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棵银杏》:一首好诗的诞生

2022-12-6 13:33| 发布者: zhwyw| 查看: 29397| 评论: 0|原作者: 覃贤茂|来自: 诗歌月刊

一首好诗的诞生

——读雷默的《七棵银杏》

覃贤茂



   如果说诗是诗人生命情感的投射和外放呈现,诗就成为诗人现实生活的某种必需的日常。在诗人的现实生活之上,诗为诗人建构了一个高于现实而更为真实的可信的理想世界。而一首诗的好坏区别,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成为了诗人在诗中营造的这个“理想世界”或“精神世界”的高下云泥之判断。诗人雷默曾经多次和我谈到“年轻时写诗比的是技巧,成熟时写诗比的是境界”这一论点,正是需要在这一层面上来理解。

   雷默是国内新禅诗的理论和实践之第一人,佳作迭出,在国内外声誉鹊起,引起广泛关注和研究,此处不需赘言。他创作于2011年的《立夏》《灰树林》(首发于《诗歌月刊》2015年第9期)被他命名为“新绝句”等几首,我个人极为激赏,认为其具有经典的可能性。雷默援禅入诗,求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现实世界往往为偶然和时间空间的碎片构成,而唯有通过诗人高明“境界”的梳理考量,才能重构出更高的觉悟和理想的真实无虚。

   就在2015年的秋天,雷默又写出了《七棵银杏》一诗,再次让我震惊。英国文学批评家考德威尔说“诗存活于世有某种偶然性”,那么,一首经典好诗的诞生,其偶然中又有什么样深刻的必然呢?我相信虽然其中一定与宏观上汉语诗学的气运有着神秘的萦系,但无疑诗人主观精神创造力的丰盈和对现实世界的特别洞察体悟应该更有直接的因果性:沉浸与自我诗学理念的禅照,操演诗艺秘密的切玉刀法,白日消磨,情之所寄……

   袁中郎在给一位朋友的尺牍中写道:“公近日作诗否?若不作诗,何以遣此寂寞日子?”诗人的现实生活往往是寂寞的,但是在诗学的世界里,诗人精神生活是丰富和自足的。

   我有幸见证和知悉雷默《七棵银杏》的写作过程。


   那个上午,我见到了

   七棵古老的银杏树

   两棵在孔庙

   七百多岁

   三棵在清真寺

   栽于元代

   还有两棵在报恩寺

   一千三百多年了

   迷茫细雨中,一阵风起

   金黄的叶子,从七棵树上一起飘落


   2015年11月21日,雷默随《青春》文学杂志来到了淮南,参加一个诗歌研讨会。

   11月22日,会议方安排参会的安徽、江苏作家诗人去游览古城寿县。

   寿县别称寿州、寿春,是安徽省第一批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三个城市之一。寿县是楚国最后一个都城。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正式将楚国定都寿春。寿县也是中国豆腐的发源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寿县至今保存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建康都统许俊重筑的古城墙。

   从淮南去寿县的路上,雷默用手机百度查阅了关于寿县的一些历史,他隐隐感觉这是一座有历史、有文化的县城。

   寿县清真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内西南隅,坐落在西大街清真寺巷内,始建于唐。其结构、造型以及宏伟堂皇的气度是国内罕见的。《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一书称之为“国内较少见的巨大华丽的伊斯兰教建筑”。寺内三进重院,后院里有四棵巨大的银杏,衬托出寺院的肃穆和庄严。

   报恩寺,也是唐朝时期的佛寺,由唐贞观年间玄奘法师主持修建,迄今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大雄宝殿是报恩寺的主建筑,建在一米多高的石基上,威武庄严。大殿内东、西、北三面是省级文物泥塑十八罗汉和唐、宋、明、清四代的木雕、铜铸造像几十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报恩寺院中也有两棵树龄1300年以上的银杏树,为国家一级古树。

   孔庙,位于城内西大街,建于元代。2013年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寿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到6处。孔庙大成殿前有两棵古银杏,一雌一雄,距今有740多年。

   2015年11月22日,虽是农历小雪节气,但江淮大地,依旧晚秋景色。那天,天空阴沉沉,有微雨的感觉。

   雷默回忆说,他们先去了寿县的回民街,后来到底按什么顺序游览了三处宗教场所他已经记不清楚。但同一个上午,一口气游览伊斯兰教清真寺、儒教孔庙、佛教报恩寺,这是人生第一次,因此有特别的感受。三座寺庙相距并不遥远,挨得很近,且每座寺庙都是那么古老,他感到很震撼。

   他清晰地记得,孔庙、清真寺、报恩寺里都有很大的银杏。他说游玩到报恩寺的时候,当他走出大雄宝殿的时候,突然刮起大风,他看见院中两棵巨大银杏树上金黄的叶子“沙沙”飘落下来。沙沙的声音很急很响,一瞬间,院中就是厚厚一层。他一时忘了这是佛门之地,竟惊呼起来。后面跟着出来的诗人作家,也一起惊呼。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录像。

   几分钟之后,随着银杏叶飘落下来的还有蒙蒙细雨。又过了一会儿,风小了,银杏叶飘落也稀疏了,只有蒙蒙细雨下个不停。

   下午,雷默随南京作家诗人团一起回到了南京,由于当日回去较迟,他没有动笔。或者说《七棵银杏》一诗的种子已经落地,但要发芽,破土而出,尚需时间催化。

   第二天又是一个阴雨天,晚饭后,雷默没有去江边散步,听着窗外的细雨声,昨日的银杏叶飘落的场景再次呈现在他的眼前。

   他打开电脑,一气呵成寫成了《七棵银杏》。写完之后,他马上通过微信发给了时任《青春》杂志主编的诗人育邦。育邦回复说,这速度真是惊人。

   2015年12月15日,首届“朵上·一首好诗”诗歌奖组委会刘蕴慧给雷默发来了征稿启事,希望雷默能够参赛。他很快想到了《七棵银杏》。仔细看了一下征稿要求,“10行内,未在市级杂志公开发表的原创现代诗一首”,于是,二十多年未参加诗赛的他,寄去了《七棵银杏》。

   后来,《七棵银杏》获得了一首好诗副奖。评委之一的胡弦告诉他,《七棵银杏》获副奖有点遗憾,因为包括李笠在内的几个评委都给《七棵银杏》打了最高分。

   以上,就是雷默《七棵银杏》一诗的诞生过程。

   我后来在《扬子江诗刊》2018年第5期撰文推荐雷默《七棵银杏》等诗:“当代新诗,百年流变,各自执其一端,唯诗人雷默独树新禅诗一帜,承接中国古代汉语诗歌衣钵,兼收西方现代诗学风韵,才高意远,妙寓理趣,却如大匠运斤,了无痕迹”,“清朝诗论家叶燮论诗唯才胆识力四字,但以识为先。宋代黄庭坚论诗更是主张以识为主,并引入禅家妙理,‘所谓正法眼,直须具此眼目,方可入道。理解雷默的新禅诗,正是需要理解雷默多年修为所洞彻的这一正法眼藏,方能知其境界自高”。

   这里所谓的“正法眼藏”,依然是在说诗人的“写诗比的是境界”!

   我曾经对《七棵银杏》写了一段简评:“为何是银杏?为何还是七棵?叶落报秋,为何有迷茫细雨?孔庙,清真寺,报恩寺,三处地点,三种文化冲突和交融的暗示,古典性和当下性的映衬对比,合时而作,意贯古今。全诗以日常口语,娓娓道来,质似胜文,不作绮语,但因其高屋建瓴,超越实像,自成乾坤,实是内涵了一片诗意的瑰丽神奇。”

   为什么是银杏,为什么是七棵?

   先说银杏与佛教。在中国佛教界,银杏被尊为圣树,借银杏崇高圣洁的神秘色彩扩大佛教的影响力。这是因为佛祖坐在菩提树下成道,因此菩提树被视为佛门圣树,被佛门弟子广泛种植于寺庙中。但菩提树是热带亚热带的常绿植物,在温带和北方寒冷地带很难生长,因此,中国古代高僧慧眼独具,选用银杏等树种代替菩提树。

   再看银杏更广泛的象征意义。银杏是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树种,为中国特产,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银杏代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古老文化,它一柄两叶的叶形代表着调和,象征着阴阳、生死的对立统一。银杏也代表长寿,象征着美好。在古代,人们对银杏树有着神一样的崇拜,因而大多在庭院、祠堂、宗教场所种植。因此,孔庙、清真寺里都有古老的银杏。

   另外,孔子有杏坛讲学的传说,虽然此“杏”是否就是银杏大有争议,但是在世界各地的孔庙中确实有种植银杏的普遍情况(如韩国成均馆大学及地方学校孔庙内也是如此。成均馆大学的校徽标志也是一枚银杏叶,可见在韩国银杏对于儒学的意义)。

   为什么是七棵?现实情况是三座寺庙里共有八棵银杏。为什么要把清真寺的四棵银杏写成三棵?我以为,这不是记忆的偏差,而是雷默的“创造性误读”(布鲁姆语),是心学和禅意的诗人内在秘密的自我观照。

   七在中国文化里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数字,七曜,七政,易经“七日来复”等等即是例子。七是阴阳和五行之和,是儒家的“和”状态,也是道家的“道”和“气”。

   在佛教中,有七法:地、水、火、風、空、见、识;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等等。其中七在佛教里还表示圆满:释迦牟尼佛出生时,一落地,就行走了七步,前六步表示六道,第七步表示悟道。因此,七用于表法,寓意超越六道,达到悟道的解脱与圆满。在基督教里,耶和华创造天地万物用了六天,第七天是安息日。

   雷默是比喻大师,但《七棵银杏》一诗没有一个比喻句,全诗却具有极强的象征性。七棵银杏是象征。迷茫细雨也是象征。为什么是迷茫细雨,不是蒙蒙细雨?一阵风是象征,暗示了什么?银杏树叶飘落又暗示了什么?这里不去做过多的分析,读者可以自证自悟。

   至此,可以推断,2015年11月22日雷默在古城寿县的境遇:孔庙、清真寺、报恩寺,银杏的文化象征、七的文化密码,这些视野涵括了世界性的历史文化的深度洞察和诗人极为细腻敏感的及物触动,孕育了《七棵银杏》这首好诗。

   雷默作为新禅诗派的创立者、杰出代表,除了对佛禅般若智慧的秘悟之外,在其诗歌艺术方面也很好地传承了禅的美学精髓,并创造性地对卞之琳“化古化欧”诗学进行了发扬光大。我认为,雷默的《七棵银杏》就是达到这一“化境”的好诗。


   本文原刊于《诗歌月刊》2021年第8期


供稿:雷默 | 责任编辑:牧 野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