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征 | 坚韧与庇护的颂歌——读李云的诗《瓦》

2024-8-13 16:06| 发布者: zhwyw| 查看: 45226| 评论: 0|原作者: 王长征|来自: 杂文青年

文/李云

唯有庇护苍生的心跳
在梁栋的支撑下不死
暴雨酷日    冰霜如剑
一片咬着一片
如手臂挽着手臂如鳞片覆盖鳞片
纷披而下抑或依次而上
黑黛如铁或谁的面色
人字型的坡脊
间隙里长出野蒿弱草的歌声
檐角的风铃哑然太久
龟裂的黑纹中一只断尾的蜥蜴在急奔
苍天要大哭你就被负天泪
大雪是你和大地万物的棉被
身下一灯如豆是你最亮的痣
玉可碎呀
你不能碎
你是贫苦人写给苍穹的苦难朝笏
也是给宇宙的檄文
无言的天问一片片活着
如乌鸦之翅


坚韧与庇护的颂歌
文/王长征

       去年,李云先生出版过一部文学评论集《好诗在这里》。这是他担任《诗歌月刊》期间主持《头条》和《独秀》栏目,按照传统撰写的主持人语和推荐语,六年时间共推出100多位优秀中青年诗人的作品。长期研读与实践,使得他对诗歌的理解有了更为精准的把握,对每一首好诗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思想、有诗意、有特质。他说,诗歌文本的主题揭示是有思想、有重量、有钙质;诗歌文本的表达是有诗意、有美感、有充沛感情;诗歌文本的呈现是有特质、有异禀光泽、有独立性的精神面貌。
       李云对诗歌的思考和理解,在《瓦》这首诗中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瓦作为屋顶的覆盖物,经年累月地承受着暴雨、酷日、冰霜等自然力量的侵袭,它平凡而普通,司空见惯,很少引起诗人关注。李云先生却赋予瓦思想和灵魂,在诗中具备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坚韧不拔的人格特质。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象、丰富的象征以及多维度的表达,展现了他对生命、自然、社会及宇宙间复杂关系的深沉思考。瓦不仅是屋顶的覆盖物,也是时间的低语者和历史的见证者,每一片瓦在栋梁的怀抱中,承载着苍生的心跳,静静地诉说着生命的传奇。暴雨、酷日、冰霜,这些自然界的刀剑,无情地雕琢着它们的身躯,赋予其坚韧不拔的灵魂。它们紧密相依,如同手臂挽着手臂,鳞片覆盖鳞片,共同抵御着狂风暴雨、寒霜冷雪的肆虐侵袭,守护着一方安宁。
       檐角的风铃虽然早己哑然,但沉默中蕴含着古老的旋律,犹如野蒿弱草的歌声,这是大自然生命的赞歌。风铃的沉默好似时间的无情,瓦片在沉默中见证岁月更迭,在龟裂的黑纹中,一只断尾的蜥蜴急奔而过,它象征绝境之中对生命的渴望。苍天若泣,瓦便化为泪水,而那一灯如豆的微光,则是黑暗中最亮的星辰。它们“活着”,即使面对时间的无情,依然坚韧地存在。风铃本应清脆悦耳,却“哑然太久”,以反差营造出静谧而深沉的氛围,展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沉淀。同时也暗示了期待与希望,仿佛风铃的再次响起将会带来重要的信息或命运的好转。“大雪是你和大地万物的棉被”,将大雪比作棉被,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雪覆盖大地的美丽景象,还赋予瓦片以温暖和庇护的象征意义。瓦片与大地万物一同被大雪覆盖,仿佛共同进入了宁静而祥和的梦境。
       “玉可碎呀,你不能碎,你是贫苦人写给苍穹的苦难朝笏”。将瓦与贫苦人的苦难联系在一起,暗示了瓦承载着人间的苦难和艰辛。然而,面对如此沉重的负担,瓦依然坚守,不言放弃,进一步强化瓦的人格形象。玉虽珍贵,但易碎;而瓦虽平凡,却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瓦片虽然脆弱,但其背后的精神力量却坚不可摧。它们如同普罗大众写给苍穹的苦难朝笏,记录着人间的辛酸与不易;它们写给宇宙的战斗檄文,宣告着生命的不屈与尊严。在无言的天问中,每一片瓦都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它们活着,如同乌鸦之翅,沉重有力,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与执着。“暴雨酷日冰霜如剑”“人字型的坡脊”“大雪是你和大地万物的棉被”等意象,既具体又富有象征性,构建了既写实又超脱的意境。整首诗通过瓦这一具体而微妙的意象,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空间。它们经历风雨的洗礼、时间的考验,守护着下方的安宁。诗中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生命虽短暂而脆弱,但只要能够坚韧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挑战和困难,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暴雨酷日冰霜如剑,语言简洁而有力,将自然界的严酷与无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瓦没有屈服于这些考验,而是“如手臂挽着手臂如鳞片覆盖鳞片”,紧紧相依,共同抵御风雨的侵袭,面对困境,始终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
       “身下一灯如豆是你最亮的痣”,“一灯如豆”与“最亮的痣”形成鲜明对比和巧妙联想。瓦片下这盏灯,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光源,更是精神上的希望之光。一灯虽小,却在黑暗中发出璀璨的光芒;痣不起眼,却是身体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诗人通过对比和联想,突出瓦片在黑暗中坚守的重要性,同时赋予瓦片以生命力和情感色彩。“无言的天问,一片片活着,如乌鸦之翅”。运用象征和隐喻,将生命的状态与乌鸦之翅作比较。乌鸦之翅沉重而有力,充满对飞翔的渴望和追求。“无言的天问”和“一片片活着”的瓦片,共同构成对生命状态的反思,描绘了面对命运不济时的无奈与坚持。   
       《瓦》不仅是一首关于瓦片的诗,更是一曲关于生命、自然、社会与宇宙的交响,它引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世界,促使我们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激情感受生命的真谛。
       李云先生长期担任《诗歌月刊》主编与安徽省作协秘书长,他借《瓦》言志,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长度或外在的华丽,而在于如何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改变这个世界。当我们能够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社会、为他人做出应有的贡献,重读这首诗,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快乐。

诗人简介:


       李云,1964年10月出生。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安徽文学院专业作家,原《诗歌月刊》主编。中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学员,曾有小说,诗歌,散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诗刊》《小说月报原创版》《诗选刊》《江南》《中国作家》《北京文学》《小说林》《长江文艺·好小说》《大家》《新华文摘》《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等刊物刊发选载,有作品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征文获奖并入选多种年鉴和选本。被评为2019年度封面新闻"名人堂"全国十大诗人,2021年度十佳华语诗人。中篇小说《大鱼在淮》《一枪毙命》分获安徽省政府文学奖,小说《去老塘》获十三届《小说选刊》年度奖,小说《湖光曲》获《小说选刊》“鑫飞杯·短篇小说奖”。出版诗集《水路》《一切皆由悲喜》。发表电影剧本《山鹰高飞》《第六号银像》(省委宣传重点扶持项目院线电影)《俺是一个兵》等,出版长篇小说《山鹰行动》、中短篇小说集《大鱼在淮》、诗歌评论集《好诗在这里》《李云电影文学剧本》,长篇报告文学《一条大河波浪宽》(与他人合作)。


诗评人简介:


       王长征,安徽省界首市人。现为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社会艺术委员会顾问、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文化创意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诗歌委员会秘书长,朱拉隆功大学访问学者,格乐大学客座教授。迄今在《诗刊》《中国作家》《扬子江诗刊》《星星》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400余万字,入选百余种选本,出版诗文集《漂在北京》《小鸟坐禅》《心向未来》《幸福不期而遇》《北京西城老字号故事》《穿过薄薄的世界》《鹿鸣》《从北京爱着中国》《那朵红玫瑰》9部,文学作品被译成英、法、俄、日、韩、泰等多个语种。现居北京,主编《中国汉诗》。

来源:杂文青年 | 选稿编辑:牧 野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