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互根的哲学 文/炜枫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自太极生两仪,阴阳二气便周流六虚,运行八极。这不是虚无缥缈的玄谈,而是贯穿宇宙的根本法则。《周易·系辞》开宗明义:"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八字真言,道尽天地玄机。阴阳非但不对立,反而互根互用,相生相成,如呼吸之吐纳,昼夜之更迭,构成宇宙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观天察地,阴阳互根之理无处不在。日月更迭,昼阳夜阴,然白昼之中自有阴影婆娑,黑夜之中亦有星月交辉。寒暑往来,春夏属阳,秋冬属阴,然阳春三月忽有倒寒,凛冬时节亦现暖阳。张载《正蒙》精辟论述:"阴阳者,天之道也,刚柔者,地之道也。"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进一步阐释:"阴阳具于太虚絪缲之中,其一阴一阳,或动或静,相与摩荡,乘时而有其象。"这种动态平衡,正是宇宙万物生灭变化的根本规律。 老子《道德经》揭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二气相互激荡、交融调和,化生万物。恰如中国传统山水画,山为阳,水为阴,然山中有溪流潺潺,水上见峰峦倒影,构成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这种阴阳互根的宇宙观,与莱布尼茨的"预定和谐"理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形成跨越时空的思想共鸣。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实则是一部阴阳消长、互根互用的宏大叙事。秦汉阳刚过盛,乃有魏晋阴柔之风调剂;唐代包容开放,宋代内敛精致,各领风骚。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指出,文明的生长源于挑战与应战的动态平衡,这正是阴阳互根的历史辩证法。《易经》革卦云:"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变革与守成的辩证统一,推动着文明向前发展。西方文明强调理性分析,东方文明注重直觉综合,二者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玻尔将阴阳图作为族徽核心,认为量子互补原理与阴阳观念惊人一致;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详细论证了阴阳思想对科技发展的深远影响。 《尚书·洪范》提出"沉潜刚克,高明柔克"的治理智慧,强调刚柔相济的平衡之道。法家主张"法治",儒家提倡"德治",董仲舒融合二者,提出"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唐太宗深谙此理,一方面推行科举广纳贤才,一方面完善法制约束百官;一方面开放包容,一方面强化集权,开创贞观之治。《贞观政要》记载太宗名言:"治国如治病,虽知病愈,犹须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正是阴阳互根思维在治国中的妙用。现代国家治理中,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自由竞争与社会公平的平衡,无不是阴阳互根原理的现代表达。 《易经》乾卦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刚健有为与厚德载物的完美结合,正是理想人格的写照。诸葛亮《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教诲,深刻体现了以阴养阳的智慧。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知为阴,行为阳,强调"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种知行观,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杜威的"实用主义"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曾国藩晚年自署"求阙斋",主动求取欠缺,正是以阴养阳的高明境界。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日显的今天,阴阳互根哲学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现代科学中的波粒二象性、基因显隐性、生态系统平衡,无不印证着阴阳互根原理。卡普拉在《物理学之道》中详细论述了现代物理学与东方智慧的相通之处。经济领域中,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配合;文化领域中,传统继承与创新发展的统一;国际关系中,民族特色与人类共同价值的协调,都需要运用阴阳互根的智慧。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与"硬实力"相结合的综合国力观,正是阴阳思维在国际政治中的运用。 阴阳互根的哲学智慧,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提供了重要启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人工智能与人文关怀的统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都需要从阴阳互根智慧中汲取营养。罗素在《中国问题》中预言:"中国人发现的和谐生活理念,将是未来世界的重要指引。"阴阳互根所倡导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观念,与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罗尔斯的"重叠共识"等理论形成有趣对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深层的哲学基础。 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十字路口,回望阴阳互根的哲学智慧,恍若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周易》揭示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真理,在今天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阴阳互根,变化无穷,这正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正如史华慈在《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中所说:"中国阴阳思想的最大智慧,在于认识到对立面的互补性和相互转化。"这种智慧告诉我们:任何极端都将走向反面,唯有把握阴阳互根之道,方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发展。在永恒的回响中,我们听见老子的话语穿越时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或许是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终极智慧。 审稿编辑:云帆沧海 | 核发编辑:风 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