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养唐印 乍一听这花名,怎么象收藏的古玩?养进小园后,越养越觉得花如其名,有趣! 趣之一,这花会变色。小园中鸳鸯茉莉会变色,但唐印之变色,更让人啧啧赞之不已。开始是全绿色,之后绿色叶片上会出现一道红色,宛如绿色圈圈内镶了一道红边。再之后,红边慢慢扩大,之三分之一,或一半。这时的唐印硕大叶片半红半绿。慢慢地,唐印的叶片全部变成红色,如火凤凰的翅膀,在旭日或晚霞中振翅飞舞,让人观之浮想联翩。 趣之二,这花既冷不得,又不能太过炎热。唐印花原产南非,我去过南非,在开普敦桌山上见过,被烈日烤得发烫的岩石旁,一丛丛张着火红的翅膀,迎送着登上桌山的客人。今年,我把唐印养进小园后,有几天,气温几天连着高达近四十度,大概狂晒时间太长了,搬进室内后,叶片居然有点不太精神,过了几个晚上才恢复正常。天冷,因是肉质植物,肯定要移居室内,不然非冻死不可! 趣之三,唐印不象沙漠玫瑰,小肉肉等一样,根部儲存多量水份,不需天天或经常浇水。唐印不浇肯定不行。但给唐印浇水浇根部又会浇死。于是乎,炎热天一周浇二次,春秋天浇一次。对着它的宽大叶片轻轻喷水。有时,我给它轻轻喷水时,微风一吹,所有叶片轻轻颤动,它是在吸水吗?或者是在答谢我呢! 趣之四,唐印是观叶类植物,它给人的审美是在它那奇妙的叶子上。这是和花开的妖娆多姿不一样的审美观感。有天,雨后彩虹东天高掛,我把唐印搬至小园阳台上,此刻,阳台上半红半绿的叶片掛着雨珠,与那半红半蓝天上彩虹相映,纵是再美的花也难以达到如此绝美境啊! 趣之五,我在观察唐印绿叶缓慢变红的过程中,同时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当宽大的叶片慢慢变红时,唐印的花丛中心也慢慢窜出新叶片,这种嫩绿的薄薄新叶片,是和老叶片的变红同步进行的,当老叶片变红至一半时,花中心窜出的新叶片的顶端也染上了一条红絲线。生生不息,令人赞叹不已! 三文鱼菏兰菊 秋天是菊花盛开季节。尽管今年热天延迟了秋色,但菊姐姐还是以它五颜六色的盛妆而来。 今年的菊花市面与以往不同,洋菊特别是荷兰菊更受养花人青睐。荷兰菊我养了几年,花小而色彩多,养上一盆,多种颜色拼在一起,蓬蓬勃勃,热闹而让人心旷神怡。 我小园中养的这棵三文鱼荷兰菊,是网上从云南买来的。那天午后,我网上浏览菊花时,三文鱼荷兰菊夺人眼球,三文鱼是我的最爱,一听这花名就喜欢,喜欢了就下单。花被快递送到家后,拆开包装先醒苗,之后送入小园。 之前我养过紫红,蓝色,绿色等荷兰菊。比之三文鱼,我觉得颜色是这种荷兰菊惹人喜欢的主因。这种橙红色,不正是三文鱼肉的颜色吗!我从未听说过三文鱼荷兰菊,于是上网查找关于三文鱼菏兰菊的养护知识,查来查去,找不到三文鱼荷兰菊,只得罢了! 我想三文鱼这花名字,有可能是因为花色酷似三文鱼肉色,而因此得名吧!它在小园一众花中,的确独树一帜,它非红非白非紫非蓝非绿,而是以橙红自然调和色而令人留连。这季节,蝴蝶应该早飞走了吧,上午把它搬进小园后,中午时分,两只蝴蝶居然又翮翩起舞了!如此看来,小动物也是喜欢颜色亮眼的! 我养过多年菊花,也包括荷兰菊。养护起来得心应手。让它多见光,空气流通,以及菊叶喷水为主。现在,三文鱼荷兰菊顶部花事繁忙,下部花苞越来越多,越看越心旷神怡! 欧月枝头抱团开 欧月,指的是近些年花市上常见的欧州产月季花 欧月的特色是,一盆欧月,数十条细细的花枝,每根花枝上会开出相同或不同颜色的月季花,价格又不贵,欧月比起国内传统的月季花,花色更加丰富,因此,深受养花人喜欢!我每次逛花市,除了为小园添点新品种,总要顺便带盆欧月回来! 我喜欢欧月,不仅因为它的花色众多而丰富,而且它的生命力之顽强。今年夏季特别酷热漫长,小园里许多花都退避三舍,开不出花了。惟有欧月,从春天一路开花过来,在赤日炎炎炎似火烧的当下,即使叶子被烤光了,三两残存的枝头,仍不屈不挠的开着小花,尽管这花不夠精神,在被炎日扫荡的小园里,仍旧是一面鼓舞众花的旗帜,一朵扑不灭的火焰! 我喜欢欧月,也不仅它不屈不挠的开花态度,还因为它独特而令人惊艳的抱团开花之亮相!小园里的花,不管牡丹,芍药,三角梅,杜鹃,鸳鸯茉莉,兰花等等。都是一花一开或多花枝头开,很少或几乎没有如石榴籽那般紧紧抱成团的。霜降这天清早,小园里的这棵欧月,一根長長的花枝上,挑着一大朵降红色的花迎风摇动。旭日还未升起,在东方红红的天空下,犹如倾国倾城的牡丹!岂止美,简直美得让人无法言说!我凑近了细看,这不是一朵花,是十几朵欧月的花,从一棵花枝上从四周围过来,抱在一起,又各自面向不同方向,组成一个半园形花环,更有趣的是,围在四周的花全无拘无束张开翅膀,只有中间被围的花似开未开,中间花是老大吗?难道欧月也谨守大当上的规矩吗? 我喜欢欧月,从花市搬回小园,基本上没怎么管它,花开花落,泥土有知。我在它身上花功夫最多多的是,叶子枯了,花开过了,及时修剪修剪,有时花盆干了浇浇水,也就仅此而已。而它回报给我的却是是一波一波的花事,一个又一个的花开惊喜! 2025.10.26中午 写于小园花前 供稿:原作者 | 编辑:牧 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