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仁毅:根植于乡土的诗情——牧野的乡土诗赏析

2024-8-4 15:21| 发布者: zhwyw| 查看: 105495| 评论: 0|原作者: 戴仁毅 牧野|来自: 《赤子·乡土诗人》

月湖的风,来自海上(外二首)

作者:牧野

 


月湖不大,装了

上弦月,和下弦月

就装不了,渔夫的清唱

 

摇曳的芦苇,把

月湖的风,和一只鹭鸟

吹进了,弯曲的桥廊

 

垂钓者的鱼竿,在荷花丛中

消磨着,幸福的时光

 

微眯的目光,仿佛

在回忆,那远航的风帆

和,满是补丁的渔网

 

月湖的风,来自海上

四面八方,的海客

带回了春风,把月湖灌满

 

注:2007年,龙港镇开始滩涂围垦工程,建设龙港新城,2019年8月撤镇设市。这个月湖公园的旧址,是龙港开发前渔民捕捞与出海的地方,也是东海的一部分。

 


我用写一首诗的时间,打个盹

作者:牧野

 

浇花喂鱼,种瓜遛鸟

这些体力活(此处可以会心一笑)

我是不会让家人干的

 

从一个花蕾到盛开

一条小鱼到抱卵

我喜欢,陪它们走过全部过程

 

我会用写一首诗的时间,打个盹

然后打开阳光,重复着乡间生活

 

观察一粒种子,是怎样长出瓜果

一只雏鸟是怎么破壳展翅

这也是我,开心的时刻

 

有时,我还想种一本书

看看写诗的人,是如何被大地养活

 

 

老屋

作者:牧野

 

青板石的脚印,染红了砖墙

滴嗒,滴嗒地,被屋檐洞穿

豆角蔓和围栏树,还在勾心斗角

爬山虎已经掌控了,雕花窗以及黑瓦头

 

掀起长袍,是爷爷的金戈铁马

程咬金的三板斧,关二爷的偃月刀

夹紧长板凳,挂根细布条

一拍惊堂木,就驰骋到潼关口

 

细碎的金莲步,唠唠叨叨走过

香樟木纺车,就吱呀吱呀地转了起来

一缕缕白纱,结满了老屋的灶台

模糊的旧铜镜,是否能看清?

 


        牧野,本名黄昌印,原籍浙江,现居上海。中华文艺网总编辑,中国乡土诗人协会副会长,中国诗歌学会文旅委员,朦胧诗社社长,《诗界》诗刊学术顾问。多次受邀出席一些重大诗歌文学活动,获得国内外诗歌类奖项若干,有不少诗歌作品收录于知名刊物及著名选本。主要代表作有《海的名字叫寂寞》《刀客》等。曾任中国诗歌网总编助理兼上海频道站长



 根植于乡土的诗情

——牧野的乡土诗《月湖的风来自海上》等赏析

戴仁毅

 

 新诗百余年来,乡土诗总是占重要的一席之地。乡土诗歌也能出一流诗人。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乡土诗应时而生,每个时期总会留下不少佳作和代表人物。从乡土诗先驱刘半农、刘大白到艾青、臧克家、蒲风等,群星闪耀,层出不穷;当代乡土诗人更是名家辈出,各领风骚。

 读者领略了古今乡土诗的经典,也总会读一些当代优秀的乡土诗,以感受不一样的时代气息和诗人笔下不一样的意境。近读到诗人牧野的几首乡土诗,欣赏之余,即写了一些读后感。



 牧野曾经以朦胧诗跻身诗坛。他写乡土诗是他为了寻求更能表现他内心的乡愁;丰富多彩的生活已不是朦胧诗这种形式所能替代和充分表达的,需要换一种笔墨换一种形式,方能散发出一种乡土气息,方能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愫。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总有一份乡土情怀,牧野虽然离开故乡已久,但故乡的一物一景也时常会与眼前的生活场景融合交织。他的一首《月湖的风来自海上》表达的是一个渔港沧海桑田的变迁,龙港在滩涂围垦开发前曾经是渔民捕捞与出海的地方,地方政府为撤镇设市打造成一个月湖公园,诗人为此发出感怀。诗人一开始就感慨道:“月湖不大/装了/上弦月和下弦月/就装不了/渔夫的清唱。”这里有诗人对往昔的眷恋,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感慨。紧接着诗人又以优美的诗句描绘了月湖的景观:“摇曳的芦苇/把月湖的风/和一只鹭鸟/吹进了弯曲的廊桥。”当诗人看到了当年的渔夫在月湖的荷花丛中垂钓,也不禁由衷地感叹他们在消磨着幸福的时光,昔日的渔民和归来的游子海客常会回忆起“那远航的风帆/和满是补丁的渔网”。最后,诗人又欣喜地看到家乡的变化原来也是当年抛井离乡去四海打拼的游子,他们为家乡的建设带回了春天。“月湖的风来自海上/四面八方的海客/带回了春风 把月湖灌满。”诗中透出恬淡的乡愁,也能让读者浮想联翩。可见乡土诗也需要美的支撑和构建。有人认为乡土诗可以写得口语化,散文化、越土越美,其实并不尽然。乡土诗同其他题材的诗也同样需要提炼,变得既朗朗上口,又富有诗情画意。诗意的美感也正是乡土诗富有生命力的重要元素之一。

 再看牧野的《我用写一首诗的时间打个盹》,这首诗题材很普通,写了生活中的一朵小浪花,通过生活细节的简约陈述,却写出了诗人的生活情趣。这些细节很多人都在生活中经历过,但多数被忽略了。细节的真实常常会让一首诗活了起来。小说的生命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诗歌也同样如此。他在诗中这样写道:

 

 从一个花蕾到盛开

 一条小鱼到抱卵

 我喜欢,陪它们走过全部过程

 

 观察一粒种子,是怎样长出瓜果

 一只雏鸟是怎么破壳展翅

 这也是我,开心的时刻

 


 这些细节的描绘衬托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可以说,生活中一个小小涟漪也能打动诗人的心灵。由此,我不由联想到乡土诗表达的情绪可以因不同的生活场景而千差万别。就如一支牧笛,牧野的这首短诗是行走在田园的一曲轻吟浅唱,表达了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当然,乡土诗也可以是一柱拍击礁石的巨浪;可以是雨中的隆隆雷声;可以是雄浑回荡的交响;可以是一朵花沐浴雨露的芬芳;也可以是往事回忆中的难忘经历……可怨可愁,可悲可欢,可以如泣如诉,也可以如痴如醉。这首诗的结尾,还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有时 我还想种一本书/看看写诗的人,是如何被大地养活”。一首诗有好的句子和结尾,常会给整首诗增色。“种一本书”可谓意像新颖,看似突兀,其实也是和“观察一粒种子,是怎样长出瓜果”的诗句前后呼应而引发的联想。这里的一个“种”字,可以说是一个诗眼,起到了画龙点睛,渲染诗人一个美好愿望的作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记中》所说,一首好诗能让人读后“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可见,写好一首乡土诗也并非一挥而就,除了生活和灵感,有时也需要一点贾岛的“苦吟”。

 这些年来以老屋为题材的乡土诗歌不少,大都抒发了诗人回忆老屋的情结。牧野的这首《老屋》也是这样回忆起童年居住过的老屋。从诗中读到的围栏树、雕花窗、香樟木纺车和旧铜镜这些具体的景物来看,他居住过的老屋曾经是一户比较殷实的大户人家。童年的游戏是简单而快乐的,诗中有关二爷的偃月刀、程咬金的三板斧……“一拍惊堂木,就驰骋到潼关口”的回忆,叙了童年游戏快乐的情景。作者又从细碎的金莲步写到吱呀吱呀的香樟木纺车,最后诗人感叹:“模糊的旧铜镜,是否能看清?”这一句设问多少能给读者一些思考和想象。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诗论》中阐述过:“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延绵。”从诗歌的严格要求来说,《老屋》里的这句诗中也存在不足之处,或者说是非常隐晦,让人捉摸不透。由此可见,写好一首乡土诗也并非容易的事。

 每个时代的乡土诗题材内容会有不同,但艺术要求往往是一致的。所谓乡土诗,离不开诸多重要元素,正如当代著名诗评家潘颂德教授在他的《中国现代乡土诗史略》这部论著中所推崇肯定的三个重要元素,他在书的后记里说:“衷心希望《中国现代乡土诗史略》能促进当代新诗的乡土化、民族化、现代化。”这“三个化”看似简单,其实还需要诗人深化理解并作不懈的努力。

 

 2024.4.2 


来源:《赤子·乡土诗人》 | 荐稿编辑: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