、经幡一样礼敬佛法,觉悟诸相非相,才能永存。故诗人说,袈裟、经幡是补丁,象征非幻不灭。 在人间 作者:雨莲 朝过太多的山 三清山 庐山 普陀山 见过太多山林中 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树叶 正如在世间呆久了 见过太多的面孔 不乏温柔的 嗔怪的 愤怒的 从眼前飘过 我礼拜时 它们都有了菩萨的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 也牛选评:朝山,即是到名山大寺进香参拜。而参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觉悟。觉悟什么呢?觉悟生命实相。当我们觉悟到生命实相以后,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便处处见佛,见菩萨。而诗人说“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树叶”“从眼前飘过/我礼拜时/它们都有了菩萨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便是觉悟。 树叶也是众生。 醒来 作者:白墨 夜梦晨醒 恍惚中 不知我为何物 是窗外的那一声鸟鸣 让我顿然想起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也牛选评:“夜梦晨醒/恍惚中/不知我为何物”梦如人生,自然不知我在何处,为何物?当我们不停留于耳根与外界接触所听到的声音,让它像流水般不绝地流去。亡失听到的对象及因此产生的一切。“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在闻性中没有任何所听的对象,也没有耳根和外界接触的法尘,闻性常清净,这个时候,自然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楞严经》中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法门,就是从闻思修这一门深入,入三摩地的。 世人到此,身轻虑静,禅心现前,“窗外的那一声鸟鸣”自然明明历历,许多的快乐和自在显现,自然受用。 断裂 作者:黄春祥 把一粒沙填进去,把一抷土填进去 不够,不够,远远不够 把整座山填进去,把整条河填进去 把山山水水都填进去 还不够。断裂,依旧是断裂 断得深不见底,裂得宽阔无边 彼岸,遥不可及 把善填进去,把恶填进去 把人间的一切 是是非非全填进去 最重要的,把所有的认知 都填进去。最后 闭上眼睛,把自己也跳进去 再睁开眼时,你发现 根本没有什么断裂 大地一体,平坦如初 青山青,绿水长 不分此岸彼岸 你随着一行白鹭 把云朵振翅在蓝天 也牛选评:彼岸是站在此岸说的,当你到达了彼岸,彼岸也是此岸。所以诗人说:“再睁开眼时,你发现/根本没有什么断裂/大地一体,平坦如初/青山青,绿水长/不分此岸彼岸”。这是回归真心的觉悟,真心无大无小、无内无外、无此无彼、无断裂、无分别、无忧恼,祥和遍满,所以“你随着一行白鹭/把云朵振翅在蓝天”。 【主编手记】 现代禅诗探索永远在路上,一直在收获。本月小有收获,期待下月收获更多。衷心感谢奥冬、江晓帆、也牛、曹红燕等同人的支持! 荐稿:也 牛 | 编辑:风 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