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定力

2024-11-23 22:07| 发布者: zhwyw| 查看: 16756| 评论: 0|原作者: 吴炜枫|来自: 中华文艺网


在这风云诡谲、纷繁复杂的世界迷宫中,保持定力宛如在混沌黑暗里紧握真理之光,于万丈深渊之上稳行如履平地,是一种如稀世珍宝般珍贵且稀缺的品质。定力,是心灵于狂风巨浪中的定海神针,是精神在诱惑迷障前的金刚不坏之躯。它似那高耸入云、直插霄汉的巍峨巨峰,任风云如何翻覆、雷电如何肆虐,我自屹立不倒;仿若那浩渺宇宙中心的恒定之星,虽周边星辰闪烁、万象更迭,却能始终散发着宁静而坚定的光芒。而浩然正气、文化底蕴、学识见解和无我之境,便是铸就这定力之峰、稳固这心灵之星的基石,它们相互交织、彼此渗透,共同为我们在这充满挑战的人生征途上坚守本心注入了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

浩然正气,乃定力之根本,是道德律令在灵魂深处奏响的黄钟大吕,是生命画卷中最浓重且永不褪色的一抹底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乃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的铮铮誓言,是浩然正气的生动诠释。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以浩然正气为坚不可摧的护盾,守护内心那片纯净圣土。于谦在大明王朝风雨如晦、大厦将倾之时,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面对权奸的威逼利诱,他正义凛然,高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对正义的至死不渝,对邪恶的视若仇雠。正气,是对道德原则的绝对忠诚,源于对善恶的慧眼如炬,对良知的虔诚敬畏。当我们心怀正气,便如同在心灵深处种下了一棵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木,其根须深深扎入道德的广袤厚土,无论外界的歪风邪气如何如狂风暴雨般侵袭,都无法撼动它分毫。这正气,不仅是个人操守的坚固防线,更是维护社会公正的中流砥柱。在困境的荆棘丛中,它是我们披荆斩棘的利剑;在诱惑的迷魂阵里,它是我们清醒头脑的清泉。它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有了永不迷失的北斗,有了坚定不移的方向和百折不挠的信念。当泰山压顶般的艰难险阻来临,正气使我们面不改色,因为我们心中有正义的天平在精准衡量,有道德的律令在严正发声,我们的行为遵循着内心的良知,不为外界的压力所屈服,不为功名利禄所腐蚀。

文化底蕴,是定力的智慧宝藏,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璀璨文明在我们心灵深处的精雕细琢与深刻沉淀。文化,宛如一座座跨越时空的神秘灯塔,其光芒穿透岁月的重重迷雾,持续照亮我们前行的曲折幽径。从《论语》的“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到《庄子》的“外化而内不化”;从唐诗宋词的高雅情韵,到明清小说的市井百态,这些文化瑰宝恰似宇宙中璀璨夺目的星辰,蕴含着深邃无垠的哲理和丰富多彩的人生智慧。当我们畅游于文化的汪洋大海,我们的灵魂如同干涸的土地得到甘霖滋润,思想变得深邃辽阔、包罗万象。文化底蕴赋予我们一种超越世俗的慧眼,让我们能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以高瞻远瞩的视角审视世界的千变万化。它使我们明晰,世间万物皆在因果轮回、兴衰更替的规律中运行,功名利禄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流星,荣华富贵恰似昙花一现的幻影。在面对生活的挫折与磨难、诱惑与干扰时,文化底蕴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宝库,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凭借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自然的钟情热爱,挣脱了官场的樊笼枷锁,在田园生活中寻得了内心的宁静淡泊、自由超脱。文化底蕴让我们拥有了这种超凡入圣的选择能力和无畏无惧的勇气,它使我们在喧嚣尘世中保持一份宠辱不惊的从容淡定,在大喜大悲面前保持一颗如止水般平静的心。因为我们深知,人生如一场梦幻泡影般的戏剧,文化则是那幕后运筹帷幄的智慧大师,指引我们演绎出独具韵味的精彩篇章,而不被一时的得失荣辱所左右。

学识见解,是定力的锐利之刃,是我们在知识迷宫中披荆斩棘、上下求索后获得的智慧之光,是我们洞察世界真相、穿透现象迷雾的慧眼金睛。在当今这个信息如洪水般泛滥、爆炸的时代,我们仿佛置身于信息的汹涌汪洋,每日被海量的数据、纷繁的观点所无情淹没。倘若没有自己的学识见解,我们便如同失去航向的孤舟,在这波涛汹涌的信息浪潮中随波逐流,最终被无尽的信息漩涡所吞噬。真正有学识见解的人,仿若拥有一把能开启知识宝库神秘大门的万能钥匙,更能深入其中,挖掘出隐藏于表象之下的稀世珍宝——事物的内在逻辑和本质规律。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司空见惯的平凡现象中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他凭借深厚扎实的学识和独具慧眼的见解,突破了常人思维的局限,宛如在黑暗混沌中点亮了一盏指引科学方向的明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和艰难抉择的人生十字路口时,学识见解能帮助我们拨开重重迷雾,宛如在荆棘密布的丛林中开辟出一条通往真理彼岸的康庄大道。它让我们不被虚假的表象所迷惑,不被他人的片面之词所误导,不被似是而非的观点所左右。学识见解是理性思维的至高体现,它基于对知识的广泛涉猎、深度钻研,对思维方式的精心锤炼,以及对不同观点的批判性吸收和创新性融合。在困难如泰山压顶之际,学识见解使我们能够冷静沉着地分析局势,运用所学知识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而不被情绪的波涛所左右;在诱惑如糖衣炮弹般袭来时,它让我们看清其本质的虚伪和潜在的危害,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和人生目标。这种能力让我们在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不为外界的干扰和质疑所动摇,从而做到每逢大事有静气,在惊涛骇浪中稳如泰山,从容不迫地应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无我之境,则是定力的至高境界,是超越自我、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升华,是一种灵魂的超脱解放与自由翱翔。“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当我们达到无我之境,便如同打破了束缚自我的重重枷锁,挣脱了自我中心的狭隘牢笼,不再被个人的私欲、名利所羁绊束缚。无我并非是对自我的虚无否定,而是一种对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深刻洞察与全新重构。在这种境界中,我们能放下自我中心的思维定式,以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宏大视角和包容心态看待万物。就像那些为了人类福祉而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慈善家,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将个人的利益得失置之度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毫无保留地投入到伟大的事业中。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无我之境让我们不被个人的痛苦和烦恼所困扰,因为我们的关注点已经超越了自我的狭小范畴,我们将自己视为宇宙大我中的微小一员,困难只是宇宙运行过程中的一个小小涟漪,而我们的使命是顺应这种变化,如同顺应四季更替一般自然,而不是被其淹没。在诱惑面前,无我之境使我们心如止水,因为我们的内心不再被欲望的火焰所炙烤,而是充满了对更广阔世界的慈悲关怀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这种境界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修炼,通过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探索,从对物质的盲目追求中解脱出来,从对功名利禄的痴迷中清醒过来,逐渐摆脱自我的局限。当我们达到无我之境,定力便不再是一种刻意为之的坚持,而是一种浑然天成、自然而然的状态,我们的心灵如同澄澈空灵的天空,不受丝毫杂念的干扰,无论外界如何风云变幻、波谲云诡,我们都能保持从容淡定、宠辱不惊,展现出一种风轻云淡、超凡脱俗的高雅姿态,真正做到心中沟壑万千,面上却风清云淡。

保持定力,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心灵苦旅,是一次向着灵魂深处不断掘进的修行。浩然正气、文化底蕴、学识见解和无我之境,它们相互交融、相互辉映、相互促进,如同宇宙中璀璨交织的星辰之网,共同构成了我们在这纷繁复杂世界中坚守本心的铜墙铁壁。我们应以浩然正气为行为准则的基石,以文化底蕴为精神滋养的源泉,以学识见解为前行路上的明灯,以无我之境为终极追求的彼岸,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上披荆斩棘、砥砺前行,铸就一颗如磐石般坚定不移的心,让定力之光照亮我们灵魂的每一个角落,使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永不迷失方向,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何种诱惑干扰,都能做到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始终保持从容不迫、淡定自若、不急不躁的高雅姿态,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传奇。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这些品质,从而增强定力。在培养浩然正气方面,要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正义,对不公之事敢于发声,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从实践中体会道德的力量,增强对善恶的判断力。同时,多读经典道德著作,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价值观,与古圣先贤进行思想的对话,将正气内化于心。

对于文化底蕴的培养,制定系统的学习计划,广泛涉猎不同类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经典。可以参加文化讲座、艺术展览等活动,亲身体验文化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思考文化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将文化知识转化为对世界的深刻理解。还可以尝试创作,如写作、绘画等,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文化的感悟,进一步深化文化底蕴。

在学识见解的培养上,建立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不局限于单一领域。积极参与学术讨论、研讨会等,与同行交流思想,拓宽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和反思,不盲目接受既有观点。同时,注重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自己的见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无我之境的培养,则需要我们在日常人际关系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减少自我中心的思维。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等社会服务,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相结合,增强对社会整体的责任感。通过冥想、内省等方式,审视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欲望和动机,逐步放下不必要的执念,实现心灵的成长和超越。


审稿编辑:云帆沧海 |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