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绿,2025年2月24日下午,在上海黄浦区文化中心开馆首日,作为黄浦文化中心开馆活动周系列活动之一,《迎向太平洋的风——城市诗人2023》新书发布会暨“城市的诗 诗的城市”研讨会在上海黄浦文化中心举办。沪上众多诗人、评论家齐聚一堂,一起迎接这本新诗集的诞生。 黄浦区文化馆馆长高雯珺发言 在黄浦区文化馆的指导下,由上海城市诗人社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城市诗歌研究工作室协办,共同策划推出了城市诗集《迎向太平洋的风——城市诗人2023》。原黄浦区文化馆馆长兼书记孔晓敏、黄浦区文化馆馆长高雯珺、黄浦区文化馆副馆长徐之宾、黄浦区文化馆副馆长虞洁、黄浦区文化馆创作策划部主任施小君、黄浦区文化馆创作策划部副主任慕妮卡、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和国际文化交流研究室主任李艳丽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臧得顺等嘉宾共同出席新书发布会。诗歌评论家杨斌华、城市诗人总策划、诗人、评论家铁舞,诗人梁志伟,诗人,翻译家海岸,诗人、小说家、评论家程庸,诗人、评论家崖丽娟,诗人曹剑龙、孙晓刚、程林、火俊、海客、曹小航、王晓云、朱吉林、朱德平、陈曦浩、甘美珍、朱春婷、肖建民、箫鸣、楼如岳、魏玲丽等嘉宾参加会议并作了重要发言。发布会由诗人、诗歌活动策划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城市诗歌研究工作室首席专家瑞箫主持。 上海城市诗人社发起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已有四十多年历史。诗社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活跃在上海乃至全国诗坛的诗人,至今为止出版几十种著作,包括《忘却的飞行——上海现代城市诗选》《世纪的云》《广场鸽》《都市虹》《中国城市诗典》等,以及《城市诗人》诗刊和诗报多期。诗社坚持城市题材、城市品质、城市风格的有根性写作,坚持“实验、守正、出新”的宗旨,对上海现代城市诗歌的创作和理论研究起着引领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本《迎向太平洋的风——城市诗人2023》作为上海城市诗人社的阶段性成果,是上海城市诗人社的三个重要里程碑之一。这本诗集是对上海黄浦区城市诗人诗社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发扬,是宏观的、视野开阔的,是对整个当代诗坛城市诗歌发展的拼图。新书出版以来,受到业界广泛的好评和肯定。研讨会与会专家就城市诗人社的发展历史和观念宗旨、城市诗歌的编选体例、人工智能时代城市诗歌的出路、高科技为城市诗歌发展提供的契机、商业化社会诗歌对城市的功能作用、城市诗人如何回归内心和理性思考、城市对人的包容性、如何超越现实,写出每个人心中独特的城市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和理论思考。 新书发布会现场 “现代主义是大城市的艺术”(《现代主义的城市》布雷德伯里)。在一定意义上,世界范围内的现代诗歌的产生与城市的迅猛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诗歌大多取材于城市生活,诗歌的格调、韵律、用语等形式元素与现代城市生活的节奏和色调相吻合。中国新诗也不例外,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汉语诗歌写作是在城市的催发下出现的,真正的城市诗歌是带着现代主义意识和技巧的诗歌。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出现的现代都市,曾是现代新诗创作与出版的重镇。建国几十年内,上海产生了众多的描写新城市新生活新风貌的诗歌,但几乎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诗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开创的现代主义诗风几近断流。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诗人》这本刊物的出现,就是为了弥补现代都市诗歌的空白,也促进了上海城市诗歌重新回到现代主义诗歌的轨道上来。城市诗人总策划、诗人铁舞提出,“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上海诗人的定位问题。上海诗人应积极面向世界诗坛,而背后赖以支撑的,应是中国新诗文化的丰厚传统。” 诗歌评论家 杨斌华 《迎向太平洋的风——城市诗人2023》不仅是上海城市诗人社和上海诗人的创作合集,本书编选从黄浦区到上海市,从上海到北京、广州、重庆等各大都市,从京津冀、长三角到成渝地区,再到港澳等地区,以及纽约东京等全球都市,从中将遴选中国各地的优秀都市诗编选成辑,同时也关注到全球都市诗歌的新创作。 在广阔深厚的现实世界面前,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跌宕起伏的城市生活,当代城市诗人要有海纳百川的勇气,包孕表现当代城市生活的多种技巧和能力,才能更好地表现出当下此刻现代化都市的多元化生活。《迎向太平洋的风——城市诗人2023》一书努力为上海和当代中国众多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都市留下时代的剪影。中国城市诗歌的不断发展最终也会不断注入到世界当代诗歌发展的洪流之中。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城市诗歌研究工作室 张瑞燕 ) 上海城市诗人社大合影 供稿:原作者 | 编辑:牧 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