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热力与人性的光辉 -- 简评陆萍散文集《床上有棵树》

2022-11-25 21:10| 发布者: zhwyw| 查看: 33588| 评论: 0|原作者: 孙振远|来自: 生活过成诗

生命的热力与人性的光辉

-- 简评陆萍散文集《床上有棵树》

孙振远



   《床上有树》这是诗人最近出版的一本21万字散文集。一经打开却欲罢不能,接连三天一气读完。再三品味之下篇章中那些那些立意、初衷,如长风浩天般的高远那些行文、场景如甘泉清风般的鲜活那些妙思如珍珠彩石般的耀眼……。


   如果说陆萍的诗,是考量灵魂的内核;那么陆萍的散文,就是显示着生命的质量,并触及人性本真众所周知,散文随笔有多种:或借景抒情,或寓意哲理,或蕴含识,或夹叙夹议,或直抒胸臆……。品读陆散文,我时有感触,总有种冲动让我一写为快。


一、


   作者对细节捕捉点亮灵魂的细节从而展现出人物的性、格、调性及内在的蕴涵。诚如黑格尔所言: “思想使人站立起来”。文中所写的人物有血有肉,特别是能注重捕捉生活细节来展示人物的思想灵魂。以魂树人,使其形象、思想、情怀,让读者难以忘怀。


   如《心中的诗神牛汉》一文,写这位蒙冤25年的诗人:


   “他的诗文就是他生命黑暗年轮上,屈辱而激愤的印痕。”“字里行间裹挟着他生命里的风暴血汗和创伤疼痛。”而引用牛汉的诗《汗血马》,更是让人壮怀激烈。作者所记录诗人的话语,就将这位硬汉诗人的汗血蒸腾、赤子情怀的模样,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感受到中国文坛上“这棵血汗沤渍的大树”牛汉,以及他那不朽的传世之诗,确确实实是用他高贵的灵魂和伟大的生命就的


   再如写《李局长,您去了哪里》,明明是对一位尊者逝去的怀念,却展示了李局长一生的壮阔波澜和高尚的品格,堪称小写大传。


   作者精准地撷取了李局长极富个性的典型语言,如“拍马屁的人,都想骑上马 的”“一个人太看重钱,就不值钱了”等等,这样一位在工作中有魄力有才有情怀的人物,在他做着的却让我们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叱咤风云提升了内在的品级。也最大地彰显了李局长超然的风采。作者透过叩问李局长去了哪里来抒发内心的敬重和崇拜,于是“我总是不能相信您就真的安下心来,歇在一个精致的小地方了。我想,您只不过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干着您还想干的事;或者您还在赶路,去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地方……。”


   更为可贵的还有作者写自己的《恩师谢泉铭》作者笔下那无数平凡的小事中,如修改稿件屋、借阅《诗韵新编》等等,让人看到一个时代的优秀编辑的高大形象作者记录了恩师的名言:“编辑要退稿退人”“自己不倒就不”、“不要看重发表,写作比发表重要得多”等话语,50多年的风雨历程让她受益终身。


   陆萍半世纪来对文学宗教般的忠于存在本真的恒定追求,成全了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和诗人。


   作者在散文中写人物。我们却在陆萍的书写中,看到了她的本人、看到她之所以能够拥有今天成就之渊源,更看到了中华文化和时代的文脉,就是这样环环相扣联结的无数细枝末节之一。


   作者在《追忆徐迟老》中写徐迟拜祭老友叶圣陶墓的细节:“只见你慢慢上得石阶,站定。再往前走近一步。你深情地拍了拍墓碑,又慢慢放下手来,交握在身前,背对我们凝视远方…..”这种近乎白描的写法,让人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徐迟老作家思念老友的情怀。


   在写怀念台湾百岁诗人蓉子时,对这位享誉全球的世界级诗人,作者直接用了了充满诗意的标题“你是一羽灵慧的青鸟,今天已经抵达永恒。”


   在写台湾一位民间传奇人物吴凤的义举时,更是精彩不已“那雪白胡子上染着殷红血浆的红衣老人,竟是吴凤自己……”给读者以极大的震撼,他永不磨灭的印象想必会从此烙进读者心田


   作者饱含深情写了自己老母亲的辛劳、智慧,特别是通过妈妈为儿子喂水、手工搓线、纳鞋底、为孙辈做鞋、为曾孙做“婴儿小毛衫”等等的凡常琐事,读来感人至深、回味无穷……。


   笔者从陆萍的诸多散文中看到:凡所写人物,无论描述的语句是短,都可以感受到作者饱满的深情。文字所到,流畅自然且平地生辉。有的虽然只是三言两语,却能使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二、


   作者是在用心记事、记事以真。当然记事也是为了写人。正所谓:“以事写人”。通过选择极为典型的事件,特别是选择以独特的视角,来写人记事,展露出人性的温暖、人性的光辉,散发出生命的热量和活力。使人读过之后沉思、感奋、提……。


   作者所写的罪案并不注重渲染离奇的情节或是案件的光怪陆离,而是以独特的视角、人性的温情、道德的准线选择了那些犯罪后的女囚们在思想、心理、情绪、体征等方面的变化,来描写、来表现。作者还提出了“在法律结束的地方文学应该开始”的命题,试图用文学方式来践行和尝试作用于灵魂的改变,颇有担当及创意


   用文学的方法,抵达法律无法抵达、或不曾抵达的地方;诚如陆萍在她的纪实文学作品中所说,法律是刚性的,而社会生活的无数层面和角落的组成,却并非是刚性。囚犯在法律程序走完后,已经罪罚相抵,是平等的公民之身了。给他(她)们要创造社会生存的温饱和生活正常的种种可能时,文学常常会给他(她)们信念或者定力,或者起到助推作用。使那些重新做人社会开始新生活的人能找到一些出路。如这本散文集中的《跨越警戒线》、《莫要踩碎痛苦》、《监狱里的新荷诗会》、《死囚·沙漠·毕加索》等。


   在《跨越警戒线》中,作者仅选了四十名女犯即将出狱的非常时刻,像是监狱现场释放的一个切面。作者分别描写了40岁、30岁、50岁的女犯在出狱一刻前后 不同情态、对重获自由的异乎寻常的不同感受,“有的抖着手在签字,有人紧张得将肚皮紧贴着前排人的后背,等着领释放证明;有的兴奋得眼睛发糊,用双手将释放证对着铁窗外的天光,辨认自己的名字;甚至我看着一位50来岁的胖女人,提着小小的网兜,急巴巴地跑到这里,又匆匆跑到那里,盲目在跑,她完全不知道自己现在该做什么……”特别是作者写到一位已服刑了19年的吴女,她出了狱门之后,竟不知所措!一位女狱警教她识别10元、50元、100元和一元的情景,更是让人动容!女警们为那些没有亲人来接的出狱者,联系她们的亲友、帮她们打出租车,并叮嘱司机要把她们送到所给的地址,怕她们疏离社会过久而走丢了……。


   看起来虽然这都是一些小事,但对一个重返社会的人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个温暖的开始呢?这也是作者想让人们通过文学作品来理解思考,这些新人的真实情境社会如何对待、接纳的大课题。因为新人今后的路还会很远、很长……。这也充分体现出了作者陆萍悲天悯人的思想情怀。


   在诸多的记事篇章中,写亲情的篇章成为书中的一大亮点。诸如《多稼路》、《聪明库》、《床上有棵树》《在这条小街上》、《读画速记》等作品写出了亲情的浓厚可贵和寻常温暖亲情对一个人成长的巨大影响。那篇《触摸生死线》的作品,写得尤其惊心动魄作者笔下生死攸关的情景,让读者感受到了惊骇、焦虑,悲伤、无奈、盼望、求等复杂的心理多种情绪的翻卷、涌动其实就是及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终极命题。即使是涉世颇深的我,读罢也长久不能平静……。


三、


   陆萍在书中写了不少游览观光风景名胜的篇章,虽然有一些游记的特点,但终还是有思想有文采的散文。


   这些文章借景言志、置境抒情、即题发挥、怀古思今的内容较多。作者通过对风景名胜的描述来唤醒促进读者对大自然的神奇创造、对人传统的传承、甚至对自身生命的感悟认知等方面进行深度的思索和探究。


   诸如书中所描述的美加共有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山西的云冈石窟、悬空寺,台湾的阿里山、美国的科罗拉多峡谷、黄石公园,挪威的峡湾,西班牙马德里的教堂等等,都能将其特点、内涵表述得详尽真实,写出了其的奇特之处。


   就说一篇《悬空寺》吧,读着真让我惊讶不已。作者不仅把悬空寺的绝妙、奇险、神秘等特点写得淋漓尽致,而且所发的感慨议论也振聋发聩!容我引述几段描述,以证我判读非虚。


   “悬空寺远看就如镶嵌在山壁上的一组浮雕,轻巧精美。…… ”“整座寺院,上顶危岩,下临深谷,阁楼悬空。在仅仅一百多平方米的面积上,巧构各类殿阁40余间。其建筑上不在巅,下不在麓,依势就形巧俏幽伏于峭壁之上。玲珑剔透,又凌空欲飞……”“假如把恒山的翠屏峰比作一个人,那我们的悬空寺恰好是造在大山微微内陷的胸口。


   “每天的日照在两个小时左右,风几乎是直接吹不到它的。有风,但不会很强烈,影响不到建筑;但是没有风,也不成,建筑材料的木质易烂;然而风太大了也不成,木头建筑要老化。现在的这点儿风,刚刚好!


   “要有日照,是因为半空的木房保持干燥的需要;但是日照太多了,木质又要开裂,也不成。现在的这点日照也刚刚好!


   “这个刚刚好何其伟大。是条阴阳的临界线,多一分会多,少一分会少;是1400多个春夏秋冬可行性报告大数据后的结果,是不胜其烦的运算,是精美绝伦的推断,是‘正确’!是‘不朽’!”


   在这些独特的描述之后,我们看作者又是如何感慨和忧思的:


   “面对老祖宗们的这种精神和智慧,这种巧思与大胆,这种创新和这种技艺,我们的感慨是不值钱的。总是在想,眼下世风,有些人为何会这样浮躁,为何都这样短视?甚至为何都要抛却过程,而直奔终端?让人的生命——这个天底下特有的神灵加肉体,渐行渐浅,越活越在低级层面上呢?……”


   从这些精彩的描述和议论中,可以看到作者写景状物的扎实巧妙的文笔功夫;可以感受到作者借题发挥的忧思宏想;也可以了解到作者对自然宇宙的深刻认识、对关注建筑生命的博大情怀!而那句“刚刚好”的金句,就是将造物主的神奇创造、祖宗伟人的鬼斧神工般的建造、中华民族进步文明的智慧……都浓缩起来,形成的一种概括和表述。真是达到了画龙点睛的妙境,令人赞叹不


   读陆萍新著散文集《床上有棵树》,尤感作者生命的热力,迎面扑来;而这一切文字的底色,却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读一部好书,犹如交一位良师益友。


   (本文作者系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审稿:原作者 | 责任编辑:牧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