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从《那山那海》看山海拓路之行

2022-11-13 11:28| 发布者: zhwyw| 查看: 26460| 评论: 0|原作者: 林秀美|来自: 中国作家网

近日,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那山那海》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该剧主要讲述了福建古洋县海湾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抓住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的故事。电视剧《那山那海》改编自黄国敏的小说《山哈闹海》,故事来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作者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畲族村当过小学老师,后又从政,畲族人民的善良朴实、勤劳勇敢深深地影响了作者。剧中初任观风寨校长,后任海湾乡书记、古洋县书记陈越的经历可以从作者身上找到原型。


这部极具民族特色的剧作让畲族走进了大众的视野,畲族被称为“山哈”,意思是居住在大山里的客人。千百年来,由于交通闭塞,住在大山里的畲族人大都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电视剧第一集开头用航拍的镜头向观众展示了观风寨连绵的群山和唯一的出路——一条极为陡峭险峻的狭窄山路、一条被老人们称为“只有猴子才能走”的路。然而,正是这样的一条山路,却是观风寨当时唯一的出路。可以看出,出路问题在这里以一种极其形象的方式被引出,它不再是单纯的交通意义上的概念,更是观风寨在时代转型背景下何去何从的隐喻。与此同时,这条险峻、狭窄的出路是畲族赶考人在艰险的自然环境中力求改命的历史见证。赶考人负箧曳屣,在大山上留下了唯一的出路,与这路一起留给后代的还有一种赶考的精神,一种勇于向命运挑战、不甘落后的精神。剧中,这种精神在陈越等先进党员干部、雷家三兄弟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正是这种赶考精神,让观风寨的出路从天险小道拓为山海大道成为可能。

电视剧《那山那海》采用双线并行的叙事方式,呈现出一种结构上的张力美。剧中主要有两场拓路之行:一场以留在大山里的雷铨水为中心,主要叙述山路的开拓与经济转型背景下农业的发展之路;一场以走出大山的雷恒水为中心,主要叙述海路的开拓与经济转型背景下商业的发展之路。雷铨水意识到天险小道不能满足观风寨的发展需求,观风寨的出路在于有路。在修路过程中,雷铨水遭到了以钟有财为首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但他仍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修路。最终,雷铨水获得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当上了村主任,带领群众发展果园产业,开拓了山上的致富之路。后来,他光荣入党,在他的带领下,观风寨成功脱贫,实现小康,并成为闽东第一村。走出大山的雷恒水发现了海产养殖的商机后,作为“山哈”的他决意要“闹海”。从养殖红膏蟳到养殖大黄鱼,雷恒水在与欧赫、何有志等人的矛盾纠葛中,在创业之行的跌宕起伏中,最终成立了山海经股份制有限公司,将大黄鱼出口到世界各地,开拓了海上的致富之路。

电视剧《那山那海》虽然采用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事结构,但两条线叙事线索下所呈现出的精神内涵具有一致性。在追求致富的道路上,山哈人对大自然始终葆有最朴素的信仰,如雷铨水在山间发现了致富宝贝——高岭土矿产,但了解到挖矿会破坏生态环境后,他能够从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选择发展更为生态的果园产业,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理念源于畲族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再如,雷恒水所养殖的红膏蟳得了白芒病,面对买者的逼问,他并没有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是将信誉作为最重要的准则,坚持自己承担损失,这种敢于承担的精神也是他能够成功“闹海”的重要原因。此外,在山路与海路的开拓过程中,雷铨水与雷恒水善于学习,敢于改革,追求创新,如雷铨水主张村里以有偿形式租用村民滞留地开发果园,雷恒水对国营养殖场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思想和行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

这两场拓路之行同时也是畲族与汉族在经济转型背景下碰撞融合的过程。在观风寨脱贫的道路上,畲族与汉族不分你我,通力合作,如林源昌对观风寨人民给予了多次热情的帮助。剧中,三月三的畲族美食节从美食、音乐、舞蹈、服饰等多角度立体呈现了畲族的风俗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美食节的成功举办是剧中汉畲融合的一次高潮。此外,汉畲融合更为典型的事例是林月仙以畲族婚礼的形式嫁给雷铨水,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汉畲不分家的理念。

电视剧《那山那海》以观风寨畲族雷家为中心,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和新旧思想的对立冲突,塑造了一批形象鲜明、特点突出的拓路者形象。该剧将党的正确领导,海湾乡的历史变迁过程,改革开放背景下人们思想的转型,以及在时代洪流中农村青年的奋斗历程以史诗般的品质呈现出来,气势恢宏,具有极强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这是一部关于山与海故事的巨作,也一部拓路者故事的巨作。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林秀美 荐稿编辑: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