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弦访谈:诗与散文最大区别在哪里?

2023-5-9 20:49| 发布者: zhwyw| 查看: 63442| 评论: 0|原作者: 胡弦|来自: 青年诗人

诗与散文最大区别在哪里?


   半岛全媒体记者:在您看来,散文与诗歌是一种什么关系?二者的最大区别在哪里?


   诗人胡弦:我一边写诗一边写散文,有时会觉得,诗是从散文当中被抢救出来的东西。诗要求极致,有时需要在诗里存在一种推向极端的行动,这和散文不太一样。另外,我的许多散文里面实际上是有诗的,有时写好一篇散文后,会觉得里面隐藏着诗句,隐藏着一首诗、一个诗的片断甚至几首诗。这样,我在写散文时,会留意诗在里面的存在和怎样存在,会留意诗在散文中时,它对散文语言的反应。


   至于二者的区别,首先第一个感觉,就是散文你不管怎么样把它分行它都成不了诗;而诗,即便取消了分行,它可能仍然是诗,所以诗和散文之间确实有一个界限,但是这个界限它不是理论的界定,更多的是我们感觉上的界定,而且因为每个人的感觉不同,你对它分别到底在哪里的认定,就会产生差异性。


   其次,我想到的是一个叫法——“诗人风度”。我们有时会说一个人有诗人风度,或者说学者风度,但是你很难听到说一个人散文风度。诗人风度是由声音和内涵造成的一个形象,风度是抽象的,但是在我们心中它又会具像化。所以诗对内涵的要求和表现,与散文是不太一样的。诗更“隐”一些,特别是当下的诗歌;散文更“显”一些。“隐”需要文本有一个“内部”,比如在想象力的参与下你能意识到诗的内核,能够带来启示性的内置,或诗有个隐性的内部的驱动。这种驱动很神秘地存在着,我们虽然不能准确地判断它到底是什么存在,但是诗会指引我们对这种存在进行注视——是的,当下的诗人们更多地在写一种趋向于沉默的注视的诗,“隐”当中总是有一种内部的深度存在。它是向内的。所以诗歌的理论,我们会发现它也在不断地向内开掘,内置之物。在诗意上又是开放的,它的象征是多向的,甚至因为没有明确的方向还会带有晦涩感,可阐释性更强。但是散文是显性的,或者说它的体验感更强,你会觉得它是具体的、具象的、细节化的,等等。


   另外,是虚和实的区别,诗更“虚”一点,散文更“实”一点。我觉得诗类似于佛家所说的“真空妙有”,诗里面的这个“象”看似是一个实体,实际上大都被镂空了,它里面都是藏着空间的。而散文却实在一点,散文写作也许更靠近我们对情感的本源性需求,甚至可以体现为一种具有生命的内在激发的不衰竭的力量。与一首诗相比,散文可能没有多少内置的秘密,但它仍能成功地唤起我们的情感。散文和小说写作一样,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又隐隐带着对生活的对抗,并在这种隐约的对抗中提供另外的美和空间,使我们矛盾的心得到片刻的庇护。有时候我们也会把这种庇护叫做寄托。



   胡弦,1966年生,现居南京,出版诗集《阵雨》《寻墨记》《谛听与倾诉》《十年灯》;散文集《爱,刚刚来过》《菜蔬小语》等。《读者》签约作家,在《读者》、《人民文学》、《诗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大量作品。曾获诗刊社“新世纪十佳青年诗人”称号、紫金山文学奖,闻一多诗歌奖、徐志摩诗歌奖、柔刚诗歌奖等。2018年8月11日,胡弦的《沙漏》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


审核:原作者 | 责任编辑:牧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