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供销社 作者:赖 敏 前段时间,“供销社”在网上引起关注,成了街谈巷议的一个热门话题。其实,供销社一直都在,只是时移世易,在市场经济下有点没落,不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么受人追捧。供销社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经历了调整、收缩、再发展的过程,眼下已经不知不觉地发展壮大,回到了公众视野,人们不由地惊呼,供销社回来了! 对于供销社我再熟悉不过了,我父母都在市供销社工作,我姐也在乡镇供销社上过班,我就是在供销社家属院长大的。七八十年代,实行统购统销,市县一级的供销社保障城乡供给,门类齐全,无所不能,无所不有,在乡镇设有供销分社,村里有代销点,市供销社在城里则开有百货,文具,五金,食品、蔬菜,肉食、土产、医药等商店,还有早晚门市部,理发店,照相馆、国营食堂,公共浴池,旅社,食品加工厂,废品收购站,火车站仓库、农场等。我生活的戈壁小镇是五十年代老县城所在地,比较繁华的地段和街面,几乎全被供销社的营业网点占据。 供销社的功能包罗万象,经营范围小到针头线脑、纽扣、松紧带、雪花膏、油盐酱醋,烟酒,大到锅碗瓢盆、锄镰锨镢、收音机、手表,录音机、缝纫机、电视,只要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都应有尽有。我家一年四季吃的,穿的,用的,还有收音机、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等大件都是在供销社买的。 在我的记忆里,供销社就是一个“所罗门王的宝藏”,汇聚着人间烟火最旺的地方,在那个缺衣少粮、物质匮乏的年代,供销社的三尺柜台,似乎承载了大家的整个人生江湖。那时买粮要粮票,买布要布票,买肉要肉票,买烟酒要票,买个大件更是要票,供销社掌握着物资的分配权,买东西方便、职工工资收入比较高,在社会上也有地位,就连找对象也愿意找供销社的,家里若有在供销社工作的,一家人吃穿就不用愁了。 我从小在供销社的圈子里耳闻目染,那时老幻想着,长大当一名供销社营业员,可以尽情享用好吃的,好用的和好穿的。供销社高高的柜台有一股魔力吸引着我,食品门市部货架上老摆着淡黄色颗粒叫麦乳精的罐装筒,我一直不知道那是什么,直到有人住院,母亲买了两筒看望她们,见病人在挖了两勺放在茶缸里,开水冲泡,搅拌变成液体,才知道是能喝的高级营养品。后来我多次喝过麦乳精,并感受着它的甜蜜给味蕾带来神奇。上小学时,我一放学就跑到母亲上班的文具门市部游逛,看看有没有新到的文具,缠着母亲给我买文具盒,橡皮、钢笔和作业本等,就连学打乒乓球的拍子也是在母亲店里买的,价格是2块7毛钱。除了文具店,我喜欢去的是废品收购站,平时收集的废铜铁铝品,捡的牙膏皮,拿到收购站一卖,落得3角5角的,就到新华书店买几本小人书去看。那时早晨上学前经常跑到国营食堂吃早点,买一块玉米发糕,喝一碗蕨麻稀饭,上课时心里踏实了很多。孩子都是贪吃的货,供销社最吸引我的。就是点心、桃酥和江米条,有时嘴馋了,就用零花钱到食品门市部买一块点心,舍不得一次吃掉,就包起来放到书包里,一天只吃半块,两天才吃完。每到暑假,我就和家属院的小伙伴,到隔壁供销社的菜窖,帮着把车上的拉的西瓜卸到菜窖里,可以美美吃一顿破损的西瓜,既香甜又解渴。 那时过年的糖果、瓜子,肉菜、烟酒等年货都是在供销社买的,男孩子最看重过年放鞭炮了,每到年前我就到土产门市部,买好了鞭炮和烟花,过年时拆开一个一个地放,声音清脆响亮,很是过瘾。我们三个子女过年穿的新衣服,都是母亲在百货商店买的布料,在裁缝铺裁剪好,母亲用自家缝纫机缝制而成的。那时每人一个月才供应一斤大米,过年吃不上大米饭,父母就到国营食堂炒两个肉菜,搭上一锅米饭,我们一家过年就能吃到香喷喷的米饭了。 七十年代中期,因落实政策,父亲结束了市供销社农场的劳动改造,被分配到城郊的乡供销社上班,由于离家比较远,父亲就凭票在基层社买了一辆永久牌加重自行车,父亲每天骑着它穿过铁路,穿过农田、按时上下班,风雪无阻,我也用这辆自行车学会了骑车,家里买粮,买菜都靠这辆自行车驮运。我上初中后,父亲所在的供销社搞基建,放暑假我就去打土坯,运送砖块,勤工俭学,赚点零花钱,一个假期辛苦下来,挣个三十来块钱,我就到供销社百货门市部,买一双回力鞋,买一件的确凉衬衣,剩余的买些喜欢的书籍。八零年,我考取了师范学校,父亲托人到其他乡供销社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让我上学掌握时间。读师范期间,知道学校伙食不好,父亲就从供销社买上整箱的猪肉罐头捎到学校,用于我加强营养,改善伙食。我拿馒头就罐头里猪肉吃饭,味道好吃,很能解馋。八十年代初,我家的第一台日本进口彩电,也是在供销社买的,看了十几年才换掉。 供销社虽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但在保障城乡人民供给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到了九十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放开搞活,各类商业网点层出不穷,供销社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风光不再,在企业改制中,把大部分资产都买给了个人经营,一部分职工也买断工龄,解除劳动合同,供销社陷入低谷,开始走向转型之路,把重点放在农资经营和农产品销售上。 近些年,经过不断改革和探索发展,基层供销社已经从传统、单一的日用品、农资经营,向构建综合性、规模化、现代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转变,土地托管、统防统治、收储加工、配方施肥、电子商务、农村合作金融已成为基层供销社社为农服务的主攻方向。 作者简介:赖敏,男,汉族,大学本科学历,籍贯,湖南醴陵,出生地,甘肃玉门市,国家公务员,文学爱好者,现已退休。曾在玉门市委宣传部和党史办等任职,先后在《甘肃日报》、《酒泉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并多次获奖,伊州韵文艺公众平台特约作家。 《伊州韵文艺》荐稿 审稿编辑:云帆沧海 | 责任编辑:风 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