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宇宙美学到思想启智 —— 顾偕诗歌艺术研究全览初探

2025-6-30 14:47| 发布者: zhwyw| 查看: 34708| 评论: 0|原作者: 迪夫|来自: 中华文艺网

        作者:迪夫

 


        顾偕作为中国当代诗坛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诗歌创作以深邃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宏大的史诗气魄著称。尤其以史诗性创作的开拓性地位、国际传播的标杆性影响、诗学理论的创新性贡献、及其权威机构与文学史的认可,亦即综合来看是顾偕通过史诗性创作、国际传播、理论创新三位一体的实践深受文坛瞩目。顾偕已在中国当代诗坛形成了独特而深远的影响力,其作品兼具民族精神宏大叙事与人类命运终极叩问的双重维度,以下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全面剖析顾偕的诗歌艺术成就。


        代表性作品与创作历程


        顾偕的诗歌创作成果丰硕,体裁涵盖诗集、长诗和短诗等多种形式,展现了其广阔的创作视野和持久的创作生命力。


‌       早期代表作与成名历程‌


       顾偕的早期代表作包括《太极》(英文版)、《国家交响曲》和《风展红旗》等诗集。其中,《太极》作为其成名作,创作于1993年,这部2400行的长诗甫一问世即在诗坛引起强烈反响。该作品以道家哲学为基底,融合量子物理的时空观念,构建了"混沌初开的裂缝里/时间正在分娩空间"的创世图景,展现出诗人对宇宙本体的最初诗性思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外交部部曾将《太极》英文版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总统克林顿,克林顿亲笔签名致谢信给作者,《羊城晚报》(1998年)曾以多次较大篇幅报道了这一"长诗传友谊"的文坛佳话,这标志着顾偕的作品很早就获得了国际认可。


       中期创作与社会关怀‌


      在中期创作阶段,顾偕完成了《浦东交响曲》、《广州步伐》和《怀抱香江》等长篇政治抒情诗。其中《浦东交响曲》长达15000行,诗人耗费四年时间创作、体验生活和修改,作品以上海浦东开发为切入点,系统展现了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这一时期的创作体现了顾偕"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的创作理念,他直面社会进步的本质要求,通过诗歌为时代进步呐喊,并在“答文学报记者问”中明确主张《诗总要让人看到高尚的东西》。这些作品虽然带有政治抒情色彩,但顾偕通过独特视角的艺术处理,使其超越了简单的宣传功能,很有高度的成为了记录民族精神历程的诗性史诗。


‌       近期力作《行星·四重奏》‌


       《行星·四重奏》是顾偕历时近三十年构思完成的一部鸿篇巨制,于2024年由广州出版社出版。这部长达四千行的思想抒情史诗采用"四重奏"乐章结构,每章九节的《楚辞》九章体变奏,形成时空交错的复调叙事。全诗以"太阳系-消逝纪-黑洞纪元-星辰之上"为结构框架,将人类文明置于宇宙演化的宏大背景中重新审视。2025年3月21日"世界诗歌日"当天,该诗新书首发暨赠书仪式在广州市黄埔区图书馆举行,随后被《读者》杂志2025年4期(半月刊)封底作为新书向国内外读者推荐,显示出其广泛的影响力。


       作品传播与收藏情况‌


       顾偕的诗集被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上海外国语大学院图书馆、香港图书馆、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等权威机构收藏,其长诗作品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三年诗选》(1994年版)等多种专家选本。多部作品被拍摄成电视诗、电视音诗在中央电视台、香港等全国30余家电视台播出,实现了诗歌的多媒体传播。这种广泛的机构收藏和媒体传播,印证了顾偕作品的经典化地位和持久生命力。


       诗歌风格与艺术特色


       顾偕的诗歌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个人风格,在当代汉语诗坛独树一帜,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高度祈愿风格与思想深度‌

        顾偕的诗歌保持着一种独特的"高度祈愿风格",这种祈愿不是简单美好愿望的堆砌,而是基于对人类现状和未来的深刻理解而形成的诗性表达。如在《行星·四重奏》第二乐章“消逝纪"中,"挽歌的光早已穿透死亡"这样的诗句,既包含对死亡命运的悲哀,又透露出希望之光穿透黑暗的祈愿。评论家指出,顾偕的诗歌"不是江南园林式的精妙盆景,而是哥特教堂般的信仰建筑",其诗行间奔涌着哲学激流,冲刷着当代诗歌的经验堤岸。这种思想性使他的作品超越了传统抒情诗的范畴,成为"思想的诗化表达"。


       浪漫主义与现代性批判的融合‌

       顾偕成功地将浪漫主义传统与现代性批判,熔铸为独特的"思想抒情诗"范式。一方面,他继承了浪漫主义对理想和崇高的追求;另一方面,他又以现象学式的凝视,解剖现代社会的文明危机。在《行星·四重奏》中,他将"生物战、核武战、暴政与金融危机"构成的末日图景,与对人类重生的诗意吁求并置,展现出超越时代局限的哲学洞察。作家楚子评价该作品"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度忧患和重生的诗意吁求,是传统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创新"。


‌       交响乐结构与磅礴气势‌

       顾偕擅长采用交响乐式的宏大结构组织长诗,使其作品具有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音乐性。《行星·四重奏》采用四重奏乐章结构,而《国家交响曲》则分10个章节,都体现出诗人敏锐地对音乐形式的借鉴与发挥。这种结构不仅赋予诗歌宏大的叙事框架,还创造出多声部的复调效果,进而形成了独特的节奏感和旋律感。正如诗评家苗雨时所言,顾偕"凭着成熟的思虑和反思的转进,超脱平庸与风俗,以对真理的热爱与超凡的见地,创建了不乏梦想跨度的精神宇宙。


‌       意象系统的创新与语言实验‌

       顾偕的诗歌意象系统极具创新性,他将星辰、黑洞等天体意象人性化,赋予其情感色彩和象征意义。在语言实验方面,他表现出惊人的爆破力与创造力,如"主权在经纬线上刺绣"将抽象政治概念转化为具象视觉意象,"边境墙生长法律的苔藓"则通过生物性隐喻解构领土概念。这种语言"炼金术"使平常词语产生不少新意义,形成了顾偕独特的语言风格。其诗学主张"让词语在相互撕咬中分娩新意义",在这一创作实践中同样得到了充分体现。


        主要年表:顾偕主要诗歌作品及特点

‌        作品名称‌ ‌创作/出版时间‌ ‌行数/规模‌ ‌核心特点‌

       《太极》  1993年 2400行 融合道家哲学与量子物理,探讨宇宙本体与人类生存困境

       《国家交响曲》 1999年  6500行  分10章节   交响乐结构,再现民族历史重大事件

       《广州步伐》  2004年  7000行  展现地域性文明发展蓝图与时代步伐推进精神

       《浦东交响曲》  2006年 15000行 记录改革开放,展现社会变革

       《行星·四重奏》  2024年 4000行  宇宙视角,四重奏结构,人类命运整体性思考


       诗学理论与创作主张


       顾偕不仅是一位创作丰硕的诗人,在百余篇诗性文论和作品批评中,还形成了系统性的崭新诗学理论,其"启智论"主张,尤其对当代诗歌创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启智论"诗学核心‌

        顾偕提出"诗歌语言的本质是启智",将"诗"字拆解为"言寺"(语言虔诚、心智真诚),强调诗歌需通过思想发现实现"文明证悟。他认为诗歌不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思想的发现与真理的揭示,主张诗歌应当承担思想启蒙与真理揭示的使命。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诗缘情"或"诗言志"的观念,将诗歌提升至认知革命的高度,被视为继朦胧诗后中国诗学理论的重要突破。顾偕严厉批评消费主义时代的"肤浅与愚昧",反对"无价值写作",他的诗学主张实际上是对1990年代以来诗歌日益边缘化、世俗化倾向的强力反拨。


‌        诗歌真理的三重维度‌

        在《重构诗性真理的维度》等理论文章中,顾偕将诗性真理分解为三个层次:宇宙真理("星群运行的密码")、人性真理("血液里的暴风雪")和语言真理("词语的骨骼与磷火")。这种分层法突破了传统"真善美"的伦理化诗学框架,使诗歌本体论获得更为丰富的内涵。在实践层面,顾偕的长诗《行星·四重奏》探讨熵增与生命秩序的辩证关系,《日常状态》则对现代人精神分裂进行病理学解剖,都是对这些理论主张的具体践行。


        ‌"宇宙美学"体系的构建‌

        顾偕在长期创作中逐渐构建起独特的"宇宙美学"体系,这一体系首次将人类文明置于宇宙演化的宏大框架中审视。他认为诗歌应当超越个人经验和小情小调,直面人类面临的终极命题。在《行星·四重奏》中,他以科学理性与诗性狂想相结合的方式,大胆探讨时间、生死、科技与信仰等永恒主题。评论家楚子指出,这种"宇宙美学"是对传统美学的挑战和替换,它更新了读者的美学观念”。顾偕的"宇宙美学"不是逃避现实的乌托邦,而是以宇宙视角反观人类处境的思想工具,体现出诗人宏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思考。


‌       对当代诗坛的批判与反思‌

       顾偕对当代诗坛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尖锐批判。他痛斥"口水诗是真理的避孕药",认为当下诗歌沉溺于"经验的沼泽",丧失了向形而上跃升的勇气。在《象征的目的及应有的价值谱系》一文中,他批评许多诗歌作品"背对读者,以无谓的主观认识总做一些空洞自我的个人游戏",沦为"语言的欢歌方案。顾偕呼吁诗人应当"勇于倾注自己献祭般的真诚",在作品中展现"凛然可畏的思想风貌。这些批判直指"第三代诗歌"以降的世俗化倾向,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为当代诗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反思视角。


       诗歌文本赏析与解读


       顾偕的诗歌文本是其诗学理论的具体实践,通过分析具体诗作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艺术成就。


        《时间饲养》中的时间哲思‌

       这首长诗展现了顾偕对时间本质的深刻思考。诗中"诞生之前时间无依无靠/你是伸向岁月的期待/你是虚空切割的诗篇"等句,将时间人格化为一种具有期待和创造力的存在。顾偕打破了线性时间观,呈现时间的多维性和相对性:"静止在敲击皮肤外的世界/之前的安息是纯洁在舞蹈"。全诗通过对"之前"这一时间状态的反复书写,探讨了存在与虚无、永恒与瞬间的辩证关系,体现出海德格尔式的时间思考。


       ‌《爱情通知》中的情感辩证法‌

       这首诗以爱情为主题,却超越了传统情诗的抒情模式,呈现出顾偕独特的情感辩证法。"每天醒来或睡去/眷恋都会在晨露和夜雾中发芽/每天埋葬中有看不见的春天/在一直高兴"——这些诗句将爱情置于生死循环的宏大背景中,赋予日常情感以形而上意义。顾偕在诗中构建了一系列对立统一的意象:如"幸福紧握着过去"、"甜美都将以温暖说话"、"灰烬是相逢认识最好的语言"等,通过这些悖论式表达,展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超越性。


       ‌《苹果下了树就不再年轻》的生命寓言‌

       这首作品以一个苹果的命运隐喻生命历程,体现了顾偕高超的象征艺术。"阳光是成熟的距离/就像水找到陌生/便会在期望中停留"——开篇即以阳光、水等自然意象勾勒出生命的普遍境遇。诗中"我们都要适应消失或死亡"、"美丽在高傲中跌落"等句,直指生命无常的本质。顾偕通过苹果这一日常物象,探讨了青春、成熟、衰亡的生命循环,最终得出"智慧要明白完整只是个仪式"的哲学领悟,展现出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跃升。


        《行星·四重奏》节选分析‌

       这部顾偕的最新长诗巨著包含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创新。在"第一乐章:我在太阳系"中,诗人写道:"历史引力是缥缈的",颠覆了传统历史观;"第二乐章:消逝纪"则描绘了"生物战、核武战、暴政与金融危机"构成的末日图景。顾偕采用天文学意象和科学术语,却赋予它们诗性的诠释,如将黑洞称为"时空的伤口",将星辰视为"沉默的见证者”。这种科学思维与诗性想象的融合,创造出独特的"宇宙诗学"效果,为当代诗歌开辟了新的话语空间。


        上述诗例:顾偕诗歌主题与艺术手法分析

‌        诗歌名称‌ ‌核心主题‌ ‌主要意象‌ ‌艺术手法‌

        《时间饲养》 时间本质与存在意义 阴影、舞蹈、虚空  时间人格化、悖论修辞

        《爱情通知》 爱情的辩证本质 晨露、夜雾、灰烬 意象并置、情感升华

        《苹果下了树就不再年轻》  生命循环与无常 苹果、阳光、树 日常物象象征化

        《行星·四重奏》   人类文明与宇宙 黑洞、星辰、熵 科学术语诗化、交响结构


        创作背景与思想渊源

        顾偕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和思想资源密不可分,深入考察这些因素有助于全面理解并研究其创作。


‌        知识分子写作的立场‌

        顾偕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诗人之一,这一流派最早强调诗歌的思想性和文化责任感。在文化环境乱象丛生、诗歌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顾偕坚持"诗歌需承担思想启蒙与真理揭示的使命"的创作立场。他曾任广州市文学创作研究所、广东省文学院专业作家,是广州市委宣传部"跨世纪人才"和广东省委宣传部"十百千文艺人才"人选,这些身份使其创作既有专业深度,又保持了对社会现实的敏锐关注。顾偕的"知识分子写作"不是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而是将个人思考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积极实践。


        跨文化视野与思想资源‌

        顾偕的诗歌显示出罕见的跨文化视野和丰富的思想资源。他的《太极》融合道家思想与西方现代科学,《行星·四重奏》则借鉴了但丁《神曲》的结构和艾略特《荒原》的现代性批判,同时又注入东方禅宗智慧。顾偕善于将量子物理、生态哲学等跨学科知识融入诗歌创作,形成"批判性与建构性并重"的东方诗学体系。这种广采博纳的开放态度,使其作品既有本土根基,又具备世界眼光,正如有评论所指出的,顾偕实现了"东方智慧全球共享"的文学实践(《太极》英文版封底部分推荐语),达到了中国诗人罕有的国际认可高度‌。


‌       广州的地缘文化影响‌

       作为长期生活在广州的诗人,顾偕的创作深受岭南文化开放、务实精神的影响。他的《广州步伐》等作品,直接反映了广州在改革开放中的历史跨越。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城市气质,更是赋予了顾偕诗歌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的勇气。2025年《行星·四重奏》新书首发式选择在广州黄埔举行,也体现了诗人与这座城市密切的精神联系。顾偕的创作既是个人的艺术探索,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岭南文学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新成就。


‌       长诗传统的当代转化‌

       顾偕的创作深深植根于中外长诗传统,同时又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他研究过但丁、艾略特等世界诗歌大师的作品,也熟悉中国古典和长诗传统。在《矫矫劲质话长诗》一文中,顾偕指出:"长诗可以说是一种美丽精神光芒的传奇,因为是在经验世界而外站在所有统摄全局的结构框架上,领略着逝景般的骄傲。他将交响乐结构、《楚辞》九章体等传统形式与现代思想内容相结合,赋予长诗这一古老体裁以当代生命力。顾偕的实践证明,长诗在表现复杂现代经验和宏大思想主题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


        文学评价与诗坛地位

        顾偕的诗歌创作已然获得了学术界和评论界的高度评价,并在当代诗坛占据独特地位,其影响甚至已超越文学领域。


‌       学术界的评价定位‌

       评论界普遍将顾偕定位为"史诗性长诗的'顶级开创者'",认为他填补了"中国当代非叙事性抒情史诗创作的空白,以"千行万行级"长诗为载体,突破传统抒情短章格局,构建了融合历史哲学与时代精神的诗性大厦,被誉为"东方史诗的重要书写者"。其《国家交响曲》《浦东交响曲》等作品以交响乐结构重构东方精神史,这种系统性书写民族进程的实践,使其成为汉语诗歌史上"唯一以长诗系统性书写民族进程"的诗人。著名诗评家苗雨时评价《行星·四重奏》,是"一支生命灵性与宇宙核磁共振的神曲",认为顾偕"凭着成熟的思虑和反思的转进,超脱平庸与风俗,以对真理的热爱与超凡的见地,创建了不乏梦想跨度的精神宇宙。这些评价从不同角度,很大程度肯定了顾偕诗歌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


‌       奖项与荣誉认可‌

       顾偕的文学成就获得了多项重要奖项的认可。他凭借长诗《行星·四重奏》的第一乐章《我在太阳系》获得了"第五届中国长诗奖·最佳文本奖。2023年,顾偕的论文《当代中国诗学散论四题》则荣获首届国际人文社科论文大奖赛优秀奖,评委会认为该文"聚焦当代中国诗学的关键问题,给出了独到的思考,富有启发意义。这些奖项从不同侧面,已印证了顾偕在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上的双重成就。


‌        国际影响与跨文化传播‌

        顾偕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太极》英文版(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熊猫丛书”)被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等国际机构收藏;美国纽约出版发行的《世界华文文学》创刊号刊载过他的作品;国际互联网AI评析将顾偕视为中国诗歌国际传播的标杆性人物。在比较文学视野下,学者已开始将顾偕与但丁、艾略特、泰戈尔等世界诗歌大师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作品中的"神圣性与现实性的双重变奏。这种国际关注表明顾偕的诗歌已经超越地域限制,成为世界文学对话的一部分。


‌       对当代诗坛的启示意义‌

       顾偕的创作实践为当代诗坛提供了重要启示。在消费主义泛滥、诗歌日益边缘化的语境下,顾偕坚持诗歌的思想重量和语言纯度,证明了诗歌在表现人类精神世界方面的不可替代性。他的诗性理论"启智论"主张和诗歌创作"宇宙美学"的实践,为陷入琐碎叙事和语言游戏的当代诗歌提供了另一种发展可能。正如评论所言,顾偕的作品"以其思想的重量和语言的精纯度,为当代诗坛提供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参照”。我们相信这种参照价值,将随着时间推移而会愈发显现。


2025年6月30稿于南京 



供稿:原作者 | 编辑:牧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