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征:读龚学明新作《葵花》

2024-7-12 17:58| 发布者: zhwyw| 查看: 33654| 评论: 0|原作者: 王长征|来自: 杂文青年

葵花

/龚学明



通往可可托海的公路向前延伸

两侧是戈壁和黑白碎石

突然出现的一群骆驼迅速后移

来不及进入我诗歌的构思

 

远处的山脊平展如抬高的

地平线,与低矮的天空愿意触碰

现在野生的杨树林插入情节

大地在有水和无水间犹豫

 

当看到一片铺开的葵花,一片

青葱的玉米林

我不惊喜,也不悲伤

敏感而勇毅的人,将水种植进了水,让生存长出生存



       ■ 评论:


       龚学明的诗作《葵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一幅新疆边陲地区的自然画卷,寓含了诗人对生命、生存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诗歌的开篇便以“通往可可托海的公路向前延伸”为引,将读者带入了广袤而荒凉的地理空间。戈壁、黑白碎石的描绘,不仅勾勒出了新疆特有的地貌特征,也营造出苍凉而坚韧的氛围。“突然出现的一群骆驼迅速后移”打破了静态画面的沉闷,增添了一抹生动与活力,同时也暗示了这片土地上的生命迹象和自然的流动性。然而“来不及进入我诗歌的构思”,则透露出诗人对自然景象瞬息万变、难以捕捉的感慨。

       接着,诗人将笔触转向远处的山脊和平展的地平线,以及低矮的天空,营造出宏大而宁静的视觉效果。而“野生的杨树林插入情节”,则像是大自然不经意间的一笔,既丰富了画面的层次,也寓示着生命在逆境中的顽强生长。“大地在有水和无水间犹豫”,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新疆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的生态环境,以及大地对生命的渴望与挣扎。当诗人看到“一片铺开的葵花,一片青葱的玉米林”时,他的情感并未如常人般表现出惊喜或悲伤,而是以一种“敏感而勇毅”的态度,去感知和理解这片土地上的生命现象。在这里“将水种植进了水,让生存长出生存”,不仅是对葵花等植物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也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生命之所以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正是因为它们能够不断地适应环境、利用资源、创造生命。

       整首诗以新疆的自然风光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残酷,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与希望。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自然和生命时,应该保持一种敬畏之心,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存在和价值。(评诗人:王长征)



       诗人简介:龚学明,男,江苏昆山人,现居南京。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扬子晚报)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副会长。在《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文艺报》《钟山》等文学期刊发表诗歌、散文诗、散文、小小说、报告文学等上千篇(首)。获诗刊社、江苏作协等授予的多个奖项,第二届、第三届《海燕》诗歌奖,第十二届《上海文学》诗歌奖,第八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中国诗歌春晚授予的全国十佳诗人和全国十佳诗集奖,第八届中国长诗奖,首届余光中诗歌奖·年度诗人奖等。从1991年起,先后出版《爸爸谣》《月光村庄的妈妈》诗集9部、散文集3部。连续三年(2016—2018)主编《江苏新诗年选》,编辑出版《江苏诗人》诗丛。



       诗评家简介:王长征,安徽省界首市人。现为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社会艺术委员会顾问、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文化创意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诗歌委员会秘书长,朱拉隆功大学访问学者,格乐大学客座教授。迄今在《诗刊》《中国作家》《扬子江诗刊》《星星》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400余万字,入选百余种选本,出版诗文集《漂在北京》《小鸟坐禅》《心向未来》《幸福不期而遇》《北京西城老字号故事》《穿过薄薄的世界》《鹿鸣》《从北京爱着中国》《那朵红玫瑰》9部,文学作品被译成英、法、俄、日、韩、泰等多个语种。现居北京,主编《中国汉诗》。


供稿:原作者 | 责任编辑:牧  

相关阅读

扫一扫登录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