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写一首诗的时间,打个盹 ■ 作者:牧野 浇花喂鱼,种瓜遛鸟 这些体力活(此处可以会心一笑) 我是不会让家人干的
从一个花蕾到盛开 一条小鱼到抱卵 我喜欢,陪它们走过全部过程 我会用写一首诗的时间,打个盹 然后打开阳光,重复着乡间生活
观察一粒种子,是怎样长出瓜果 一只雏鸟是怎么破壳展翅 这也是我,开心的时刻
有时,我还想种一本书 看看写诗的人,是如何被大地养活
■ 田园牧歌式的宁静与温馨 点评/王长征 诗人牧野在诗歌《我用写一首诗的时间,打个盹》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为读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家庭以及生活的热爱与享受。“浇花喂鱼,种瓜遛鸟”这样日常而又不失雅致的画面,将读者引入充满生机与和谐的家庭生活中。这些看似简单的“体力活”,在作者笔下却成了享受与爱的表达,让人会心一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温馨。诗人通过“从一个花蕾到盛开,一条小鱼到抱卵”的细致观察,表达了对生命成长过程的珍视与陪伴。这种对自然生命的细腻关怀,不仅体现了作者的爱心与耐心,也传递出对生命奥秘的好奇与敬畏。 诗人特别善于对文字的诗意运用,“我会用写一首诗的时间,打个盹”巧妙地将写诗与打盹两种截然不同的活动联系在一起,诠释着诗人对生活节奏的掌控与享受。写诗需要灵感与专注,而打盹则是放松与恢复,两者在时间的分配上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得生活既充实又惬意。“有时,我还想种一本书,看看写诗的人,是如何被大地养活”充满了想象与哲思,将“种书”这一不可能的行为转化为对诗人生活状态的思考,既展现了诗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也深刻揭示了诗人与大地、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交融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提升了其艺术价值。 牧野,本名黄昌印,原籍浙江,现居上海。中华文艺网总编辑,中国乡土诗人协会副会长,中国诗歌学会文旅委员,朦胧诗社社长,《世界诗歌》杂志副社长,《诗界》诗刊学术顾问。多次受邀出席一些重大诗歌文学活动,获得国内外诗歌类奖项若干,有不少诗歌作品收录于知名刊物及著名选本。主要代表作有《海的名字叫寂寞》《刀客》等。2021年被希腊文学艺术学院授予文学博士荣誉学位。2022年被博鳌国际诗歌节组委会任命为副秘书长。2023年被某部聘请为“青年军官文学启明导师”。曾任中国诗歌网总编助理兼上海频道站长。 王长征,诗人、书法家,安徽省界首市人。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社会艺术委员会顾问,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文化创意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作品见于《中国作家》《海燕》《红豆》《滇池》《飞天》《北京文学》《上海文学》《西藏文学》等文学期刊及多种选本,出版作品集《漂在北京》《心向未来》《鹿鸣》《穿过薄薄的世界》《从北京爱着中国》《幸福不期而遇》《那朵红玫瑰》《小鸟坐禅》《北京西城老字号传承故事》9部。现居北京,主编《中国汉诗》。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号 | 荐稿编辑:风 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