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恋读诗:《霜降》六首

2025-3-27 18:29| 发布者: zhwyw| 查看: 22916| 评论: 0|原作者: 赵一男|来自: 中华文艺网


霜降
作者:刘亚武(江苏)

冷风吹着白杨树的叶子
沙沙,哗哗
不像夏天的时候让一片片绿铙
猛烈地撞击
而是轻柔地握手,话别
暮色里看不清枯黄的渐变
我可以听见蟋蟀鸣叫
随着落叶沉入浑浊的低声部
高高的枫杨像极了
那个傻大个,呆呆看着黑暗的江水
向它不停涌过来,涌过来


海恋简读:

这首《霜降》写季节的渐变,选象不多,写得很轻,但细节处见功夫。如:叶子变得轻柔,不再像夏天那样猛烈撞击;暮色里看不清枯黄的渐变;蟋蟀的叫声由高昂汇入低声部……这些改变是自然的,也如人生四季,从热烈到平静,斯是如常。最后一句将物与人融合,与江水对望,既是对流逝的兴叹,也是释怀。整首诗有物哀的味道,但感而不伤,情感不浓烈,却有耐品的况味,颇有写意手法的轻疏淡雅之美。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诗中两个意象的精彩运用。“绿铙”这一象喻用得很靓,陌生化的用法使人眼前一亮,且如此精当,想象一下,葱茏的夏季,叶子大如“铙”,撞击的声音也宏大无比,那是怎样一种蓬勃的生机。一个“绿铙”,音、形、色尽出。中国诗在用字炼词上的功夫体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那个傻大个”,应该是诗人的自喻,秋日黄昏,人与树比肩而立,呆望逝水汤汤,这个画面就极具画境,很像一幅枯笔水墨,或是黑白色系的水彩,且一个“傻大个”立刻在萧疏简淡之中多了一丝幽默感和生气,有机地调和了整首诗“冷清”的色调,不能不说是匠心之笔。总之,这是一首见功力的诗,诗不厌简,贵在简而尽意。


壶口瀑布
作者:鲁侠客

一匹马在这里身首异处
它的嘶鸣也分成两半
落在两个省份
近在咫尺,隔河相望
一条大河跌落悬崖峭壁
分成无数段,乱石中

它不甘心
它使出浑身解数
它鲜活的躯体扭动挣扎
它要为自己的命放手一搏

一个远道而来的人
也看清了两个不同的自己
相爱相杀
并在泪流满面里
洞察了一条大河混浊的本质


海恋简读:

这是一首游记类的诗,第一读感就是这首诗写得形象。去过壶口瀑布的人一定会为这么形象的描述而赞叹。第一节的对事物的摹形处理,形神兼备。壶口瀑布是黄河之上最大的瀑布,东濒山西省,西邻陕西省,水势汹涌、泥沙俱下,真像“脱缰野马”忽然跌落峡谷,奋力嘶鸣,身首异处,折成两半。诗人短短几句勾勒出它在态势上的湍急、险、烈,且巧妙地交代了地理位置,流域面积,显示其大而磅礴的特点;第二节是对事物内在精神肌理的发掘和解构。它不甘于跌落悬崖的命运,于乱石中拼命挣扎,放手一搏的形象,更加深了其雄浑壮阔之美的润色。对于状物之诗的形象化处理是必不可少的,而怎样使描写精准而鲜明考验诗人的想象力和用笔的娴熟,把大景观小处理,细微感受强处理不失为好办法。此诗中大小,强弱的关系处理就很恰当。最后诗人把物象的本质归位于自我的洞察,落点有点儿实,但也恰到好处。写景状物不外乎写人,心物难分,诗人鲁侠客擅长诗歌评论,肯定深谙其理。


湖山至上
作者:陆地

天空欲言还止。湖边的藤椅散着架。
垂挂的藤须是暮年的宣言。不许侵犯。
最近它的脾气有点怪。只想独个儿。
看那汉白玉女子。它有一些心事。
这回梅花去得早。玉兰又来得早。
玉兰在春天的前额发着光。他在深夜说,
不写写花有点辜负。把它们召唤出来。
早上的鸳鸯茉莉下午就蔫了。木棉
扑簌簌掉落在地。识花君帮她记住了
一些总记不住的名字。在春天这个战场,
时局每时每刻都在变。需要及时识得
它们,记着它们的样子。花掉落时
天色总是模棱两可。我们常常辨不清
东西。铁海棠刺梅西南山茶各色花等
凭心而论这片土地属于你们呐。人类
只是栖居。还有什么比从泥土生出来
更有说服力呢?在一团树丛里我认出了
两年前的木芙蓉。籽粒已去流浪。褐色
是一种大地色。我要赞扬我的木芙蓉。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战国它保持着长者
的气度。另一种白色的花叫吉香,
这位新朋友象大朵的雪笑个不停。
落花与泥土在细雨的帮衬下发出自己
的气息。这是花自己的后院!
我是闯入者。过去的鸭子依然在湖面。
它用脚掌踩了踩三月。它们一前一后。
坡上的那只是鸟。啼鸣及倾听。我没来时
湖山和它们一直在那里。傍晚的天空时常
氤氲。那个蒙恩的人抄写了里尔克:如果
春天要来,大地会使它一点一点地完成。


海恋简读:

简.赫斯菲尔德说:“读者必须找到‘诗的碎片’(词语、诗行、概念等),将它们重新组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理解诗歌所发现的未知。”这句话强调了诗歌欣赏中重构和理解的过程。因而,好的诗歌应该留有足够的可重构的空间。

荐读这首诗是因其独特性。独特的分行,断句,独特的意义单元。诗人在其中插入那么多的句号似乎存心要把意义割裂开,不让它们落在同一靶心上,以消解自我思维的线性和表达的平面化。这种去中心或弱化中心的表达,其意义在于更加靠近潜意识的发掘和呈现,尽量不去打乱诗歌生成的原发性路径。从本质上讲,诗不是逻辑思维(自主意识)的产物,它的生成过程伴随意识层级的多向互渗,如果经由意识过多打磨,可能恰恰会遗失那些原发的最有气息和能量的东西。因而,我们看到诗人陆地在试图进行一种诗歌文本的实验,尽量避免意义单元的整合,随机放置,分散处理,杜绝黏连。

比如,前五行写到天空、散架的藤椅、枯萎的藤须、汉白玉、梅花、玉兰,意象密集,其实是新旧交叠,枯荣互衬的初春图景,但意象之间没有必然关联,似乎每一句都是独奏,细读才能捕捉到可感的暗弦。接下来由畅谈花事而引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为入侵,归属意识等等这些似乎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一些主题方向,但诗句总在某个即将着陆的关键点跳脱开来,由一个意象向另一个意象滑动,不给你定位的机会,你似乎在跟着它的句式荡秋千,你可以预想一个高度,却无法丈量它,所以,这样的诗我们不必太费力气去揣摩它的中心意向,只需享受在诗句打开的图像暗门里观赏体验的快感即可。它在一点一点地完成,把语言的符码铺展开,让它们游弋出更多的根须,以致盘根错节,最大化地蓄积能量。但有一点,打开的方式很美,很有韵致,只要你不执着地费心找路,就不用担心乏味或迷失。这提醒我们,诗不论怎样写都不能忽视它的审美价值。


苹果的向量化
作者:木叶

指引我的并
非二〇二四年一月二十日,下午五时二十一分,漂浮的
苹果。

何谓苹果?表皮的色彩
正渐渐淡去,
虫洞在微微的旋转中,变
一一看,鉆出来了,
她捋起袖子,小心
浇水、培土,又浇水、培土。她开始不耐烦,在迅疾的成长中。她终于打开苹果手机,
轻咬一口。红嫩的肺腑感觉有点疼。

高德地图上,
她快步走入三维坐标,
然后逐渐迷失。像是广场内侧的水果摊位,也像修甲店。

她实际是即将步入婚礼。苹果的往事
在音乐中起伏,
最终高挂树上。

二〇二四年一月二十日


海恋简读:

木叶诗歌的空间感体现在每一首诗歌里,读他的诗,要注意诗的断句,分行,空行与空格,每一处都有用意。这应是一种刻意的营造。是的,建立在直觉之上的刻意。“直觉”这一词已经被我们用得太多,泛化了,但是,请相信不是所有人都有敏锐的直觉,并且它也是练习和调用的结果。二〇二四年一月二十日,下午五时二十一分,一只苹果在诗人脑海中漂浮、游弋,做着矢量运动,当它不再被文字表面的标量编码,它便不只是一只从树干上坠落砸中牛顿的苹果,它还是旋转的虫洞,是虫洞里钻出来的一枚幼芽,是苹果手机,是虚幻的三维空间,是婚姻和爱情,是原罪,更是高挂枝头的生命力,当然,最终还是那个砸中牛顿的天体运动的“启蒙大师”。这像不像是一次严谨而又不失高维创造力的数码编程?一次有方向感的意识潜流运动,有机地解构了语言作为符号在能指和所指之间统一而又对立的关系。还有我们需要注意的:苹果的迅疾成长隐喻着什么?这个三维的世界已经因我们的“不耐烦”在虚拟中渐渐毁掉,也可称自我于其中的迷失。至于婚姻与爱情以及植根于我们生命中的所有世相,都是导致我们迷失的种子,你越是急迫,这些种粒就会发出越多的根芽,该怎样让一只苹果作为苹果的本来面目重新挂上枝头?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掌纹
作者:西周

蹲在麦地前,你摊开手掌,端详它:
想知道你现在走到了哪里?那么多纵横的河流和起伏的山峦。想知道你是
怎么迷路的?那么多路和紧密的茧房。

它拿过斧头,拿过镰刀,拿过咒语,
拿过“扛着面包路过”的男人*和女人们,
拿过在黑暗中偷渡的秘密,和
废弃的城堡。端详它,如端详两块丝袜,

风路过它的罪恶感,丝袜没有起身尖叫。
整个旷野的尖叫声都被雾气笼罩,
你看不清第三只手如何从剧情外伸进来,
随着黄昏降临,无数的手掌被摊开。

昨天它还举杯,侵犯你的世袭领地,
顺着星河,寻找你的非洲象牙和亚洲铜。
你合上手掌,合上旷野,一群乌鸦
从手掌背飞出,掠过麦地的坟墓之上。

注释:
*见巴列霍的同名诗。

(2025.02.25)


海恋简读:

西周的诗有明显的意识流痕迹,但又不是纯粹的意识流写法。看似表达比较随意,松弛,但诗思的缜密和意象的有机黏连仍旧能够看到痕迹。这种高密度意象集群式的写法在意象的嫁接,混剪,抽空,回旋上的操作与众不同。他的诗里常有一些“闲笔”,这可能是一种有意的保留,保留原发的情绪和初始的气息,意象跨度较大,个体意识较强,个性特征鲜明。

此诗的核心意象是”把世界铺展在掌心上”。这是超现实的手法,亦是高维意识觉醒。我们走过那么多山水,瀚海抑或沙漠,沼泽抑或密林,何曾离开过自己的血肉之躯,与其说迷失或峰回路转的刹那在别处,不如说,在自己的身体里,一掌之间。一双拿过镰刀斧头的手,也同样体验过甜蜜与忧伤,贫穷与肮脏,罪与罚,忏悔与救赎……身体不会撒谎,感知不会失真,探寻世界的秘密,何尝不是摊开自己的手掌?这符合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世界与身体互渗,以语言触摸世界更高的维度。

这首诗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想象力的强大,还有如何通过语言推动意识潜流的有机运行,打开它们尽可能伸出的枝丫,向着更大的空间延展。这更像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模拟运动(剧情模式),在行进中不断拓展出更多走向。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也如我们的生命意识一样,并不完全由你自己掌控,如你无法握住的命运之索,还有更多的手在与你合力拉扯。即便你合上手掌仍无法抓住它——那道暗影必会穿过世俗与理想的暗门驰往不可知处。


母亲总使我读不完一首诗歌
作者:黄土层

大年初四,晨光好,读短诗一首
读第一行,是想让自己静下来
到第二行,母亲在厨房叫我调凉菜
天各一方的几样菜,借助春节就聚在一起
到第三行,母亲叫我烧一壶开水
本来安静的水分子,烟火一催就快速奔跑起来
到第四行,母亲拿过来一包黑芝麻糊
说别看是一把黑糊糊很好喝,顺便给我冲了一杯
到第五行,母亲呵斥我别再买郫县辣子酱
她有两包火锅底料,可以当辣酱使
到第六行,母亲说去喂鸡,从乡下搬到城里住
鸡整日圈养在鸡埘里也不好好下蛋了
读到第七行,母亲大叫开饭了
一年就这一次,母亲死死抓住我
不放过一分一秒,我瞅了一眼
还有三行诗,没来得及读


海恋简读:

可能这首诗在写法上相对传统,但它却瞬间就打动了我。我想能用最俗常的语言写出最俗常的情感,并能使人感同身受,这样的文字已经成功了。一首十行的诗,母亲做一顿饭的光景还剩三行没有读完,这看似矫情的场景却是每个还乡的人都曾经历过的。那些亲切的“唠叨”、“呵斥”、“催促”、“支使”,哪一句不是母亲“死死抓住我”的亲近?“天各一方的几样菜,借助春节就聚在一起”,多么宝贵的时光,母亲怎能不和那几行诗去争抢?短短几行诗,一个如此常见的情景,焕发了不同寻常的诗性生机,并重新被定义。并非只是游子意,故人情,寸草心,三春晖,还让人想到村庄的土崩瓦解和留守老人的悲辛。我们总是鄙夷乡土文学,可是这个时代还哪里有乡土?城市化进程中故乡不过是一首无法读完的诗,只有开头,没有结尾,还回得去吗?母亲也只能把鸡从乡下抱养到城里,而四处漂泊的游子一年才得以团聚一次,不是常态的社会现实吗?也许这是诗歌不经意带出的深意,但作品在时代中,就会必然呈现时代的烙印,老老实实地去呈现生活,或许是诗歌更正确的选择。


审稿编辑:云帆沧海 | 核发编辑: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