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禅诗探索》选刊 (2025年2月号,总第175期之一) 主编:下午百合 ![]() 一、诗歌作品 流变 作者:白芷 这个公墓的位置 之前有个学校 后来成橘园,就荒了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时光流转,无常迁变,荒芜的只是世间,只是人们的定义、念头、相。不变的是本来、是不被定义、不被命名的那一个,是真如本性。如橘园之于季节,土地之于建筑,荒芜之于土地。这样说来,荒芜便成了土地的本来样貌,荒芜也是一种功德,一种美! 知 作者:也牛 揉目,满眼空花乱坠 及至恢复正常后,天空干干净净: 庞居士寻不见花瓣的开处 也寻不见花瓣的落处 推荐人:古石 推荐语:万事万物皆虚妄,变幻无常终成空。经过无常,“恢复正常”,呈现的是生命的本相:天空干干净净,不见花瓣的开处,也寻不见花瓣的落处。 三里河的画卷 作者:碧青 隐身于黑夜 现身于白昼 这一条三里河奔流过 千年的波澜 它从未流走过自身 满河的云空 此岸的倒影 却是轮回着 在河水里流变 推荐人:古石 推荐语:一条河流“奔流过千年的波澜”,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是:时光流变,万物轮回,以及万物自身永恒的空性。给我们的启示是:珍惜当下,制心一处,无住生心,守住自性清净,尽享禅悦人生。 树下 作者:古石 你坐在树下 乘凉 一只蚂蚁从你身旁的一个洞穴里 爬出来 晒太阳 阳光透过叶缝 你微微地挪了一下身子 推荐人:也牛 推荐语: 你坐在树下 乘凉 一只蚂蚁从你身旁的一个洞穴里 爬出来 晒太阳 诗人坐在树下乘凉,蚂蚁却要爬出洞穴来晒太阳,各有喜好,各有取舍。因此我们说世间法是二元法,冷与暖相对。然而,冷与暖本来是没有好坏、对错的,是我们人为在分别、执着。 好在诗人是已悟之人,不执取: 阳光透过叶缝 你微微地挪了一下身子 让出了阳光。让真心显现,二元归一,谦恭礼让,使得众生都能够平等。 距离 作者:胡有琪 恍惚隔世 那朵花在向我招手 一脸微笑 其实 它就在蓠芭墙之外 我却在蓠芭墙阴影之内 推荐人:古石 推荐语:一墙之隔,一步之遥,两种生存空间,两种生命状态,恍若隔世。墙内阴影重重,跨出一步,便是“春暖花开”,但这一步,易也不易,简单也不简单。由迷转悟,有时在一瞬 间,有时则很漫长。 站桩 作者:蜀山箫客 天微亮 湖面升起一层薄雾 微风中,有 泉水流动的声音 白鹭划过的声音 ……睁开眼时 紫叶李已开满枝头 推荐人:奥冬 推荐语:湖面,薄雾,微风,泉水,白鹭,紫叶李,整首诗优美,自然,禅景合一。而加上标题《站桩》,一下子又提升了一个境界。 阳光下的树 作者:李爱霞 让我发现时间的爱 绵长,宁静 和煦 新芽每冒一粒 阳光就跟着 上升一粒 推荐人:奥冬 推荐语:宁静清新,禅韵悠悠。第二节的三行,语气自然而含大欢喜。 南山松 作者:碧青 重墨 只想画出故园的南山 峰顶的一株松绿 它只是绿着自己 肉身 从来没有穿着 那一衫四季的来去 推荐人:下午百合 推荐语:关注地凝视,是一种“观”。作者观到的是南山松,“峰顶的一株松绿 它只是绿着自己”,她如是地观着,同时向内去看, “肉身 从来没有穿着,那一衫四季的来去”,她如是的觉照着,识破了肉身的虚妄,识破了四季轮回的假象,回归本心。此时,再去看第一句“重墨 只想画出故园的南山”,这一句渲染虚虚实实的美。 觉 作者:古石 一 滴 水 掉进水里 咚的一声 瞬间开花了 推荐人:下午百合 推荐语: 一 滴 水 掉进水里 是什么了了分明地看见了。 咚的一声 瞬间开花了 是什么瞬间开花了。 这首诗虽短,却直指心性。 山径 作者:胡有琪 有些山径进得了寺庙 有些山径却钻进了剌芭笼 有些山径走上了一条断头的路 其实 山径如旧 乱走的是人心 推荐人:李爱霞 推荐语:以山径为喻,道人生修行,山径本无变,人却因选择而乱。寺庙是悟道之境,刺芭笼是迷惑之途,断头路是迷失之苦。万物皆如旧,人心若能守静,便能拨开迷雾,回归本真,反之则走向迷乱。 阳光 作者:胡有琪 用阳光洗手 净身 无由地你也阳光起来 做任何一件小事 你都一身灿烂 推荐人:下午百合 推荐语:直心是道场,这一首趣入得好,在于“不思维”,不思维就没有分别了,就直接入了。“用阳光洗手”,如何用阳光洗手呢?一思维你就远离了,但就这么地直接进去,“无由地”,那样的心地光明,刹那显现了。心在光明里,做任何事,你都一身灿烂。阿弥陀佛。 二、诗人读诗 田野短章(6首) 作者:曹红燕 致谢 我只不过撒了一把种籽 就长出了那么多 大大个子的南瓜 我提起衣裙躬身摘下一个又一个南瓜 我一次一次以躬身的姿式 致谢 广袤的大地 下午百合读诗:曹红燕的这一组,读来颇有“松弛感”,感受到作者身心处于清安与自在中。反映到诗作中:首先,诗歌的气息是和缓的、轻柔的,文字是不经意的,去雕琢的。这样的精神气质,非常地接近于“无为”了。栽种南瓜的过程是无为的,随意地撒了一把种籽,就长出了那么多南瓜;作者的身姿是无为的,它有点像即兴的舞蹈,像那些本初的人们一样,单纯而喜悦。随之而来的“躬身”、“致谢”也是无为的,这或许就是人在大自然中本然的一种呈现。 万物 我蹲下来 观赏着田野上盛开的各种花朵 我观赏着那朵茼蒿花时 我瞧见旁边有一棵草 一棵没开花的草 草尖低垂 像一个自卑的孩子 我伸出手 去摸了摸它 下午百合读诗:这又是一首与自然对话的禅诗。自然不就是禅么。万物是什么呢?它不是一个概念,在我们的某个当下,它就是一朵田野上的小花,就是一棵没开花的草。它触动了诗人内心的善,于是,一种流动发生了。在诗人眼中,它就像是一个自卑的孩子,诗人伸出手,摸了摸它。诗题用《万物》,而着笔在细微处,微妙玄通是也。 李花开了 李子树开花了,密密地开着细小好看的小白花 开着花的李子树下 有位戴草帽的老人在锄草 小孩来喊爷爷 把李子花喊落了二三片 下午百合读诗:星云大师说:“日常生活即是禅”,而我们错过了多少日常呢!在这个被诗人捕捉到的微小的日常片段中,开花的李子树、带草帽的老人,小孩,构成了一幅禅意的小品画儿,孩子的呼喊与应声而落的三两片李子花,仿佛是,要把沉睡的我们唤醒。 入夜 晚霞之上 半个月亮 一粒 星子 一只晚归的鸟 飞翔 村西头那位90岁的太婆 关上了木门 一棵桔子树 关在了门外 下午百合读诗:曹红燕的诗愈发地入画境了,诗的前半部分,三笔两笔,就是一幅禅意画。它就是淡淡的、虚虚实实的、呈现着。美的张力,或许就在虚与实的临界点上。后半部分增加了一点故事性的画面:村西头那位90岁的太婆/关上了木门/一棵桔子树/关在了门外,这让之前营造的宁静有了短暂的打破,而回到关在了门外的桔树上,又是再一次的回归到宁静中。 枣树 冬日的枣树林光秃秃的 无一叶 黑瘦的树干和弯曲的技条 坚硬 某个早晨 一颗露珠 在枣树枝条的尖刺上 圆融 下午百合读诗:见微知著,在这一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文字的运用达到了精准的地步。这一首前面的铺垫只为了引出后面的“露珠”,而它是如何在枣树枝条的尖刺上,“圆融”的,让我想到了:一即一切。 安然 门前枇杷熟了,由青到黄挂在树枝上 是被釆摘,抑或是等熟透了自然掉落 枇杷树不语 一个小男孩 从最低矮的那根枝条 摘一颗枇杷在手 咯咯咯的笑 下午百合读诗:在曹红燕的这一组诗中,她始终处于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位置。就像是随意地打开一张蒙太奇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枇杷树仍然如一位通达一切的智者,而小男孩是那个尚未被教化的懵懂无知的我们,在本初的心中,一切都自然地发生,一派天然与童真。这一组,诗人以极强的文字能力,以克制精练的表达,完成了一次艺术性极高的呈现。欣赏。 荐稿:也 牛 | 编辑:风 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