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郑立坚 | 乡村年味

2023-1-20 22:44| 发布者: zhwyw| 查看: 40089| 评论: 0|原作者: 郑立坚|来自: 中华文艺网

乡村年味
郑立坚


       春节又到了,在疫情的阴霾下宅在家看书,有点寂寞,冥思之中,又想起童年时代过年的那些事,产生了许许多多乡愁,迫不及待的想回老家过年。

       春节,我念了半个世纪了,十分值得去追忆,先从它的来源聊起。古代没有“春节”这个名称,先秦时叫“元日”“上日”“改岁”“献岁”;西汉时期叫“正旦”“正日”“三朝”“岁旦”;魏晋南北朝时,叫“元日”“元首”“元辰”“岁朝”;唐、宋、元、明时代,叫“元旦”“岁日”“新元”“新正”;清代叫“元旦”“元日”;中华民国时,才叫“春节”。春节就是春天第一个节日。

       每年踏入腊月,妈妈便到大长坡拔扫帚草,放在院子里晒干(一般备2担),储备在春节期间烧饭(主要是点火用)。这种草点燃后吱吱响,散发出一种独特浓郁的香味,可以清除屋里的霉气和臭味,驱赶蚊子和邪气,干干净净过大年。村民认为,扫帚草制作的扫把,扫到哪里香气飘到哪里,妖魔鬼怪全部跑光,称这种草为“芬芳草”“驱邪草”。

       腊月廿三是送灶日,这一天是春节开始的标志。传说在这天晚上,灶王爷骑着灶公马飞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善恶功过,让玉皇大帝兑现奖罚。如果送灶做不好,灶王爷生气,到玉皇大帝面前就会说黑话,那么,来年运气就会不好。所以,送灶祭拜不能马虎。我记得父亲在灶台铁锅上放一只簸箕,在簸箕里摆上三只瓷盘,分别放上京菓、胶牙糖、花生糖。还放三杯红茶及一小碗槟榔。接着上三柱香,点燃2支小红烛。父亲便向灶王爷三跪九叩拜,念道:“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免说不好话,扶持咱家春播秋种,获得好收成,过上好日子。”然后烧银宝和灶公马图腾,让灶王爷骑灶公马飞上天。接着放两响的文德鞭炮,地上轰一声,飞上天啪一声,一响接地气,二响通天界。意为告诉玉皇大帝,人间要过年了,请玉皇大帝保佑过年平安。

       玉皇大帝原名叫张坚,又名张友人、张百忍,张家湾人,一生仁爱慈悲,当了皇帝后,将宫中的钱财救济穷人,深受百姓的拥护。后来他辞掉皇位,隐居深山修炼成仙,神明太白金星巡视人间,发现张友人慈善、有正气,便带他上天当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主宰世界的大神,统管三界(即天上、人间、阴曹地府),《西游记》中有他的形象,威武慈祥。民间称他是天上的“皇帝”,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有83个王朝,559位帝王,最后一个皇帝是清末皇帝溥仪,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满洲国“皇帝”,是日本人侵华时的傀儡政府代理人。

       送灶习俗来源于人类对火的崇拜。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最具智慧的神明叫普罗米修斯,他盗得火种献给人间,被宙斯锁在高加索山上,让一只鹫每天啄他的肝脏,饱经磨难,后来被大力士赫拉克勒斯解救,才创造了人类,成为人类老师。所以,人类把灶火引申为灶神,进行祭拜,用的祭品都是甜食,让灶王爷吃的嘴甜,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丰收”。

       到了廿五晚上,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禀报的情况,亲自下凡巡查各方,看灶王爷有没有作假,以便兑现善赏恶罚。如那个人做恶事,玉皇大帝就会发处罚令:大罪则罚减寿300天,小罪也罚减寿100天。这天晚上,各地举行祭祀活动,迎接玉皇大帝。

       廿四,万宁流传着一句俗话:“嘛励不嘛励,就看廿四”(方言),即“赚钱不赚钱,就看廿四。”这一天,在外地工作的,或做生意的男人都要回到家,筹备年货。在农村,每年各家各户都要养一两头肥猪和阉鸡过年。养有肥猪的人家便在廿四杀猪,富裕的人家,将一头猪肉全部腌制好,储存在坛子里,一直食用至元宵后。有些农户不够宽裕,就留一头猪的一半肉自己食用,另一半卖给人家。没有养肥猪的人家就要和养肥猪的人家预订猪肉,宽裕一点的人家,两家共用一头猪肉。家庭困难的人家,三四户、或五六户平分一头猪肉。在困难年代,农村大多数人家过年只能买2斤猪肉祭祀用,吃用自家养的鸡鸭鹅和自种的瓜菜。最困难的年头,米饭都吃不上,就谈不上吃肉鱼了。那年头,父母最怕的是过年,虽然过年难过,年年也要过。

       廿五,父母要带孩子们上街购买衣服、鞋和帽子,让孩子们穿漂亮一点。并办年货,如购买春联、红灯笼、鞭炮、红烛、香、冥币、京菓、花生饼、花生、京粉、竹腐等干货。同时还要带孩子去理发。村中的妇女互相帮助绞面,即用白石膏粉涂脸,使脸毛不滑,再用3条缝衣线拧成一条1.5米长线,缠绕在两只手上,交叉来回绞面,拔掉杂毛,修改眉毛,我帮你拔完,你再帮我拔好,使脸庞光光滑滑,以整洁的容颜过年。

       廿四至廿六,各家各户大搞卫生清洁,尤其在廿六比较集中。这时候拿扫帚草制作的扫帚把,捆绑在竹杆上扫屋顶和墙壁,撕掉旧春联,将衣服、床上用品、用具、餐具和桌椅,通通冲洗干净,以崭新的面貌过年。最后用扫帚草将垃圾烧掉,烟火有一股芬芳味道。这一天,俗称“扫屋”“洁屋”。

       廿七与廿八,家家户户忙着用石磨来磨糯米浆,用布袋装好,扎紧袋口,用磨盘挤压掉水分,捏成小块,放在簸箕里,置于太阳下晒干,储存到大年初二用。还要备好过年的斋菜和食品。同时,村民忙着搞村里卫生,选用天料、黑营等优质木材,由村中的木匠制作长方形秋千,安装在村中央木支架上,让村民荡秋千。

       踏入除夕日,首先要贴上新春联,然后祭祖,吃团圆饭。贴春联是十分讲究的,必须看《新年通书》确定的时辰,在午后才贴春联。传说“年”是一种怪兽,躲在深山里,除夕夜才出来吃人,“年”这一关是很难过的。因“年”怕红色和声音,各地就有了对付“年”的办法。如贴春联、悬挂红灯笼、放鞭炮等。

       春联来源宋代,但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为了驱鬼镇邪,在两块桃木板上刻上两个降鬼的大神“神荼”与“郁垒”,挂在大门两边,驱逐鬼神,这个叫做“桃符”。到了五代后蜀皇帝孟昶过年时,在两块桃木板上题写:“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对子,后人认定这是中国第一副春联。

       宋代进士、丞相王安石作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春联。

       “桃符”来自一个传说,远古有两个兄弟,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两兄弟在东海度朔山种上一片桃树,其中一棵最大桃树结果又大又甜,人吃了会变成神仙。夜间有两个鬼怪想偷吃桃子,被两兄弟折桃枝打败,落荒而逃。两兄弟大名令鬼怪闻之丧胆。他们死后变成了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所以,古人在桃木板上刻“神荼”“郁垒”的名字,以驱鬼镇邪。

       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除夕那天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贴春联一副,以缀春节。”从此,春联在全国推广开来。

       贴春联的原则是先大后小。首先在房屋大厅神床阁上的横檀插上一束金桔,意为“大吉大利”。在金桔下的檀上贴“新春大吉”正方形春联,再贴神床阁横牵封板春联,如“人兴财旺”“金玉满堂”等,接着在左侧墙壁大梁下贴大联(春联尾字仄音为上联),再贴右侧墙壁大联,接着贴门楣、门板、门正联。然后再贴大门、小门联,贴完放鞭炮祝贺。

       春联贴好后,打扫清洁,准备祭祀。在房屋大厅中间放一张八仙桌,摆上阉鸡1只、猪肉1块(约2斤)、鲻鱼2条、茄子2只,芹菜、薤白菜、豆芽、豆腐各一盘,圆糒6碗(每碗5个小糒)、白酒8小杯、清水2小杯,还有清水1碗、槟榔1小碗等,由家中男性长辈跪拜,先拜天地,后拜祖宗。接着烧冥币,放鞭炮。祭祀完后全家人在大厅,围着八仙桌吃团圆饭。其中芹菜、薤白菜、茄子、豆芽和豆腐,万宁人称为“过年菜”。饭后,母亲给孩子换上新衣服、鞋和帽子。女性长辈如奶奶、妈妈向子孙发红包,意为大吉大利,健康平安。

       特别要提的是,万宁人过年是用阉公鸡祭祀,他们认为“没有阉鸡不成年”。而且要选尾巴长、体大、健壮、最漂亮的阉鸡,身上掺有一根白毛都不能选用,绝对不能用母鸡、鸭、鹅祭祀。吃在桌子上摆的祭品是最禁忌的事。

       在我们家乡,除夕这一天的晚餐,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除了阉鸡当主角登场外,大鱼大肉少不了的。

       吃完团圆饭,便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如荡秋千、搓麻将、玩扑克牌、打骨排、破甘蔗花等,一直玩至深夜“分岁”(即迎财神)。“分岁”的意思是,在一个时间点进行,夜12点钟前是虎年,12点钟后是兔年。为了迎接新年,在这个时间点搞个仪式,叫“分岁”。在民间,每年春节“分岁”的时间没有固定,是根据《新年通书》上确定的时辰搞的。按国家惯例,是在除夕夜12点正“分岁”。这一夜各家各户都把所有门窗打开,在大厅八仙桌上摆茄子2只、芹菜1盘、薤菜1盘、京菓1盘、红茶8杯、槟榔1小碗、清水1碗、红包1个等,然后在神龛上点亮2支大红烛和3支高香。如果是香火屋,放4只小香炉,每个香炉点3支香。在八仙桌子上点2支中等红烛和6支香,由男性长辈跪拜,默念请财神爷进屋入座喝茶,扶持咱们来年“添丁发财”“平安幸福”之类的好话。“分岁”点的红烛是一年祭祀中最大的,一直点亮通宵。放的鞭炮也最多,谁家放的鞭炮最多,说明谁家最有钱,也有利于驱赶怪兽“年”。外地人说,万宁人在除夕夜放鞭炮是比赛的。

       “分岁”完后,全家人便吃夜宵,孩子们走家串户捡鞭炮,屋主人认为是送男丁来,祈盼来年添一个男孩子(孙子),非常欢迎到他家玩。有些家庭没有男孩子,或只有一个男孩子,就会请村里的男孩子在春节期间到他家玩,看到孩子便呼叫:“小龙、牛大、二牛、狗二、狗三……”的名字,实际这些孩子中只有一个是真名,其他的是假的,他是有意这样呼叫的,是因为龙、牛和狗生命力强大,希望能生一个男孩子也像这些动物那样生命力强大。但是女孩千万不要进别人家门,主人不欢迎你,是不吉利的事。

       除夕傍晚,如果没有男孩的家庭,父亲便到水井边摆一只箩筐,在箩筐里放一盏煤油灯,供上槟榔、京菓、饼干、糖果、小红包等,上香点烛,祈盼来年上天赐予一个男孩。在箩筐里一直点灯至元宵,村里人不能偷拿吃这些祭品。

       初一则禁杀生,不吃动物肉,不能洗衣服、打扫清洁和走亲访友等,待在家中和亲人叙旧,商量来年的生计,意为“守岁”。这一天只吃植物油炒的芹菜、薤菜、茄子、豆芽、豆腐等,称为“吃素”“吃斋 ”。吃芹菜是因为“芹”与“勤”两字是同音,寓意是在新一年里,希望家中每一个人勤劳,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勤劳耕种,争取获得好收成和好成绩;吃薤白菜是因为它的根与老人的胡须相似,是健康长寿的象征,吃薤白菜可以长寿;吃茄子是因为万宁方言:“我茄你”。寓意是我比你强,聪明能干,比你会赚钱,有成就;吃豆芽是因为豆芽的形态像寿翁,头发花白如豆芽一样,希望家人能活百岁;吃豆腐是因为豆腐没有纤维,老人没有牙齿容易吃,说明家中有寿星,是长寿的象征。在万宁人看来,健康长寿是人生的追求和愿望。

       然而,随着社会文明发展,初一在农村开展娱乐活动是正常的。青年人打排球,妇女们荡秋千,一些人打扑克,玩骨排,搓麻将,破蔗花,压牌九,孩子们滑墙,跳绳,打王等等,不是玩就是吃喝,这才是村民追求过年的乐趣。

       村民喜欢破蔗花赌输赢。做法是:由2至5人组成,如5人参赛,就选5条笔直的淡紫色的甘蔗,轮流破,参赛者站在椅子上,手拿菜刀,松开拿甘蔗左手,先用刀柄顶住蔗尾端,再转为用刀尖顶住蔗尾端,再用力破下去,如破60厘米长,就剁60厘米甘蔗给你,排在地面上。就这样一个个轮番破,将5条甘蔗破完。然后拿尺子量,谁破的甘蔗最长就是赢家,免付甘蔗款,其他的是输者,平均付甘蔗款,谁破的甘蔗归谁享用。在场的啦啦队,都有甘蔗吃,这是免不了的。

       初二才出行,走亲访友,直系亲属有儿女结婚,则要“喊官喊娘”(俗话),即请新郎新娘喝酒。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清洁、洗衣服。还忙着制作猪肠粑和糕点,一是接待客人;二是给儿子带到丈母娘拜年。可说是“在家接客,出门作客”,大吃大喝,已成为过年常态化。

       新婚娘子在这一天最痛快最累,手捧着槟榔在村中入屋串户,给五代亲属的长辈送槟榔送福。各家各户要设酒席款待新娘,并给新娘一个红包。新娘则到一家家轮番吃喝,吃饭前先吃猪肠粑和糕点,喝牛奶、咖啡或清茶。然后再喝酒,个个面红耳赤,腹饱难消,拖累身体。同样,新郎也得携带鞭炮、红酒、糕点、香烟、糖果、饼干、水果、槟榔等礼品,到丈母娘家拜年,而家族各户也要设酒席款待新郎,并给新郎一个红包。新郎既有吃有喝又有红包拿,是人生中的一件美事,满面春风。

       初三傍晚是迎灶王爷时辰,俗称“迎公”。在土钵里放入干饭和肉,摆上大厅八仙桌,加上酒、槟榔、红茶等,上香点烛,由男性长辈跪拜,默念请灶王爷回来,扶持咱们春播秋种,粮丰人旺,生活幸福,然后鸣鞭炮祝贺。

       初三至初五,因家族较大,继续“喊官喊娘”。

       初六,各家中老幼媳妇开始回婆娘家拜年,看望亲人,同亲人团圆。中老年媳妇回婆娘家,要携带孩子或孙子,带上“甜路”,即年糕(甜粑)、糕点、京菓、饼干、水果、槟榔等,回娘家和亲人叙叙旧,谈论新一年的生活和工作打算。新婚娘子要带上年糕、猪肠粑、饼干、糖果和槟榔等,由婆家新娘子的弟弟来接回去,如果没有胞弟,可由堂弟代替,意为早添贵子,但不能叫女性孩子去接,这是不吉利的。如果女儿嫁给有钱人家,挑着6个簸箕大的年糕回娘家,意为“六六大顺”,这是非常荣耀的事情,满面风光。家人把年糕和猪肠粑切成块,分送给村中各家各户,表示对乡亲父老一点心意。

       元宵节下午,农村举行祭祀活动,没有大的活动。万城有举办游灯活动的习俗,各家各户门口挂上彩灯和鞭炮,乡下人大多数涌上县城,观看游灯舞狮、舞龙、高跷队、秧歌队、彩车队和抬公(神)表演,热闹非凡。

       舞狮舞龙队到哪里,人们跟到哪里,如在家门口表演,主人要呜鞭炮送红包,并带着孩子和孙子穿棱龙身,摸龙背,以求消灾祛疾,祈求平安健康。

       过了元宵,就意味着年过去了,农民又开始开春耕作。


        作者简介:郑立坚,男,字振涛,笔名:拍格、雷鸣。1957年7月出生,海南人,中共党员,曾供职万宁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公室)。现为海南省太阳河文化研究会党支部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海口市作协第六届理事、海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万宁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太阳河文苑》主编、《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万宁》撰稿人。1985年1月开始文学创作,曾在《防汛与抗旱》《中国水利报》《海南日报》《今日海南》、报告文学网等报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散文集《山海之间》《天地之间》《花的况味》,文集《停留在岁月里的符号》,多次获得文学和书法比赛奖。

荐稿演艺人生 | 编辑: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