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学:读方严诗集《山水诗笺》

2022-11-26 18:27| 发布者: zhwyw| 查看: 44104| 评论: 0|原作者: 杨志学|来自: 文艺报

激情的山,爱恋的水

——读方严诗集《山水诗笺》

杨志学


   在诗歌写作貌似无门槛、诗歌的标准愈益多样化和差异化的今天,诗歌文本的成败优劣以及诗人天赋的有无、才情的多寡和境界的高下,依然是一种客观分明的存在,并不会因尘世的纷繁、喧嚣、混杂而消弭了应有的界限。诗人因其作品而存在。文本摆在那里,成为批评的依据。

   方严向我们呈上了他的诗集《山水诗笺》。全书分为“山水”“长夜”“望天”三辑。书名中既有“山水”,第一辑又名为“山水”,可见作者对“山水”的重视,亦见出“山水”二字之于这部诗集的意义。《山水诗笺》又向我们勾勒出了怎样的山水形态呢?希图诗人像摄影师那样对自然外物做出逼真呈现的人,面对方严的山水诗可能要感到遗憾乃至失望了。因为方严对于依葫芦画瓢地描摹山水不感兴趣,他实际上是在借山水说事、借山水传情、借山水言爱。刘彦和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文心雕龙·神思》),也许可以用来解释方严的《山水诗笺》。正可谓:醉翁之意不在山水,而在于一方方山水所激荡起来的情思与爱意。且听方严的咏唱:“如果你愿意从早晨的日光曲/听到月夜的小夜调/我愿伴你一路颠簸去往天涯海角/笑看海风中摇曳的无数的风帆。”(《天涯海角》)“今夜在重庆北/月光放大了我的影子/把情诗还给星河/把希望还给枯枝/把你的小手再还给你。”(《今夜在重庆北》)这些从诗集中顺手拈出的诗的片段,已足以说明方严山水诗的风格特点。与其说它们是山水诗,不如说它们是爱情诗。山水只是标签,而言情才是实质。

   方严的诗并没有在模山范水上下功夫,而以抒情言志为旨趣。时下诗歌写作中叙事之风比较盛烈,而方严的写作似乎并不为时髦、时尚的东西所左右,依然我行我素地抒情言志,这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也可从中见出他的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情结来。

   实际上,这部诗集的感情传达并不局限于爱情,比如还有父子情:“此时父亲肩扛装满砂土的重袋/正在溃堤之处,守护山河,守护家园。”(《父与子》)还有祖国情:“我常想我是青青的禾苗/在强盛的祖国/在丰饶的土地上。”(《祖国颂》)还有其他人生情感等,也在诗集里得到反映。

   但爱情的表达于方严这部诗集来说无疑最为典型,也最能体现方严的抒情特点。有的诗,看上去好像不是写爱情的,而是写人生体验的,但读着读着,就发现爱情的元素。如《老去的江湖》起笔写道:“江湖已老,男人也老。”让人感觉作者想要表达一种云淡风轻的散淡心态,但读到诗的结尾:“女人入怀,江湖上多了一些绝响的爱情。”发现作者绕来绕去,又绕到爱情上了。是的,主人公被爱情击中,有欢乐也有痛楚,他似乎想要写尽爱情和人生的酸甜苦辣:“你递来的葡萄被我一口吃下/不管多酸,笑着说是甜的/多么像是不顾一切也要拥抱的两个人的爱啊/在没有相爱之前,葡萄没有甜味。”(《葡萄》)“不加糖的咖啡/蕴含了我对你太多的思念/摇下与你的一些甜味的回忆/在寂静漫长的秋天里/解一解我这一往情深的苦。”(《苦咖啡》)前者写跌入爱河的恋人,品尝到了爱情的葡萄般的甜味;后者言爱情带给主人公的“一往情深的苦”——相思之苦,以至于他要去喝“不加糖的咖啡”,目的在于以毒攻毒,以苦解苦。

   可见方严爱情诗的不同味道和色调。比较典型也值得关注的是《梵净山的钟声》这首诗。通读此诗,我们感受到诗里的主人公也像千千万万个凡人一样,常常为人间情、世间事所困,想忘而终不能忘掉。烦恼无奈之际,不如到山水中走走,去听听梵净山的钟声吧。第一节,主人公“带着仰慕”进山,但他首先关注的不是严肃的经文典籍,而是在风吹拂下活泼可爱的“树叶和草木”,因为它们会“送上好心情”。但这“好心情”也许将到未到,也许转瞬即逝,使人的心情很快发生逆转。随着脚步的攀登,“踏进云雾的故乡”,让人陡感神秘莫测、路途迢遥曲折。“远征的船”和“漂流瓶”是两个不同的意象,前者象征有目标的追寻,后者喻示不确定的抵达。而它们的相继“破碎”均指向追求的失败或无望。绝望之际,“山上钟响二声”,似让人警醒。而“自开自醉的乔木杜鹃”又展示了生存的另一种状态,激发出“我尽管慢慢欣赏”的心理。随之,呼应着钟声的“鸟鸣的声音”进入双耳,算是“安放了深重的灵魂”。接下来,从“钟响三声,每缕微风都带着醉意”,经钟声的多次敲打,直到“钟响九声”,此时“流水回头,在云朵里生,在山峰上落”,象征着涅槃,宣告了重生,给觉悟者带来“一路狂奔”的喜悦。值得关注的还有诗的结尾:“在密林间,小声地为你读一首诗/之后,缓缓下山。”从章法上看,这是钟声的余韵,也是诗的余味。而从诗的主旨意蕴看,以“为你读一首诗”作结,喻示着诗乃最高境界之所在,也是心灵的最好的解药。

   细读《梵净山的钟声》一诗,我们不仅看到一颗心从矛盾挣扎到开悟解脱的过程,而且看到了一位诗人挑战诗歌难度、追寻形式高度时捧出的果实。

   作者简介:杨志学 笔名杨墅,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审。历任解放军外语学院副教授、《诗刊》编辑部主任、中国诗歌网负责人、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文学与出版管理部主任等。作品多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诗刊》《人民文学》《上海文学》《新华文摘》《作家文摘》《名作欣赏》《作家》《作品》《河南日报》《北京晚报》《绿风诗刊》等。出版著作有《诗歌:研究与品鉴》《诗歌传播研究》《在祖国大地上浪漫地行走》《山顶上的雪》《心有灵犀》《谁能留住时光》等。

审核:原作者 | 责任编辑:牧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