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 城 作者:叶甫图申科(俄罗斯)

我,就像一列火车,常年奔波 在是城和否城之间。 我的神经绷紧,就像电线, 在否城和是城之间。
在否城内,一切死寂,一切被吓倒。 犹如一间办公室充满了忧郁。 每个早晨,镶木地板都被愤怒所擦亮。 沙发由虚妄制成,墙壁是灾难砌就。 每一幅肖像都露出怀疑的目光。 每一件物体都封闭性地紧缩起来。 怎么可能?你在室内获取良好的建议, 或者如人们所称,获得敬意或一束白花: “否-否-否…… 否-否-否。 否-否-否。” 而等到所有的光亮完全熄灭的时候, 幽灵们开始跳起黑暗的芭蕾舞。 怎么可能,就此——倒毙?——你 即将得到车票离开黑色的否城……
但是,在是城内, 生活就像鸫鸟的歌声。 这座城市没有围墙,——如同鸟巢。 每一颗星都在期盼你手掌的抚摸。 每一对嘴唇都祈求你毫无羞涩的亲吻, 并且低声地耳语: “一切都是——荒谬。” 哞哞叫的牛群奉献着它们的牛奶, 其中不存在一丝可疑的痕迹, 无论你准备去向哪里,你顷刻抵达, 你随心所欲地坐火车,坐飞机,坐轮船, 水流恰似岁月,在淙淙地絮语: “是-是-是…… 是-是-是…… 是-是-是……”
说实话,偶尔也有点为此而郁闷, 我毫不费力地拥有如此丰硕的收获, 在这座明亮而多彩的是城……
最好让我继续辗转于是城 与否城之间, 直到生命的终点。 且让神经绷紧,犹如电线, 在否城 与是城之间!
亚洲点评:
价值判断总是穿越在是与非之间,可能是最痛苦的事情,而且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也可能是终生的事情,尤其是像这位出生于西伯利亚的苏联剧变时代的俄罗斯诗人那样,一辈子在是与非面前寻找着使自己的良心得以安定的答案。 而且,最后,他也是在定居点美国与祖国之间进行物理上的来回奔波。看来他是最有资历与经验写出以“双城”为题的诗作的。 这个令人困惑的题目,其实,我们也都在做。
握 手 作者:大 解(中国)

女儿小时候,我经常领她走路, 她的小手,攥着我的一个手指头, 大胆地往前走。 年月太久了,我早已忘记, 父母教我学步的样子。如今, 他们已苍老不堪,手指像干柴, 弯曲又粗糙。
有生以来,我从未正式地 跟父母、妻子、儿女过握手。不需要。 有一次我伸出手去, 被老婆打了一下,又缩回来。
亲人们啊,时间过得太快了, 有些承受不住。
我突然握住自己的手,在此之前, 我从未得到过自己的安慰和问候。
亚洲点评:
不善于握手的人,其实已经握住了生命中的一切,只是不习惯用言语加以表达而已。这或许是一个含蓄民族的通病。 但是终于感觉到了遗憾,甚至是“承受不住”般的遗憾。时间提醒了一切。 精彩在作品的最后两句。诗人从一个出其不意的方向,证明了人的这一真实而微妙的感情。

作者:黄亚洲,著名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责任编辑:牧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