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沈听雨 杜羽丰 何贤君 共享联盟·义乌 左翠玉 6月2日上午,全国首个文论奖、首届雪峰文学理论评论奖(简称雪峰文论奖)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启动发布。 据介绍,“雪峰文论奖”是以我国现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和诗人冯雪峰同志命名的文学理论评论奖项,旨在弘扬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评论传统,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新时代文艺的理论评论话语建构,促进新时代文艺理论评论的繁荣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雪峰文论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学术指导,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共义乌市委、义乌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每两年举办一次,设论文奖、图书奖2类,其中论文奖分为新时代文学研究奖、现当代文学研究奖。 据悉,该奖项永久颁奖地设在义乌。 冯雪峰,原名冯福春,1903年6月出生于浙江义乌,是上世纪我国无产阶级文艺事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者,是一位具有深刻思想见解和卓越才华的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是新中国文学开创时期杰出的出版家。 今年是冯雪峰同志诞辰120周年。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孜孜探求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文学、出版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我国革命文艺事业的功臣,也是浙江人民的骄傲。 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在纪念他。6月2日-3日,纪念冯雪峰同志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在北京和他的家乡义乌两地举行。 此次活动不仅以理论研讨等形式给予纪念,更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借势借力,谋划雪峰文论奖,建设雪峰文学馆,打造雪峰文学讲堂,筹建义乌雪峰文学发展基金,全面打响义乌文化品牌。 今天,之所以会以雪峰命名全国首个文论奖,有不少渊源可以探究。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一股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的热潮兴起。在这当中,冯雪峰被认为是“第一个用力最勤,收获颇富的人”。 冯雪峰对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建设上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在革命文学兴起之初,急需理论引导的情况下,他以自学的日语功底,以顽强的“硬译”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为独树一帜的翻译家。他选择翻译的理论家以及相应论题的“范围之广、数量之大,超出了‘五四’以来到三十年代初的任何一个译者”。 从1926年起,冯雪峰系统地翻译介绍《新俄文学的曙光期》《俄罗斯的无产阶级文学》《新俄的文艺政策》及普列汉诺夫的《艺术与社会生活》、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之社会的基础》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俄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思潮、文化建设动态方面的书籍。他还翻译介绍了列宁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书籍和高尔基、石川啄木等作家的作品;同时也翻译了匈牙利玛察的《现代欧洲的艺术》,在国内几乎最早系统介绍了未来派、立体派、表现派等欧洲现代派文艺思潮。 冯雪峰翻译的许多马克思主义文论经典作家的著述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影响了一批作家和理论家。丁玲回忆说,“左联五烈士”之一胡也频走上革命道路,是受到了鲁迅和冯雪峰理论翻译的影响。文论家陈涌曾回忆说:“我知道雪峰同志,是从年轻时候看到他翻译的《艺术与社会生活》开始的。” 他还和鲁迅一道编辑出版了“新俄文艺论述丛书”“科学的艺术论丛书”“文艺理论丛书”等,对指导中国新兴的革命文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革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在“革命文学”论争、“两个口号”论争等文学论战中,他的理论文章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导引作用。他的《革命与智识阶级》《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论〈保卫延安〉》《中国文学从古典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的一个轮廓》等都是中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经典篇章。 来源:浙江日报 | 荐稿编辑:风 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