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徐敬亚:不能既要求她美丽又要求她沉重

2022-10-10 13:35| 发布者: 牧野| 查看: 57832| 评论: 0|原作者: 徐敬亚|来自: 中华文艺网

摘要: 一首10行的诗,竟容纳了两大类、18种叙事元素!这个密度在中国现代诗中很罕见。所以本诗的成功要害是诗人的丰富性!它们相当于18块积木,只要稍稍打乱顺序,立刻产生魔幻效果。吴投文先生创造了阅读此诗的最高境界— ...
◆最后一课
作者:陈先发


那时的春天稠密,难以搅动,野油菜花
翻山越岭。蜜蜂嗡嗡的甜,挂在明亮的视觉里
一十三省孤独的小水电站,都在发电。而她
依然没来。你抱着村部黑色的摇把电话
嘴唇发紫,簌簌直抖。你现在的样子
比五十年代要瘦削得多了。仍旧是蓝卡基布中山装
梳分头,浓眉上落着粉笔灰
要在日落前为病中的女孩补上最后一课。
你夹着纸伞,穿过春末寂静的田埂,作为
一个逝去多年的人,你身子很轻,泥泞不会溅上裤脚


徐注:本诗为陈先发2002年作品


陈先发,1967年生于安徽桐城。主要著作有诗集《写碑之心》《九章》,长篇小说《拉魂腔》,随笔集《黑池坝笔记》等十余部。曾获鲁迅文学奖等多个国内文学、诗歌奖项,作品被译成英、法、俄、西班牙、希腊等多种文字传播。


   徐敬亚:不能既要求她美丽又要求她沉重

   不必对本诗“乱序式”叙事手法做读后感式的抚摸分析。尽管它足以使你眼花缭乱或气急败坏。我只是惊奇于陈先发这首诗惊人的阅读效果。它至少会迫使读者对这10行、182个字抚摸2-3遍。诗人并没有使用耸人听闻的词语。他讲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或者说他只是稍微改变了一下讲故事的方式……是什么修辞力量使这首诗缤纷起来、凌乱起来、妖冶起来……我忽然想到诗的神性。小说家麦家有一年对我说,他小说写不下去的时候就去读诗。

   如果把这个故事里面所有的“叙述成份”列表出来,似乎清楚了许多:

   A,主人公:
   外貌——⑴瘦削、⑵分头、⑶浓眉、⑷中山装、⑸粉笔灰。
   动作——⑹抱电话、⑺嘴发紫、⑻发抖、⑼夹雨伞、⑽穿田埂。
   逝去——⑾身子轻、⑿裤脚。

   B,背景与对象:
   春天——⒀野花、⒁蜜蜂、⒂泥泞……
   女孩——⒃电站、⒄孤独、⒅病中……

   一首10行的诗,竟容纳了两大类、18种叙事元素!这个密度在中国现代诗中很罕见。所以本诗的成功要害是诗人的丰富性!它们相当于18块积木,只要稍稍打乱顺序,立刻产生魔幻效果。吴投文先生创造了阅读此诗的最高境界——倒着读!即把本诗最大的隐匿信息“逝去”预告公布出去——我发现即便倒着读,阅读的魔幻效果也并没有根本性衰减。

   我注意到,陈先发在叙事元素里悄悄加入了一些“小毛刺”,如:
   ①春天稠密,难以搅动——令阅读者陡增“窒息”感!加上后面多处的隐性修辞,都使这首诗悄悄形成了一种带有凄凉味道的悲剧意味……
   ②野油菜花/翻山越岭——由于此时主人公也恰好翻越山岭,于是人-花之间产生了互动-通感!
   ③作为唯一与故事无关的另类事物:一十三省孤独的小水电站——虽然突兀,但立刻产生了“兰花花”般的女性出场意味……

   在惊奇于20年前的陈先发已经把修辞做到了如此溢美的同时,我也蓦然发现这首诗背后诗意的浅淡。一首诗的内部总是平衡的。追光灯全部打向了修辞,人物与事件的深度一定缺少照耀。同时,也不必苛求一首短诗承载太多的价值。正如对一个人,不能既要求她美丽又要求她沉重。


徐敬亚,1949年生。诗人、批评家,海南大学诗学中心教授(退休)。著有评论集《崛起的诗群》、随笔集《不原谅历史》、诗集《徐敬亚诗选》等。

责任编辑:牧野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