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互联网和新媒体助推当代诗歌走向更广阔天地

作者: 周茉 刘鹏波|来源: 中国作家网| 时间: 2019-11-27 21:40| 查看: 5519 | 收藏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传播载体的更新变迁,中国当代诗歌的传播与译介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各类网站和移动终端让诗歌传播变得更加快捷、便利,推动了中国当代诗歌的繁荣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诗歌借助优秀的翻译和多元的传播渠道,让海外读者进一步感受到了中国文学的魅力。

2014年开设的《诗刊》公众号如今已有粉丝近50万,每篇文章平均阅读量在1万左右。诗刊社微信平台的创立,强化了纸媒和读者的沟通交流。据公众号编辑彭敏介绍,诗刊社微信平台力求找到社会公众阅读兴趣和传统文化审美层级的叠合之处,用一般读者能够接受的方式,对经典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这些尝试取得了显著效果,既传播了传统文化精粹,也为当代诗歌赢得了大量拥趸。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的中国诗歌网目前已成为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诗歌类互联网平台之一,自上线以来,累积注册用户超过22万人,日均页面访问量达到百万。总编辑金石开说,中国诗歌网最重要的工作是发现优秀诗人和推荐优质诗歌,在编辑和推荐作品时,结合专家的专业审美标准和大众的欣赏品位,为中国诗歌的蓬勃发展助力。

诗人赵丽宏说,新媒体对传播、普及诗歌起到了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效果,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诗歌有了走向大众的可能和条件。更多年轻人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广泛地接触文学,阅读诗歌,甚至参与朗诵和写作。很多人因此成为诗歌爱好者,也有一部分人动笔创作诗歌。不过,他也注意到新媒体对诗歌传播带来的另一重影响,这也是诗人张执浩所观察到的,网络平台上评判标准的多元化,以及传播平台的圈子化,或许会造成诗歌美学趣味难以达成共识。在貌似“人人都写得好”的自媒体空间内,好像越来越难达成共识。诗人胡弦说,在自媒体平台,作者既是“诗歌产品”的生产者也是“推销者”,这会使诗歌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的阅读量。过多的信息可能给阅读带来困难,还有些作者的创作可能会不自觉地向短小和浅薄靠拢。

朗诵诗歌、诗词音乐创作、舞台诗歌表演……诗歌以丰富多彩的方式贴近读者,走向大众,为诗歌的存在价值提供了更多理由。尤其是诗歌节的举办,给来自不同地域的诗人创造认识、交流和互相了解的机会。很多国外诗人来到中国,在诗歌交流中感受到中国的文化魅力与文学精神。赵丽宏认为,诗歌节的主旨是诗的聚会,心灵的交流,是诗人向世人展示真诚的笑容和诗歌的美。很多国外诗人喜欢独特的、有个性的、情感真挚的,能传达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精神、反映当代中国人生活和情感的作品。诗歌创作需要远离喧嚣,保持沉静的心。面对热闹缤纷的诗歌节,胡弦也有着更为深刻的思考,“我希望找到更深入的交流方式,能让不同语种的诗人不但在生活和文化中相遇,也能在诗歌文本里相遇。”

近些年来,中国的飞速发展引起了国外诗人和诗歌研究者的关注,他们借助诗歌来了解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状况。诗人郑小琼发现,对于自己的“打工诗歌”系列作品,中国评论家较多从社会学或者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观察,国外学者又是另一番景象——有的从环保角度来观察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有的从女权视角来看《女工记》,有的则从语言与工业意象出发进行解读。国外诗人对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兴趣和研究反过来为她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向,“我最近在诗歌中思考人类与机器、人类与自己创造之物如何共处而构成新的工业化、城市化的核心问题。人类如何面对自身创造出来的城市、机器?如何在诗歌中与其对话?这些都值得思考。”

诗歌翻译是一门学问,好的译者对诗歌传播起到重要作用。郑小琼说,好的译者对诗歌会有天然的直觉,这种天然直觉在翻译中也许就如胡弦所说的是“对语言直译损耗有所补益的再创造”。赵丽宏认为翻译水平的高低决定译诗的命运,“诗歌译者必须精通诗作母语和译文的语言,而且必须了解诗歌特性,这样才可能翻译得准确、传神,转达出原作的意蕴和文字魅力”。曾翻译过朦胧诗作品和莫言小说《檀香刑》的德国翻译家白嘉琳对中国诗歌情有独钟,她认为,诗歌天然具有“国际性”。“有人认为中国诗歌、中国文化很难懂,与欧洲文化有区别,但这种区别才是真正有意思的地方。我无法想象没有文化差异的文学与诗。”

随着中外诗人在诗歌互动中的交流与了解日益增进,诗歌译介为多元文化的传播搭建了一座座沟通之桥。开设翻译工作坊,加快培养诗歌翻译人才,为中外诗歌翻译人才创造交流平台,是让中国诗歌“走出去”的有力对策。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已经多次举办翻译工作坊,推出“跨越语言的诗意——中外诗人对话·互译”活动,先后邀请数十位中外诗人、学者就中外诗人的作品及翻译中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2016年,中国文化译研网“译点”诗歌工作室(KPPTS)成立,据中国文化译研网项目专员王富丽介绍,工作室主办的诗歌交流等活动,使中外诗人、译者有机会就中国诗歌海外传播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展开开放性的交流与互动,对拓宽中国诗歌海外传播的全球化视野、提升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学大家庭中的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

诗歌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更要考虑如何准确贴切地表达原作者的观念和思想,这种观念和思想怎样跨越语言译成各种文字,是翻译家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诗歌互译不仅有利于诗人从他者的语言中重新了解自己的作品和生活,更能在彼此的交流和讨论中解决诗歌翻译中对地方色彩、文化背景等因素的翻译困难,从而立足中国精神的传播与接受,引起世界不同民族精神的共鸣。 (作者:周茉 刘鹏波 

责任编辑:zhwyw
|  
分享至:0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