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飘香 作者:周元川
我记得,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温暖的夏夜。那时,我住在太和农场,每天忙碌于田地和村庄之间,与自然亲近,与土地相依。 而肖臣良,是我们村边的一颗独特的明珠。他出生在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是民族上层的一员。然而,在风起云涌的年代里,命运将他洒落到了太和农场,在庄稼和汗水中,寻找自己的存在价值。 每当傍晚来临,月色如水,肖臣良总会踏着月光,涉过我们村边的小河。那个时候,他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坚毅。他开始唱起一首低沉的歌曲,究竟是用英文、俄文还是他的本民族语言,我们从未听懂过其中的含义,却不禁为之动容。 有一天,我与肖臣良熟识了,他将那首歌曲的来源告诉了我。原来,他唱的是一部名叫《复活》的电影里的插曲。他用优美的英语演绎着情感交融的旋律,将自己内心的无尽思绪传达出来。 从此,每当夜幕降临,我总会偷偷跟随着肖臣良的脚步,陪伴他在月光下漫步。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景色也变得宛如画卷般静谧。他的歌声在黑夜中荡漾开来,如一股柔和的清泉,洗涤着我们心中的尘埃。 “茫茫的西伯利亚,是受难者的坟。”肖臣良的声音如丝般轻柔,却承载着岁月的磨砺,带给人一种深沉的震撼。“有谁作你的伴,是高高的白桦林。有谁送你的行,是东流的河水声……” 每一次听到这段歌声,我仿佛能看到肖臣良的眼神中流淌着对曾经受难者的敬意和怀念。他的声音穿越时空,将遥远的西伯利亚那片苦难之地融入了我们的生命。 肖臣良的歌声,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他内心对于命运的抗争和追求。而在那段黯淡的岁月中,这样的歌声成为了我们心中永不磨灭的回忆。 随着岁月的流转,风云变幻,肖臣良终于离开了太和农场,奔赴自己坚持信仰的道路。他的离去,让人们留恋不已,让那个温暖的夏夜似乎多了一分凄凉。 但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我们都依然怀念肖臣良那如诗如画的月下歌声。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编织出一幅幅美好而又深刻的记忆,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珍视。 如今,当我回想起那段时光,心中仍会泛起一阵阵暖意。肖臣良的歌声仿佛还在耳畔回荡,浓缩着我们曾经的青春岁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将我们串联在一起,用肖臣良的歌声,让我们在那个时代的风尘中,书写属于我们的怀旧记忆。 审稿编辑:云帆沧海 | 核发编辑:风 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