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禅诗探索》选刊 (2024年11月号,总第172期)

2024-12-4 11:00| 发布者: zhwyw| 查看: 48799| 评论: 0|原作者: 也牛|来自: 中华文艺网

《现代禅诗探索》选刊
(2024年11月号,总第172期)

主编:林荣



【诗歌作品】


出娑婆
作者:也牛

等到九月
木樨花才开。季节已不再是束缚
花香有点儿清凉
又突然听到晦堂禅师的棒喝:“吾无隐乎耳!”
从木樨花的幽香里
嗅到了三世的虚幻
十方也如此
于是弥陀塔寺不停地称念:
弥——陀——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所谓“出娑婆”的意思是超越我们所居住的娑婆世界。‌其意味着超越这个充满苦难与挑战的现实世界。禅佛鼓励人们通过修行,最终达到涅槃的境界,超越生死轮回‌。"娑婆"也寓含了佛菩萨们的无畏与慈悲,他们在行善利乐时,能承受并化解众生的痛苦与困扰。此诗的结尾“于是弥陀塔寺不停地称念:/弥——陀——”更加耐人寻味,自心即弥陀。


见众生
作者:也牛

金色米粒花
飘落在桂花树下
像是在晒一部地藏经。小蚂蚁一个人
举着一粒
回家去。从经书里请走经文
弥陀塔寺的阳光干干净净
见小蚂蚁如此
精勤,清风绕着走
不打扫这里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弘一法师:生命三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在尘世中遇见众生,学会慢慢放下外在的华丽,让心灵深深根植于泥土之中。以众人的心为我心,以众人的眼为我见,持中守正,看淡身外之事,你才能从容自在。也牛老师抓住细节描写,以“小蚂蚁一个人/举着一粒/回家去。从经书里请走经文”……形象灵动地阐述了《见众生》的禅机。


行脚僧
作者:也牛

夜色那么深
还在转弯
赵州年岁大了
心中未悄然啊,还急急火火
奔赴在古道上
萤火虫心怀慈悲
用它的薄和小
照亮他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修行路上,不畏艰难,心中有佛,处处皆是觉。佛说:该来的,都在路上。用平和的心态去迎接,不要慌张,不要得意忘形。最重要的是放平心态,勇敢地去面对生活……天之大,地之大,人生之路勤厉练!一生不长要珍惜,且行且走悟人生!懂得糊涂无烦恼,学会放下心安然!修得一颗善良心,笑看人生天地宽!诗人借物喻人言理。“萤火虫”比喻开悟众生,虽小却有大作用。



作者:素手拨筝

一只蚂蚁将一朵云
从南墙的东窗驮到西窗
我在云下凝望一棵树
它为了挽留过路的月亮
向天空伸出了所有的手臂
没有比空再轻的沉重了
如同你在神前下跪时
将自己身上的尘
拍了又拍,拍了又拍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痴”是愚痴,如不明事理,不知因果法则,不了解无常、苦空及解脱之道,都属于愚痴的表现,属于佛学用语。那财、色、名、食、睡,总不是我吧?肯定不是我!既然不是我,其得与失又有什么好在意的呢?得失与我又有什么关系!至于贪、嗔、痴、慢、疑、恶见又是什么?它们本身不是烦恼,只是一种习气,是这种习气绑架了我们,才使我们有了烦恼。禅悟:“贪、嗔、痴”为人生“三毒”,唯有放下,才能得自在人生。诗人采用了超现实主义写法,或梦幻的诗艺,把景物、动物、人物心态描述得具有禅意佛境。“执有为痴,执空亦痴”(素手拔筝语)

在弥陀塔寺门前
作者:曹红燕

站在弥陀塔寺门前
昨日已过,明日未至

闻——
一缕木樨花香
从寺中
飘出

推荐人:古石
推荐语:《金刚经》有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诗人深知其义,显然是一个觉悟之人。“昨日已过,明日未至”,诗人心无执念,活在当下,“闻——/一缕木樨花香/从寺中/飘出”,如是如是,随缘法喜,当下即是。


山中静物
作者:快禅如风

水尽,瓶空
随手捡一些枯枝败叶
蘸点阳光插进空瓶

哦嗬!叶脉通透
某甲的肉身光明遍照

推荐人:奥冬
推荐语:枯枝败叶,不伤植物;水尽插枝,顺其自然。叶脉通透,肉身通透,心通透。


暮秋半日
作者:快禅如风


且戏
且随喜

每片秋叶
都是在唱偈

眼见空王闲坐山水
秋色迷醉了尖峰流云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随喜”即是随缘,随缘才能任运。“秋叶唱偈”见众生,如佛。“空王闲坐山水”间,袒露真如,秋色自然迷醉。整首诗读来如行云流水,不着空、有,分明是觉悟之人在游戏人间时的一幅画图,一曲绝响!


弥坨塔寺义工
作者:曹红燕

细语兰香
微笑如花绽放
一位

菩萨
从莲座上下来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草木国土,悉皆成佛”是一向见重于法华涅槃时的道义。日莲上人《草木成佛口诀》有提到:“有情是生之成佛,非情是死之成佛。云生死之成佛者,有情、非情之成佛也。其故,是我等众生死时,立塔婆而开眼供养,是死之成佛,草木成佛也”。诗人细致地将义工借喻为“一位/位/菩萨/从莲座上下来”——形象又灵动,使人读之身临其境似的受到了义工微笑、细语的光辉!


在弥陀塔寺门前
作者:曹红燕

站在弥陀塔寺门前
昨日已过,明日未至

闻——
一缕木樨花香
从寺中
飘出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闻——/一缕木樨花香/从寺中/飘出”……仿佛木樨花香在告诉众生“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译解“过去的心你得不到,现在的心你也得不到,未来的心你更是得不到啊!”(提醒人们要去体证无常法印,要看到心都是刹那无常生灭变化的,它是一直在不常不断的流动变化之中。)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已经无法改变,无论我们如何回忆和懊悔,过去的时光都无法重新来过。‌现在心不可得‌是指当下的每一个瞬间都在不断变化,当我们试图抓住“现在”时,它已经成为了过去。‌未来心不可得‌是指未来的事情尚未发生,无法预测和掌控。


通山之夜
作者:曹红燕

诗人们围桌而坐
吉林来的,上海来的,河北来的,福建来的,四川来的,南京来的……
在研讨禅诗写作的现实意义
窗外月亮圆满
月亮什么也不说
月光照着大地
月亮做着自己的事情

推荐者:江晓帆
推荐语:禅佛认为“圆满”是通过修行达到的一种境界,其中“般若波罗蜜多”是关键。般若智慧是开发内在智能、开发一切智慧功德的无上正等正觉‌,而“涅槃”是止息一切无明烦恼,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印光法师曾说过“即心即佛”,其强调了禅贵在语不道破,贵在专心默究而自得处。禅佛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自我实现——每个人应该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修行和自我提升,而不是过多关注外界的评价和干扰。‌“人生路漫漫,诸多谜题无解,诸多答案难明。”顺境时心怀善念,逆境时心静如水,方能泰然自若。生活就是一个不断选择不断放弃的过程。有所放弃才能让有限的生命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要学会放下不必要的负担,专注于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正如此诗“窗外月亮圆满/月亮什么也不说/月光照着大地,月亮做着自己的事情”

言寺
作者:下午百合

我们试图通过文字
抵达
那不可知处
文字隐入虚空
写诗者
是谁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虚空"是一个比喻性的概念,用来表达"空性"。 佛法中的"空"并非指绝对的虚无,而是指世间万物缺乏永恒不变的实质,即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则消失,因此佛陀指出它们都是变异的、无常的。此诗结尾“写诗者/是谁”——或指虚空;或点题《言诗》(两个字加在一起为“诗”)


一僧
作者:下午百合

大雪封山
他于一洞中刺血
书写经文
那些字一个个立起
身披袈裟
在纸上穿行
昔日曾有刀剑封喉
他们不愿倒下
立地成佛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弥陀塔寺妙量方丈告诉我们,说自己常以血抄写经书……下午百合境由心造地描述了《一僧》。其中“封山”与“封喉”、“雪”与“血”、“字字立起”与“立地成佛”构成了因果因缘谐音等?


观音
作者:下午百合

我们说着闲话
天空飘下细雨
我们的音声与
细雨的窸窣
原是一味
细雨落上池塘里的观音
一滴滴落
一滴滴悲泪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观音是佛教中的一位众生救者和慈悲女神,也被称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弥陀塔寺中还有万手观音)。观音被视为慈悲与智慧的象征,她具有广大无边的慈悲心,以普渡众生为己任。观音被崇拜为众生的救星,她倾听众生的苦难和痛苦,并慈悲地为他们提供帮助和庇护。观音在修行者的修行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被视为护法和悲愿引导者,能够给予修行者慈悲和智慧的加持。通过向观音祈愿和依止她的加持,修行者可以得到观音的庇佑和指引和帮助。诗人借“雨”与“泪”——形似神似地升华了题旨。


弥陀
作者:下午百合

把世界放入一颗芥子
再让芥子消失
把层叠的殿宇放进
一声佛号
做狮子吼
再请弥陀来
印心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无禅就是或者你参禅没有开悟,或者你根本就没有修这个,但是你有信愿称名求生净土。所有人修这个法门,所有人都能往生。你只有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那时花开见佛,那所见的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教主,亦是我等众生本有的自性天真佛。莲池大师也是宗门下开悟的,信众问他怎么修行?他说“平生所悟,唯南无阿弥陀佛。”,而蕅益大师开悟的的偈颂“不参禅不学教,一句弥陀真风调。”诗人十分巧妙地处理了大与小、远与近、外部与内心的复杂关系!


九佛山
作者:下午百合

我们围坐在桌前
向一池静水
投下石子
有的回声大
有的回声小
有人举起石子却
并未投下
水面始终没有动
哪里起微澜了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禅宗和佛教中,回声的概念常常被用来比喻人的行为和思想的影响。例如,弘一法师曾说:“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句话意味着,如果你持续地思考或行动,就会产生回响,这种回响不仅是对你行为的回应,也是对你内心声音的回应‌。这种思想强调了人的思想和行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反馈到个人内心。“生命是一种回声”——你把最好的给予别人,就会从别人那里获得最好的。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你越吝啬,就越一无所有。诗人将“池”喻“心”、石子的暗示性诗意又禅意!


雨夜
作者:奥冬

雨从云朵往下落
星星从夜往上升
水洼里有弥陀塔寺的倒影

推荐者:江晓帆
推荐语:“水洼里有弥陀塔寺的倒影”——不仅是水洼里有倒影,而且心中更有倒影——佛在心中(心中有佛,便会拥有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学习佛法,学习慈悲的道德品质,人生便成了一种美好;心中有佛。因佛强调内观,是解决烦恼之本;心中有佛,并非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出家人,但是可以用现代化方式了解佛法,更好的理解佛法;心中有佛,就意味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了佛教的慈悲、智慧和清净的道德品质,真正的放下杂念,回归内心;心中有佛,不仅是修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心中有佛,将带给我们内心深处的慈爱和智慧)“雨从云朵往下落/星星从夜往上升”——上与下构成了时间或生命的轮回!


空地
作者:奥冬

鸟们在哪里啄几口
哪里就长出草、花、种子
和不被束缚的静寂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心经》有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想要度一切苦厄,就要“照见五蕴皆空”。世间无常,世事一直变化,虽然世间不能总如人所愿,但可以透过正确的方法与智慧,使身心安住。内心清静,便有吉祥。而“寂静”是指通过禅修等方式,让内心达到静寂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安静,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平静。禅佛认为,无论是身体上的困惑还是心灵上的迷茫,都是因为目前我们所接触到的世界充满了繁琐、无法预知的事情。现代多变的社会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寂静”是缓解压力与消除负面情绪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人们平静的面对内心的各种情绪,让心灵更加宁静开放,并从中汲取灵感,具有提高心理素质、建立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等多重应用价值。诗人通过空、静、鸟、草、花、种子等,阐述了禅意佛境!


塔相
作者:奥冬

山有九峰,是谓九佛山
寺有阳光,是谓弥陀塔寺

“等等大师,不对啊,塔呢?”
“无我相无人相,自然也无他相。”

*说明:阿弥陀意为“无量光”。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金刚经》揭示,这个"我"是由身体的需求和不断流动的心念所构建的幻象。当我们认识到身体和心念并非恒久不变的"我",而是构成"我"的暂时因素时,就达到了"无我相"的境界。"无人相"意味着个体的存在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感知的。当我们进入无我的状态,与他人的关系也随之消失,因为我们的存在依赖于这些关系。而"无众生相"超越了个体和他人的范畴,涵盖了所有与我们共存的生命,不论是必要还是非必要。修行者在达到一定境界后,会将众生的问题视为自己的问题,但这并不是执着于"我"的体现,而是对无我境界的深入理解。相与相之间,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共同指向了"无我"的真谛,即超越了所有形式的执着和存在。此诗借无塔与有塔的问答对话,诠释了禅机佛理!


记梦
作者:林荣

某朝某代,不清

我谋生,在通山县的石门村
养莲

莲花有粉有白被人赞叹
出泥不染不理人间

那么大的水塘数不清的莲
塘边人家,袅袅炊烟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莲花不仅在中国,古希腊的传说中,有所谓的"食莲人",人吃下这种莲子后就会忘了一切烦忧。莲花在佛教中象征涵义极为深广,如佛陀就被称为"人中莲花",佛陀不染着世间的烦恼忧愁,宛若莲花不着水。《华严随流演义钞》说:“世尊手足圆满如意,软净光泽色如莲花”。《大智度论》卷八说佛菩萨以莲花的软净为座,示现神力。《阿弥陀经》中记载极乐世界的人民都是从莲花中化生,所以极乐世界又被称作“莲邦”。莲花因其洁白高雅,还象征着佛教的教义纯洁高尚。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安座于宝莲华,在众生命终时,手持莲台来迎接众生。《化严经》说大莲花有四义:1、在淤泥不染,如法界真如在世而不为世污;2、良性开发,如真如良性开悟,众生若证,则自性开发;3、为群蜂所采,如真如为圣众所用;4、有香、净、柔软、可爱四性,如常、乐、我、净四德。此外,袈裟也称为莲花衣、莲花服……因此,诗人说“那么大的水塘数不清的莲/塘边人家,袅袅炊烟”,又说“我谋生,在通山县的石门村/养莲”,还说《记梦》“某朝某代,不清”,仿佛自己也成了莲!


在弥陀塔寺观书画展
作者:林荣

墙上挂的字画
百看不厌

我化身小童入到赵晓安先生的画作
恭敬问禅——

一棵小树如何仰望一座大山
人之渺小如何生于风雨间

渴望悟道的小童
在画中画里
流连——
忘返——

屏住呼吸
让时针停止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问禅的基本含义分别是:‌犹参禅‌(问禅的意思是参禅,即通过静坐冥想来领悟佛法的真谛)、‌住持升座说法时名客出众与住持问答‌(在佛教寺庙中,住持升座说法时,信众会提出问题)、‌正见加正受‌(正见是指真实的、正确的见解,而正受则是指真实的受用和正确的感受)……在禅修过程中,人们可能会体验到时间的停滞,这是一种主观的感知。禅修帮助个体更好地控制思维和情绪,从而更加专注于当下,使得时间感变得模糊或仿佛停滞。禅修引导人们进入一种超越日常思维模式的意识状态,这种状态可能让人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和生命的源头,从而产生时间似乎不再流逝的错觉。禅佛公案中,有时会出现关于时间停止的描述,如某些修行者在深度冥想状态下感受到的时间停滞。这些公案往往以寓言或象征的形式出现,旨在启发修行者对时间、生命和宇宙的真实本质进行深入思考——此诗以观书画展为题,“渴望悟道的小童/在画中画里/流连——/忘返——∥屏住呼吸/让时针停止”(充满了禅意佛心)。


云游
作者:海恋

昨天,它在九佛山顶踱步
今天又到了楚王山
楚庄王在山前策马
左右侍卫牵黄擎苍
我们停下来,打卡
短暂归位为一尊石头
抬起头,它已溜走
像没有来过,更不曾停留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有佛处急走过,无佛处莫停留"——佛曰:我们来到世间,没拥有过任何东西,也不曾失去过任何东西。因为我们拥有的东西是短暂的,来时空空,走时也是空空。要依靠自己清净的本性、智慧,转变错误的念头,依正知正见行持。所以,我们要放弃自己的成见,入佛知见。禅宗认为通过云游,修行者可以在自然与人文环境中找到内心的宁静,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自由;佛教认为云游可以让修行者远离尘世的纷扰,通过行脚参学,体验不同的佛教文化和教义,从而获得更高的觉悟。禅宗强调在云游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和智慧,而佛教则更注重在云游中体验不同的佛教文化和教义,以此来深化自己的修行和理解‌……所以,云,作为禅佛者“抬起头,它已溜走/像没有来过,更不曾停留”(海恋语)。


佛寺
作者:海恋

智维,通如,妙量
我们造像,让名字生出翅膀
像观音长出一万只手臂
腾空,播撒智慧如雨

如果你恰好被淋湿
不要焦急,种子正在发芽
当你也长出一对翅膀
便可以脱壳
只留一尊圣象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佛寺》是佛教僧侣供奉佛像、舍利(佛骨),进行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处所。其不仅是佛教信仰的信物,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维护佛教信仰的象征。其内部空间被设计成宁静恬淡的氛围,以供信众诵经、参拜和冥思打坐。其不仅有助于社会和谐、心灵力量的联接与传递,也具备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广大的社会和商业潜力,乃连接过去与现在、信仰与生活的桥梁……此诗以智维、通如、妙量和万手观音为像“让名字生出翅膀/像观音长出一万只手臂/腾空,播撒智慧如雨”,“便可以脱壳/只留一尊圣象”。自然而然、随遇而安。而“种子”就是禅心佛意!


两棵柿子树
作者:海恋

一棵立在墙脚,另一棵也立在墙脚
墙角倚着山脚
满树红彤彤的小灯笼
成了秋山的注脚
我们跑过去,围着柿子树
欢呼,合影
忘了诗人的矜持
幸好忘了,才摘到一座山的静美
一个圆满的秋日午后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禅宗强调通过“静”的行为达到心性的圆满,即个体可以抛开外在的干扰,回归内在的精神世界,从而实现顿悟成佛‌;佛教中的“圆满”通常指的是理智、情感和能力同时达到最圆满的境地。佛教中的“圆满”不仅指心性的清净和超越生灭,还包括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和掌握——禅宗和佛教在“圆满”的理解上既有共通之处,也有各自的独特之处。禅宗强调内心的直觉觉悟和静虑的状态,而佛教则更注重理智、情感和能力的全面圆满……诗人通过“围着柿子树/欢呼,合影/忘了诗人的矜持”,获得禅佛之悟“幸好忘了,才摘到一座山的静美/一个圆满的秋日午后”。


日子
作者:黄春祥

晴天
出门散散步
雨天
在家看看书
不晴不雨的阴天
有时出门散散步
有时在家看看书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如果我们每天“心随境转”的话,生活一定纷纭扰攘,不得安宁。六祖大师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只有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心自在,随喜而作。“惟俨禅师指着一棵枯木问弟子:是枯萎好还是茂盛好?一弟子说:茂盛的好。禅师摇头:繁华终将消失!另一弟子说:枯萎的好。禅师还是摇头:枯萎也终将成为过去!这时一小沙弥答:枯萎的让他枯萎,茂盛的让他茂盛好了。禅师说:对!万物皆应顺其自然不要执着,这才是修行该持有的态度。”此诗以晴天雨天里的行为诠释了过《日子》的真谛。


荷塘
作者:黄春祥

清清水面
飘着朵朵莲
绿绿莲下
游着条条鱼
雨打来
莲叶更加翠绿
太阳出来
水下依旧清凉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大正藏》经典说,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其实许多花都柔软、乾净、充满香气,只是花有一特殊的生态是其他植物没有的,因此 承担了佛教的象征使命。世间花卉先开花后结实,而莲花则在开花同时,结实的莲 蓬已具。“华实齐生”的莲花被佛家视为能同时体现过去、现在、未来。佛说平等,极乐净土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诗人通过荷塘雨水和阳光中的莲花形象及其现象阐述着禅意佛境。另外,阳光喻佛光;雨声喻竼音。


淋雨
作者:黄春祥

我走在雨中
雨,也淋在
别人的身上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雨”可以理解为“竼音”(指佛的声音,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相,即正直、和雅、清彻、深满、周遍远闻,为佛三十二相之一)“我走在雨中”——也可理解为正在开悟,还要进一步渐悟、顿悟……原来“雨,也淋在/别人的身上”——又可以理解为悟禅学佛的人不少;更可以理解为竼音无限,禅无处不在,佛光普照!


梨花
作者:古石

去年此时
梨花正开着,你低头想事

此时此刻
梨花又开着,你仰头看花

明年此时
梨花还会开,你笑若梨花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笑看花开是一种好心情,静赏花落是一种好境界。”‌ (禅宗对生活的态度,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你心中藏着佛光,一笑一颦禅意长,如莲盛开尘世香。”(内心充满佛光的人,其微笑中蕴含着禅意,如同莲花在尘世中盛开‌)其实,佛祖拈花,伽叶微笑的那一刻,就是有所心会,心领神会,他懂了,所以微笑。圣空法师法语——“昨天就像前世,今天就像今生;我们今生很清楚明白,我们的每天就会更美好,也就是来世;这就叫三世因果”……古石老师以时、空中人物与植物之间的变化,诠释了人与万物的因果关系(心中有佛、处处是禅)。


弥陀塔寺的风铃
作者:古石

它在高处响着
有人听见了
有人没听见

它一直在风中
静静地发出
自己的铃声

远在四川
我像弥陀塔寺一样
独坐于风铃声中

推荐人:江晓帆
推荐语:“万物一体”出自宋代释正觉的《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癯而且老,寒木未春。静而愈明,古潭有月。”(天苍苍而无空无缺,云闲闲而乍出乍没。二仪同根,万物一体,莫向诸缘分彼此。)庄子也认为整个宇宙浑然一体,人、山川、大海都是生命世界的一部分,相互依存,互相关联。万物一体思想强调尊重一切生命,爱惜一切事物,同时又强调个体与整体的相互协调和融合。以解决生命问题为中心,以和谐共处、对立统一为根本,以达到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为目标。诗人虽然没有参加笔会;没有见到弥陀塔寺。但是,他借风铃声表达了自己的禅意。


一只鸟飞落在我的肩上
作者:古石

一个人走在我前面了
两个人走在我前面了
一群人走在我前面了

一只鸟不飞了
它轻轻地
飞落在我的肩上了

推荐者:江晓帆
推荐语:此诗首先描述了人与人的关系,暗示时光荏苒、匆匆过客之意;其次描绘人与动物的关系,寓意吉祥之兆;最后描写心理与环境的关系,象征生态美好良的关系,或者反衬人际关系“疏远”……小鸟落在人的肩膀上说明这个人的精气神很足,身上散发出来的是“善意”——对于善人而言,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哪怕是一只鸟,也会尊重和爱护;对于鸟来说,与禅者在一起,学到更多,看得更远,可以提升自己的飞翔能力。《宋高僧传》中说了住在大树上的禅师——鸟窠道林禅师。同理,鸟落人肩上,互相转化,彼此和睦!


回应
——和诗人江晓帆
作者:林荣

妙量大和尚告诉大家
弥陀塔寺的佛塔还在拟建中

同行的诗人江晓帆说:
塔,已矗立心中
我听见,寺院内的桂花树也这么说

大雄宝殿檐角的风铃
风中回应

推荐人:奥冬
推荐语:妙量,江晓帆,我,桂花树,大殿,檐角,风铃,风,以及话中心中的塔,一 一回应。


冬山,空中见色5
作者:快禅如风

静观那红叶
一面晦暗,一面亮丽
它们当然是同一片叶子

推荐人:奥冬
推荐语:光与暗,美与丑,善与恶,空与色,是同是一。


深夜
作者:古石

一片树叶
轻轻地
飘落在窗台上

叶里
有月光滑动的声音

推荐人:奥冬
推荐语:空灵自然,禅意十足。从技巧上说,读着“叶里/有月光滑动的声音”,脑海中出现的场景既可以是叶上有月光滑动,又可是月光里有叶,叶上有月光;但叶与夜谐音,还能想到夜里有月光,月光下有叶,叶上有月光。这就是好诗的想象空间啊。


寺中银杏
作者:曹红燕

春天来时
杏叶翠绿
秋天来时
杏叶飘黄

果子落了一地

轻行,静立
银杏果里听鸟鸣
长一声,短一声

推荐人:奥冬
推荐语:春绿秋黄,果熟自落。鸟鸣人静,禅在其中。


【微群选稿】

“现代禅诗”微信群诗选读‖也牛2024-11


▋重味
作者:少木森

砧板与刀,能够
尝出鱼肉的不同味道
就像舌头与牙齿一样

恰好有一把青翠的小葱
被切碎在砧板上
沧桑就是这一个味道
沧桑就是这么重的味道

这么一个场景,适合
多注目几眼,适合观想
适合出世入世

推荐人:也牛
推荐理由:生活原本就是修行,日常即是道场。
《重味》这首诗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禅意和诗意,别具一格,一起笔就不同寻常:

砧板与刀,能够
尝出鱼肉的不同味道

诗人将“砧板与刀”转喻成“舌头与牙齿”,自然便会“尝出鱼肉的不同味道”。不粘不隔,读来自然、贴切、鲜活、新奇。从味觉上拓展开去。
接下来又从视觉、嗅觉上给读者以冲击:

恰好有一把青翠的小葱
被切碎在砧板上
沧桑就是这一个味道

经验告诉我们:切小葱的时候,小葱会散发出一种强烈的辛辣味儿来刺激我们的感官。这一刺激,往往会搞得我们鼻子、眼睛一塌糊涂,涕泪纵横。“这么重的味道”,会让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亢奋、喷张,像吃麻辣烫一样被强烈震撼。这种味道爱之恨之,痛之惜之,如鲠在喉,欲罢不能。诗人说“沧桑就是这一个味道”。
沧桑是什么味道呢?诗人又用了一个隐喻,让我们:“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但经历过了,生活过了,岁月变迁给我们的体验和感受自然便会知道。
诗人接下来更进一步强调了一遍:“沧桑就是这么重的味道”。多么地刻骨铭心啊!

禅,讲历练。在经世事之后的简单与通透。禅,讲出世以明心见性。但真正悟透禅法的人,入禅的人,出世即是入世,入世也是出世。世出世间,唯是一心,唯是真如。
所以,诗人说:“这么一个场景,适合/多注目几眼,适合观想/适合出世入世”。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该诗于世间性中照见出世间性,透过了,又历历在目,确实是一首难得的美好的现代禅意诗,读来让人酣畅淋漓。


▋寺院里的壁画
作者:查干牧仁

多年前,墙上是一幅红梅
横生的枝节苍劲有力,欲破壁出墙而去
新开的花色过于惊艳,点点泣血
惹来那么多善男信女驻足
认取枝头上的自己

后来经高僧指点,改为一幅飞天
图中人物姿态各异,不过颜色旧了
脚下的祥云也斑驳得厉害
也许这是他们久困于此的原因
我靠在墙边休息一会儿
疲惫的身子并没有跟着变轻
隐约听到墙内有梅花暗泣
被经声困于此地多年

推荐人:也牛
推荐理由:

多年前,墙上是一幅红梅
横生的枝节苍劲有力,欲破壁出墙而去

那时候寺院壁画里的红梅多么鲜艳,多么具有活力,像年轻的姑娘一样欲冲破一切禁锢,捧出一颗红尘之心,欲爱欲痴。可遗憾的是,她被囚禁在了墙壁之内“点点泣血”,“惹来那么多善男信女驻足”,让他们感同身受。
“后来经高僧指点,”寺院墙壁上那一幅红梅画被涂改、挖掉了,换成了“一幅飞天”。可红梅的形象虽然被刮去,她的灵魂却依然深陷墙内,还“隐约听到墙内有梅花暗泣”。
“生命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是啊,人间美好,生命可贵,一个如此美好的生命怎么能被经声困于此呢?
禅是活泼的,蓬勃的。禅的核心是平等、是弘扬、是向上、是精进,让她大胆地追求,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现实生活中去吧。
正如维摩诘所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非道者,世间也。
不要再“被经声困于此地多年”了,在这里,经声借代为一切的不善法、禁锢、陈旧与陋习。


▋兴凯湖 
作者:古剑

你动,我动。浪涌起的念头成为易碎的瓷
透过光芒,透过自己,我看
到我沦陷在倒影之中
西伯利亚回潮的暖,穿梭于中俄边境
风沙从岸边操持时间的软肋
阳光在水上写下似悟非悟的光阴的密码
高处的静和低处的生活,沙岗赤松
脚踩起伏的湖水
黄昏落在沼泽的塔墩上
星星驾云掠过湖面,发出阵阵回声

推荐人:也牛
推荐理由:“你动,我动。浪涌起的念头成为易碎的瓷”。一个好的比喻,真的能够点亮一首诗。“浪涌”的丝滑和“瓷”的光滑相似,“瓷”易碎,所以作者说“浪涌”易碎,“浪涌起的念头”“易碎”,这是一个借喻。
“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这是修行人的一句口头禅。
诗人看到了念头的起处,念头的灭处,像瓷的碎裂未知、不可控、无常,居然是“你动,我动。”所造成的,这是真觉。
念起不可怕,只要我们“随流认得性”,念起不随,便可进入禅定。
所以诗人接下来写到:

透过光芒,透过自己,我看
到我沦陷在倒影之中
西伯利亚回潮的暖,穿梭于中俄边境
风沙从岸边操持时间的软肋
阳光在水上写下似悟非悟的光阴的密码

这一切,代入,也是进入,诗人认识到“都是光阴的密码”,要让我们解之,悟之,破译之。破解之后,见到本性。

高处的静和低处的生活,沙岗赤松
脚踩起伏的湖水
黄昏落在沼泽的塔墩上
星星驾云掠过湖面,发出阵阵回声

性起繁兴,海印森罗,无非都是回声,是空生妙有,时时处处,无不在述说着诗,与禅。


▋见空
作者:本然

把物品都搬走
整个房间
都空了
可我无法创造空间
空是本有的!
是我曾用物件堆满

山旁
我挖了个好大的洞
见空了
可这空也非我的创造
空本就在那里

哪里不空?
只是它常常
被“顽石”塞满!
就看人肯不肯搬开
其实
想搬开
想见空
根本不用动手

推荐人:也牛
推荐理由:空与有是二元法。诗人通过观照,发现了更有意义的:“空是本有的!”
禅讲一如、不二、无自性相。禅所观照的空是水中月,镜中花。空有同时、同处、同在,不是另外有一个空。

哪里不空?
只是它常常
被“顽石”塞满!

镜面是空的,它能照万物。万物在镜子里现出影像,不是镜子真正生产出来了一个叫“影像”的东西而是显现。
所以我们说镜子是空的。
影像摸不着、抓不到,所以我们也说水中月,镜中花是空的。
能空所空空,空空,即是禅。即是《楞严经》所说的:“知见立知,即无名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禅是心法。禅无禅相。千万不可以另外又生出一个“禅”的念头来。
禅本性相一如。空本真空妙有,空有不二。


▋仍有法相
作者:比明

补满补丁的袈裟
也是一领袈裟
穿在身上的时候
依然:有法相

推荐人:也牛
推荐理由:袈裟补了补丁依然是一领袈裟。人心不了补丁,还是那颗人心吗?

补满补丁的袈裟
也是一领袈裟
穿在身上的时候
依然:有法相

相有万千,性归于一。法是法尘,是外界投射到心里的影子。袈裟又是影子身上穿着的“形象”,故说:“法相”。
世人着相,把“法相”当成为“法性”来参拜。故佛陀说那是妄想,妄想即是误认。“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藏身之地
作者:胡仁泽

清新的早晨,显得有些空
一簇簇的雾在撺掇着什么
“而无限的虚空,
用什么来喂饱?”
墨水的黑,缩小无数的空间
甚至缩小至你的眼
墨水浩瀚,戳江而引
填充空间飘荡的虚无
虚无不是人,是一只老虎
终被泼墨驱赶
至封底,白纸成了它的藏身之地

推荐人:也牛
推荐理由:读这首诗确实让人震撼、感动。
谁没有一次特立独行?谁没有一个藏身之地?一滴墨水藏进老虎的皮骨里,墨水泼出了一个清新而又虎虎生风的早晨。一只老虎藏进白纸里,老虎被无限放大,成了喂饱虚空的留白;

墨水的黑,缩小无数的空间
甚至缩小至你的眼

这是一双什么样的眼呢?是禅眼,是空眼。禅眼观世界,万物皆无藏身之地;空眼看人生,你我无非都是过客。
早晨空旷,还有早行人。
大雾迷茫,也挡不住匆匆脚步。
走进时代里的自己,走进生活里的自己,是又一种藏身:
一种有滋有味的归隐。


【禅诗评论】

禅意中的宁静与超脱之美
——古石诗作《莲池花开》赏析

文/魏建明

       禅诗,恰似心灵深处那汩汨流淌的清泉,以其宁静而又深沉的力量,持续不断地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古石的《莲池花开》无疑是这样一首蕴含着无尽禅意的杰出佳作,它宛如一把神奇且独特的钥匙,悄然无声又极其精准地开启了通往内心宁静与超脱的那扇神秘大门,引领着我们一步一步去探寻隐匿在文字背后的深邃哲理和高远境界。
       一、意象之美
       诗的起始,“蜻蜓贴近水面,薄薄的/羽翼,正把莲池升上天空”,这一画面仿佛是一幅动态的、极具唯美色彩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蜻蜓那轻薄如纱的羽翼,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轻轻拂动,竟仿佛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将那平静如镜的莲池缓缓托起,升向广袤无垠的天空。蜻蜓,这一灵动而自由的生命象征,它那轻盈优美的姿态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由的天性,其贴近水面的动作更是寓意着对世俗世界的敏锐感知和亲密贴近。而莲池,始终保持着那份宁静与包容,宛如一面澄澈无瑕的镜子,清晰而又真实地映照出世间的喧嚣与躁动。蜻蜓与莲池之间的互动,绝非仅仅是简单的自然景象描绘,而是巧妙且深刻地体现了自由与宁静之间那种微妙而又难以言喻的平衡。这种平衡在禅意的世界中具有极为重要且深远的象征意义,它暗示着当人们在奋力追求自由的漫漫征程中,内心的宁静应如同坚固无比的基石为其提供坚实的支撑;反之,当人们沉浸于宁静的美好时刻,也不应忘却对自由那炽热且执着的向往与追求。
       二、生命之悟
        “莲从淤泥中伸出头来/越过高高的云朵”,这句诗描绘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直冲云霄的壮丽而又令人震撼的景象。莲,自古以来在佛教中就被视为纯洁与超脱的崇高象征。淤泥,代表着世间的污浊与无尽的烦恼,然而莲却能够从这混沌污浊的环境中顽强生长,并绽放出绚烂夺目、令人心醉的花朵。这一过程深刻地寓意着生命即便在经历重重艰难险阻与困苦磨难之后,依然能够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守护内心的那份纯净与美好,从而实现自我的超越与升华。从生命哲学的角度深入剖析,这一意象生动且有力地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不挠,无论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与残酷,生命自身都蕴藏着强大的内在力量,足以突破一切困境,绽放出独属于自己的璀璨价值与光芒。同时,莲超越高高云朵的形象进一步暗示着生命不应被眼前暂时的困境所束缚与局限,而应当树立高远的志向和宏伟的追求,奋勇向前,坚定不移地迈向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三、心灵之境
        “古寺,钟声寂寂,穿透尘世/缓缓地把我的影子/移进莲池”,寂静之中,古寺的钟声悠然响起,这钟声仿佛拥有一种能够穿透人心、直击灵魂深处的神秘而又强大的力量。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钟声常常被视为一种来自精神世界的深情召唤和警醒。它穿透了尘世的纷繁喧嚣与杂乱纷扰,象征着一种对于超越物质世界的纯粹精神追求。“穿透尘世”这一表述强有力地突出了钟声那无可阻挡、一往无前的穿透力,它能够轻而易举地冲破世俗的重重迷雾,直抵人们内心深处那最隐秘、最真切、最渴望被触及的地方。而诗人的影子被这悠悠钟声缓缓地移进莲池,这一细腻入微的过程蕴含着诗人心灵的归依和深度净化。莲池在此刻已然成为了心灵最终的归属之地,它象征着一个充满宁静、纯净以及深邃智慧的精神家园,一个能够让人远离尘嚣、回归本真的心灵避风港。这种心灵的迁移,深切地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对精神解脱的急切渴望,充分体现了禅意中对于内心宁静与超脱的不懈追求。
       四、美好之叹
        “多好啊,天空碧蓝/多好啊,莲池花开”,这简洁而又真挚、热烈的由衷赞叹,既是诗人对眼前如诗如画美景的满心欢喜与赞美,更是对生命中那些珍贵而又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的深深珍视与感恩。那碧蓝如洗的天空,辽阔无垠,象征着一种无拘无束、不受任何物质束缚的自由心境和广阔胸怀。而莲池中的花朵欣然绽放,则象征着生命的蓬勃与繁荣,是生命之美在其最绚烂时刻的华丽展现。这两者的完美融合,共同构建起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美好与祥和的绝妙境界,让诗人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喜悦与内心的宁静。从审美的视角来看,这种对于美好的强烈感知和深深陶醉,充分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纯净无暇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此同时,这也温馨而又恳切地提醒着我们,在这忙碌而又匆忙、浮躁而又喧嚣的生活中,切勿忽视身边那些看似平凡却又弥足珍贵的美好瞬间,而应当学会用心去感受和体悟、用爱去珍惜和珍藏每一个转瞬即逝的珍贵时刻。因为,这些美好瞬间正是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最生动体现。
       古石的《莲池花开》凭借其精妙绝伦、引人入胜的意象,深刻独到、发人深省的生命感悟以及对心灵境界的执着追求,淋漓尽致、毫无保留地展现了禅诗所独有的迷人魅力。它不仅仅是一首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诗歌,更是一次触动灵魂、震撼心灵的深度心灵之旅,引领我们在这喧嚣与浮躁共存、繁杂与迷茫交织的世界中,重新审视生命的真正价值,努力探寻内心的那份宁静与超脱。衷心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如同莲一般,在充满尘嚣与污浊的尘世中坚守内心的纯净,如同那悠扬的钟声一般,穿透生活中的迷茫与困惑,最终抵达那片在碧蓝天空下绽放的莲池,让我们的心灵在禅意的温馨滋养中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光彩照人的光彩。


附:


莲池花开

◎古石

蜻蜓贴近水面,薄薄的
羽翼,正把莲池升上天空

莲从淤泥中伸出头来
越过高高的云朵

古寺,钟声寂寂,穿透尘世
缓缓地把我的影子
移进莲池

多好啊,天空碧蓝
多好啊,莲池花开


风拂诗意,禅悟人生
——古石诗作《风吹过来的时候》解读

文/魏建明


       禅,宛如浩渺宇宙中那神秘而深邃的智慧之光,虽悄然无声,却拥有穿透心灵迷雾的强大力量,引领我们走向生命的本真之境。古石的《风吹过来的时候》,恰似一把神奇的钥匙,轻轻开启了禅意之门,引领我们踏入宁静且充满哲思的奇妙天地,探寻风的踪迹、羊的悠然以及自我的真实存在。此诗又仿若一面澄澈的镜子,映照出了现实生活的喧闹与浮躁,促使我们反思并追寻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一、诗歌禅意
       1. 初窥禅意:羊之“无心”,禅意初现。诗歌开篇,“风吹过来的时候,一群羊正在山坡上吃草”,一幅宁静悠远的禅意画卷缓缓展开。风,乃自然灵动的象征,轻柔拂过,而羊们“没有抬头”,似乎对风的悄然来临毫无觉察。在禅的理念中,羊的此种状态可被视作一种“无心”之境。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里的“无心”并非毫无意识,而是超越了世俗的分别与执着。羊们专注吃草,心无旁骛,不被风干扰,进入了一种纯粹的生命状态。这启示我们,在忙碌纷扰的生活中,应学会专注当下,用心体悟每个瞬间的美好。
       2. 深悟禅境:超越自我,禅境心生。“它们似乎没有感觉到/风,正从远处吹过来/是的,它们似乎没有感觉到/风的存在,还有/我的存在。”诗人以细腻且敏锐的旁观者视角,观察着羊的举动,同时深刻反思自我存在的意义。羊对风与他人存在的毫无知觉,让诗人领悟到了超越自我的境界。禅家认为,自我乃是虚幻的概念,更是诸多烦恼与执着的根源。唯有放下对自我的执拗,超越对物质的贪恋与分别之心,方能触及生命的本质。此刻,诗人仿佛与羊相融,共同沉浸于自然的怀抱。正如禅宗所倡导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摒弃自我的偏见与执着,便能与万物合一,感受宇宙的和谐统一。在现代社会,人们常被自我意识所束缚,忽略了与他人以及自然的联系。此诗如警钟般,提醒我们放下自我,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与他人和谐共处。
       3. 禅与共生:无常之风,和谐共生。以苏轼为例,其一生坎坷,《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出不被外界风雨干扰、保持内心淡定从容的姿态。苏轼能在逆境中泰然自若,正是因为放下了对自我的执着,顺应自然,与万物和谐相处。他的诸多诗词,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体现出高远的禅意境界,让他在困境中发现生活的美好,保持心灵的宁静。苏轼的诗词与古石此诗在对自然和生命的态度上有共通之处,都反映了超脱自我、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智慧。
        “但的的确确/风在吹着,羊在低头吃草/我和羊都被风吹着/在这个静静的山坡”。尽管羊和诗人看似未觉察风的存在,但风实实在在地吹拂着。这里的风象征着无常变化,羊低头专心吃草,不为风动,展现了禅家面对无常的智慧。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禅者深知万物无常,不执着,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变化。诗人与羊置身于宁静的山坡,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禅的世界里,人与自然本为一体,我们应当尊重顺应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生命的智慧。禅家提倡“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世间万物皆有佛性,我们应从自然中领悟禅的真谛。在现实中,我们必须重视自然环境,珍惜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创造美好的世界。
       二、艺术特色
       1. 语言之妙:简洁语言,禅意流淌。古石此诗的语言简洁且富含哲理。如“风在吹着,羊在低头吃草”,质朴自然,营造出宁静的氛围,呼应了禅的简约之美。用词精准,“一群羊正在山坡上吃草”,“一群”“山坡”清晰明确,让人如临其境。简洁准确的语言,如禅之直指人心,引发人们的深思。
       2. 结构之美:自然结构,禅韵天成。诗歌结构流畅自然。开篇风来羊吃草,接着诗人反思,最后回归山坡,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循环,如禅之圆融无碍,没有突兀的转折,自然发展,让读者感受到和谐之美。
       3. 意象之巧:巧妙意象,禅味弥漫。意象运用巧妙。风、羊、山坡相互交织,构建起充满禅意的世界。风象征无常变化,羊代表专注当下的纯粹生命状态,山坡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宁静之所。意象的组合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有助于读者理解禅意。
       4. 韵律之谐:和谐韵律,禅风轻拂。诗歌韵律和谐自然。虽不严格押韵,但字词的组合给人自然和谐之感,如风吹山坡之声,增强了感染力,契合禅的顺应自然理念。
       三、诗歌启示
       1. 忙碌寻静:忙碌之中,寻禅静心。这首诗歌通过对风、羊和自我的细腻描绘,成功传递出深邃悠远的禅意,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深刻的启示。在忙碌繁杂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如同被无形的鞭子驱赶着,身心俱疲。此时,我们应当适时停下匆匆的脚步,像诗中的羊那样,静下心来感受自然的美好。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天书,每一片绿叶、每一朵云彩、每一缕微风,都蕴含着生命的真谛。只有用心去领悟,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自我解脱:放下自我,拥抱禅境。放下自我,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行,更是一种智慧。我们总是过于关注自我的得失、荣辱和喜怒哀乐,从而忽略了身边的美好。融入自然,我们能够摆脱自我的束缚,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世界,以更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领会禅境,能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当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便能抵御外界的风雨,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3. 直面人生:以禅为引,直面人生。在这充满挑战与诱惑的时代,古石的这首诗宛如一股清泉,为我们干涸的心灵带来滋养。以禅心直面生活的起伏,我们会发现,挫折并非终点,而是成长的契机;成功也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正如山坡上的羊,专注当下,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我们也应专注于眼前的事物,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感受风拂,顺应自然的变化,不抗拒、不抱怨,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禅的智慧引领下,我们定能找到内心宁静的港湾,开启美好的人生之旅。
       4. 生命光辉:禅意明灯,照亮生命。让生命绽放绚烂的光彩,并非追求功成名就、荣华富贵,而是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不平凡的美好;在挫折的困境中,磨砺出坚强的意志;在与人相处时,传递出爱与温暖。禅意如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禅心似春风,抚慰我们疲惫的心灵。让我们以古石的诗为镜,反思自我,不断成长,用一颗充满禅意的心去拥抱生活,让生命在宁静与和谐中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

附:

风吹过来的时候

◎古石

风吹过来的时候
一群羊正在山坡上吃草
它们没有抬头,看起来
它们似乎没有感觉到
风,正从远处吹过来
是的,它们似乎没有感觉到
风的存在,还有
我的存在。但的的确确
风在吹着,羊在低头吃草
我和羊都被风吹着
在这个静静的山坡

       诗评人简介:魏建明,中共内江市委党校退休教师。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中文系和四川省委党校政治学研究生毕业。公开发表六十余篇理论文章,有200余篇诗词歌赋和散文、游记、小说在公开刊物及文学网站发表。


荐稿  | 编辑: 笛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