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4日晚,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系列活动之一“迎向太平洋的风——上海城市诗人社《城市诗人2023》分享会”于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此次活动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主办。《迎向太平洋的风——城市诗人2023》主编、上海市黄浦区文化馆馆长高雯珺,《迎向太平洋的风——城市诗人2023》执行主编及诗人、诗歌活动策展人瑞箫(张瑞燕),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四平,上海《劳动报》副刊编辑、上海城市诗人社创始人梁志伟,《中外笔会国际诗文选》主编程庸,上海诗人、作家和艺术家舒冲,以及二十多位活跃于当代诗坛的诗人莅临现场。 这部坚持城市题材、城市品质、城市风格的诗歌创作合集,以独特的城市视角、丰厚的诗性语言与先锋的精神内核,呈现了一场关于现代都市生活的诗意对话,为读者带来了多层次的审美体验。诗集主编高雯珺、执行主编瑞箫同杨四平、梁志伟、程庸、舒冲等诗坛名家齐聚,围绕城市诗歌的现代性探索展开深度对话,引发了分享会现场诗歌爱好者的热烈讨论和深度共鸣。 一、主创之声:诗歌与城市的共生关系 《迎向太平洋的风——城市诗人2023》主编、上海市黄浦区文化馆馆长高雯珺从文化建设的角度阐述了诗歌在城市精神塑造中的独特价值。高雯珺指出,这部诗集是上海城市文化生态的重要成果,体现了诗人对都市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上海市黄浦区文化馆作为上海城市诗人社的主办单位,紧紧围绕服务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和满足社会公众日趋多元化的文化生活需求,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实现,突出专业性、指导性,诗集及围绕城市诗歌的相关活动即为其艺术创作和群文活动的优秀成果之一。 《迎向太平洋的风——城市诗人2023》执行主编及诗人、诗歌活动策展人瑞箫分享了诗集的策划理念。诗集主要遴选中国各地的优秀都市诗,同时关注域外华语都市诗歌的创作,是上海城市诗人社的创作合集,所收录诗作大多取材于城市生活,诗歌的格调、韵律、用语等形式元素与现代城市生活的节奏和色调相吻合。全书收录一百多位诗人的经典及最新诗作,主要展现纷繁复杂、瞬息万变、跌宕起伏的城市生活,重点突出上海这座现代化都市的多元化风貌。诗作坚持“实验、守正、出新”的宗旨和“开放”的表达,既立足本土又具有国际化视野,为上海这座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都市留下时代的剪影。 二、专家点睛:城市诗歌的使命与突破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四平从学理层面提炼诗集的现代性基因,表明流动性与国际性这两重维度是诗集重要的现代性指标。他指出诗集中的诗歌不仅刻画了上海的光影与悲欢,更通过符号背后的情感逻辑,展现了当代中国城市的普遍经验。它已超越地域选集,成为具有经典意义的时代文本。同时,杨四平提倡多元合作,以助推太平洋的风载着上海诗歌吹向整个世界。 上海《劳动报》副刊编辑、上海城市诗人社创始人梁志伟以“上海解放后城市诗社最佳成果”高度评价诗集。他认为中国新诗历经百年历程,而黄浦区文化馆诗歌组坚守其中四十年,产出的这部作品集凝聚诗人日常经验的诗意表达,是城市精神的文化结晶。 《中外笔会国际诗文选》主编程庸谈及城市诗歌的现代困境,从跨文化的视角剖析中国近现代城市诗歌受到的西方现代派影响。在工业文明催生的焦虑感、分裂感成为近现代城市诗歌核心议题的语境下,面对“写诗何为”的困惑,程庸也提出了耐人寻味的动人见解:“诗歌是人生的精神拐杖。”也许百年来能被铭记的诗人寥寥,但每个创作者完成自我精神的救赎便是成功——当一首诗被家人珍视,诗人的使命已然达成。 上海诗人、作家和艺术家舒冲则为当代诗人冠以“城市捕风者”的称号。在舒冲看来,太平洋的风不仅是地理标签,更是精神隐喻,它象征着开放包容的生命力,带来了工业文化浪潮,也吹拂着人们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末梢,催生出那些在钢筋丛林缝隙间顽强生长的诗句。这本诗集所记载的不只局限于个体,还折射出城市在时代浪潮中的脉动、温度、光芒。当代诗人在城市中游荡,敏锐地捕捉着地铁转瞬即逝的剪影,在咖啡馆打捞失落的乡愁,赋予城市以诗意的回响。舒冲强调诗歌在信息爆炸时代的独特价值,认为诗歌是抵抗同质化的钥匙。 三、诗意延续:从文本共鸣到传播回响 专家对谈结束后,高雯珺和瑞箫、程林、涧鸣(肖建民)、心堪、海上大虾(朱吉林)、甘美珍、丁少国、楼如岳、陈曦浩、小航(曹小航)、海客(蔡兆良)、管龙根、王晓云、程庸、裘新民、舒冲、水晓得、蒋作权、春天、梁志伟、朱德平、天涯种梦(箫鸣)、惠子、羽菡、千夜、吴驾等26位诗人举行了别出心裁的诗歌朗诵会。朗诵会上,诗人们依次登台,将纸页间的文字化作有声的韵律。有的诗人起初只是轻声吟诵,情到深处便抑扬顿挫,竟至放声歌唱,真正诠释了何谓诗、何谓歌、何谓诗歌;有的诗人则深深沉浸于字里行间的往昔岁月,声音渐次哽咽。更令人动容的是,几位老诗人虽已步履蹒跚,却依然坚持到场。他们捧起自己的诗卷,用饱经沧桑却依然温润的声音,一字一句地分享着沉淀一生的感悟与诗情,与台下年轻的读者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这一刻,诗歌不仅是文字,更是鲜活的生命体验。 最后,瑞箫分享了诗集国际传播的最新进展,2025年4月的纽约法拉盛诗歌节上,本书已入驻法拉盛图书馆,真正践行了“迎向太平洋的风”的初心。活动尾声的签售环节,读者持诗集排起长队,与诗人进行面对面交流。 《迎向太平洋的风——城市诗人2023》书封上的诗句“一次次跳跃/浪花——/溅成太平洋上星光”,“每一个迎风流泪的人啊/我爱你们”,“我什么也没有/只剩下诗句/整个下午/以词语对决这个城市”,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其艺术特色,即格调韵律的形式美、诗人奔放的情感与城市生活的节奏相融合,表现为一种兼容并蓄、热烈诚挚的海派文化特色。这种诗性的表达,既为上海都市文化记忆增添了厚重注脚,也为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精神难题提供了独属于诗人的回答。正如与会者所言:“当诗句标定灵魂的坐标,城市便不再是冰冷的迷宫。”这句评论本身也构成诗意的闭环——当诗意的风迎向太平洋,当都市的星光点亮每个迷途之人的坐标,每个观看者的心灵都会受到抚摩,震颤出生命的回响。 (供稿:朱虹 张晓雨 包纯睿) 供稿:原作者 | 编辑:牧 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