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旭日记看艺术创作与生活的交织

2025-1-3 20:58| 发布者: zhwyw| 查看: 15766| 评论: 0|原作者: zyc387|来自: 中华文艺网

从郑旭日记看艺术创作与生活的交织

作者:周元川


       《郑旭日记选——关于美术》(参看往期《从郑旭先生日记看艺术创作的多元启示》)内容丰富而多元,涵盖了艺术创作、艺术思想、生活感悟等多个方面,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了一个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多面性。

一、艺术创作的多元性与无高低之分

       日记中提到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如董克俊的黑白木刻、蒲国昌的中国画、田世信的雕塑、吴家华的油印套色木刻等,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创作题材和风格。董克俊的黑白木刻受儿童绘画影响,表现贵州人民生活和伊索寓言插图;蒲国昌表现贵州风情;田世信表现中国历史人物头像;吴家华表现贵州风景。这体现了艺术创作的多元性,就如同“艺术行为更应该接近砌长城——应该没有高低之分”所说,不同的艺术创作形式和题材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不存在绝对的高低贵贱。每一种艺术表达都是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认知和情感的抒发,无论是宏大的历史题材还是地方的风土人情,都在艺术的殿堂里占据着一席之地。

二、艺术中的技术与感情

       在艺术创作中,技术和感情是两个重要的因素。“在艺术之中直接教学的应该是技术问题,感情则是先天和后天的”。从日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如打算重搞《牧帕密帕》插图时,对色彩、调子等绘画技术方面有着明确的规划。然而,艺术作品中感情的成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作者提到自己绘画作品不多是因为感情不多,而感情的多寡与看书、思考等后天因素有关。感情是非常个人化的,像作者在创作中,将自己对拉祜族的情感融入作品,尽管有时候这种情感的表达可能存在“借口”的现象,但这恰恰体现了艺术中感情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而且感情往往是艺术作品中最能打动观众的部分,它无法被简单地讨论和评判,是艺术家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表达。

三、艺术创作与吸收借鉴

      “这次到贵州的最大的收获就是:吸收的东西要多,拿出的东西要少”。这一感悟揭示了艺术创作与吸收借鉴之间的关系。如同树木要吸收养分才能茁壮成长一样,艺术家也需要不断地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在贵州的经历中,作者看到了不同艺术家的作品,这些都成为了他吸收的养分。在吸收的过程中,不仅要吸收本土的文化元素,也要吸收外来的东西。例如作者意识到自己绘画作品可能地方性的东西太多,需要更多地关注外来的元素。这种吸收借鉴是广泛的,包括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同的文化内涵等,只有这样,艺术家才能在创作中有更多的灵感和素材,从而创造出更有深度和广度的艺术作品。

四、艺术与生活的相互影响

       日记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以及生活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在生活中,作者面临着诸如绘画材料不足等实际问题,文化馆馆长同意购买小桶油墨这一事件反映了在现实条件下艺术创作的局限性。同时,生活中的各种经历也成为了艺术创作的源泉。作者看到农民的生活状态,产生了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思考,这种思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艺术创作理念。例如他认为人活着除了物质需求还应该有精神追求,这一理念可能会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为对人性、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而且,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与艺术创作有着相似之处,如艺术作品应注重总体和细部,就像生活中人们既要有宏观的生活规划也要关注细节一样。

五、艺术评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没有办法,这里的人们都像吃了哑药一样,他们都在等待外面评论家的说法”。这反映出艺术评论在艺术领域中的特殊地位。艺术评论家和艺术欣赏者的关系就像病人和医生,艺术评论家的话语往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这种影响力也存在局限性,因为很多时候人们过于依赖评论家的说法,而缺乏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独立思考。而且,不同的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评价可能存在差异,就像不同的人对“太极”“五行”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理解不同一样。艺术评论应该是多元的、开放的,而不应该成为一种单一的、权威性的论断,艺术家也不能完全被艺术评论所左右,而应该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理念。

       这篇日记通过作者对艺术创作、生活感悟等多方面的记录,展现了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艺术世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它让我们看到一个艺术家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思考、探索的过程,也为我们理解艺术创作、艺术思想以及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启示。


审稿编辑:云帆沧海 |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