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旭先生日记看艺术创作的多元启示 作者:周元川
郑旭又名石乌、郑二,(1959--2011),拉祜族。1977年考入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版画专业,1982年1月毕业分配回家乡澜沧县文化馆工作。1990年调到思茅地区群众艺术馆工作;1995年回到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为 副教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 会会员、云南美术家协会会员。1985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第四届全国美术家代表大 会”。绘画作品参加过第六、七、八、九届全国 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参加过第八、九、十 三、十四、十五届全国版画作品展;1989年在 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个人画展;1994年在云南艺 术学院举办个入画展;版画作品还到过日本、 韩国、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和北京、上海、昆 明、台湾、香港等地参加过各种类型的美术作 品展览。其中绝版木刻作品《拉祜风情》(二 幅)参加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荣获金质奖;版画作品《远古的舞》参加第九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荣获优秀创作奖。部分版画作品为中央美术学院、鲁迅博物院,江苏美术馆等馆所收藏。1998年由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版画技法书《绝版木刻》;1999年由霍克(台湾) 公司出版画册《版画巨匠系列—郑旭专集》。 郑旭《韵律二记:艺术创意的分析与絮语》( 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11),本书共分两卷,第一卷为“郑旭日记选——关于美术”,第二 卷为“心律静”。 “郑旭日记选——关于美术”没有具体的时间和 地点,很多理论都是跳跃式的、启发性的、局部性的,也不像其他 文章那样,具有很好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因为本书是“日记 选”,许多理论都是选择的,许多内 容,都是片断性的、没有明显的倾向,只是散状式的启发。在书中 有时候会引用别人讲的话,是因为那人的观点和他的观点很相似。 郑旭先生的日记犹如一扇通向20世纪80年代艺术世界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艺术家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思考、探索与感悟,这些内容对我们理解艺术创作有着多元的启示意义。 从艺术行为方面来看,郑旭先生早期的创作成果丰硕,他的多幅版画作品在众多画展中展出并获奖。然而,他却对作品重复参展感到别扭,认为作品应该更加丰富。这反映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对创作多样性的追求。艺术不应是重复自我,而是不断创新、拓展边界。他在大学刚毕业时的创作经历,如在“美术作品加工班”创作的《牧归》《红土》《进山》等作品的参展历程,是他艺术起步阶段的重要积累,但他并未满足于此,而是渴望新的创作突破。 在思想层面,郑旭先生的思考极具深度。他意识到艺术作品与创作环境的紧密联系,生活环境的改变会促使艺术作品发生变化。同时,他强调艺术作品的个性,认为艺术家应避免在生活和作品中与大多数人相同,并且要用作品说话,不能让外界的帮助影响自己的创作意识。这体现了艺术创作中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的重要性。在现实中,他因为作品突出被云南省美协选中参加“云贵画展”,代表思茅地区,这一经历也反映出艺术在地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不同艺术形式(如美术与音乐)在传播方式上的差异。 在绘画技巧方面,郑旭先生的日记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见解。他指出画面应注重整体而非细碎,颜色和造型要统一,这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同时,画面也需要有变化,例如调子的统一能使画面产生神秘感,而这与颜色的色相和色度密切相关。他还提到线条和色彩能构成图案却不一定能表达思想,这区分了美术作品和工艺品的差异,让我们更加明确艺术作品应具有思想性。此外,他对油印套色木刻记号偏差等技术问题的记录,也显示出他对绘画技术细节的关注。 郑旭先生的艺术思想还体现在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思考上。他认为艺术不是比赛,而是表现和体验。他从自己对家乡澜沧的观察和感受出发创作《红土》等作品,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他主张画想到的而非仅仅看到的东西,强调表现形式的独特性,这与凡·高的向日葵的独特生命力相呼应。同时,他对现代人和原始人生活的思考,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应失去本质的东西。 在艺术竞争方面,他认为艺术包含感情和技术两个部分,技术可比赛而感情不可,这一观点深刻剖析了艺术比赛的本质。他将艺术创作比作砌长城,不应有高低之分,这体现了一种包容和平等的艺术创作观。 郑旭先生的日记不仅仅是个人艺术创作历程的记录,更是对艺术创作全方位的思考与总结。这些思考涵盖了艺术行为、思想、绘画技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以及艺术竞争等多个方面,为后来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启示。他的日记让我们明白,艺术创作是一个综合性的、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艺术家在各个维度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审稿编辑:云帆沧海 | 责任编辑:风 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