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岳父 作者:梅焕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他迎来了三个儿女。当时农村是集体出工劳作,集体按工分分配口粮。由于家中没有老人照顾小孩,岳母很多的时候不能出工,每月分得的囗粮是极少的。生活要继续,三个孩嗷嗷待哺,困难没有击退他。无数次,别人休息的时候,他扛着挖锄,在屋前屋后、塘边、河岸边开荒种植南瓜、红薯、土豆等蔬果。每次吃饭的时候,他总是把南瓜、红薯、土豆饭中的饭粒挑出给孩子吃,他尽量去吃那杂粮。 八十年代初,在党的英明决策下,农村实行责任制分产到户。 多少个清晨,月色未退,他背着梨耙、锄头、种子匆匆地奔向田地岸边,碰落了无数个露珠。多少个黄昏,别人围在桌子上吃饭的时候,他扛着锄头,牵着耕牛往家里奔走。他在田地里种了收,收了种,风里雨里,雪里霜里。希望,汗水,伤痛,收获的喜悦散落在田地岸上。 岳父没迈进校门,自己的名字都要请人代写,他深知读书的重要。他常常教导我们说:“有文化知识,可以为国家做更多更大的事情”。他的三个子女中,我妻子最小,上面是两位兄长。大哥自小聪明憧事,读书十分刻苦用功,成绩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班级中的前列。尽管,当时家里缺少劳力。但是,岳父丛没有想过让大哥回家种田的念想,总是告诫他,好好读书,学费与家里的事情,不要担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寒门出学子。1990年,大哥不负希望,如愿考取了郑州林业院校,是梅铺村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二哥第一次高考失利,萌发了处出打工的想法。岳父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劝说,一次次的坚持与鼓励。终于,1994年,二哥被成都发动机院校录取。在那个年代,轰动了全乡,一个赤贫之家走出了两个大学生,无不让人羡慕! 由于家里三个孩子读书,无疑给本已贫穷之家,增加负担。每年晚稻入仓,田里种了油菜,地里播下小麦后。他起早摸黑地上山砍柴,当时大队有一个砖瓦窖厂,柴卖给砖瓦窖厂。年近腊月,他奔走到黄梅县批发鞭炮回来零卖。风里来,雨里去,他总是扬着笑脸。 有一年三十夜,天气十分寒冷,天下起了大雪,家家户户都围在桌上吃年夜饭了,他在外卖鞭炮还未回家。一家人心里十分担心,桌子上的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终于晚上十点多才回到家里。因为大雪封山,泥泞路滑,走得很慢,以至耽误了归程。 无论怎样想方设法挣钱补贴家用,家中还是收不敷出。多少年中,他没有为自己缝置一件新衣。夏天的时候,常常在肩膀上围一条旧毛巾挑稻谷担子。冬天时,一件补丁加补丁的旧棉袄穿在身上,已记不清穿了多少年。 我与他小女儿在1993年底订亲后,我成为他子女中的一员,自此,他待我如亲生。九四年底,家中的一面红砖墙瓦屋装修,内外墙抹沙灰粉白,准备九五年我结婚的新房。天还未亮,岳父就赶到我家(两家同一个村),挑水,拌沙灰料,把泥工所需要的村料准备齐全。这一切,让左右乡邻无不敬仰,当时垸里人笑着对我说:“你岳父比你亲父对你还亲”。 那是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一个要饭人倦缩在门口的稻草垛里,身体瑟瑟发抖。岳父二话没说,拿出家中一条旧棉被围在要饭人的身上。吃饭的时候,为那个人送去热乎乎的饭菜,一连三天,天天如是。后来,要饭人身体好转,望着岳父,眼眶里的眼泪直打转。岳父就是这样一个心怀善念的人。 岳父的一生,是艰辛的一生,最骄傲的事情,莫过于把两个儿子培养成大学生。在那个年代,是多么的不易。如今,岳父去世已经七年了。我常常在一个人独自的时候,想起他。想起他的勤劳朴实,宽厚真诚待人的品德;想起他的善良,为人乐善好施的心肠;想起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与事业上的支持;想起他,没有文化,却深明大义。那些点点滴滴,如星光闪耀,永远鲜活在我的心中。 审稿编辑:云帆沧海 | 责任编辑:风 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