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名胜,因诗成名 ——在第二届中华诗词发展讲坛上的讲话 (2023年11月22日) 李少君 《诗刊》社主编 李少君 柳宗元有言:“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确实,自然之美,只有通过人的传诵,才能彰显。 众多名胜、旅游景点都与诗歌关系密切。电影《长安三万里》有一句名言:诗在,黄鹤楼就在! 关于黄鹤楼,有众多诗歌传说,最著名的一个传说:武汉的黄鹤楼,是一座“诗楼”,堪称盛唐诗歌的擂台和比试场。李白登黄鹤楼,本拟赋诗,突见崔颢的《黄鹤楼》早已占据楼头白粉壁上,诗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对此,李白只好搁笔,并叹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黄鹤楼》之佳妙,严羽在其《沧浪诗话》里,以崔颢《黄鹤楼》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 学者商伟有一本专著《唐诗与胜迹书写》,也举例了围绕黄鹤楼的诗歌书写。“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围绕着胜迹,一代又一代诗人登临赋诗,形成一个又一个诗歌书写系列,黄鹤楼的书写谱系当然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现象。其实,李白并没有真正搁笔罢休,他心有不甘,多次写黄鹤楼,“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孟浩然也写过“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还有陆游“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苏轼“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正是众多诗歌的烘托,黄鹤楼成了中国诗歌名楼,也成为武汉最著名的旅游景点。 庐山亦是如此。庐山是一座诗山,是被历代诗人歌咏最多的文化名山。从司马迁“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到陶渊明、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等,史书记载有1500余位名诗人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 对庐山的书写,可以说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性的诗歌事件和诗歌奇观。李白五上庐山,为庐山写过40多首诗歌,著名的有“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等;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四年,写下著名的《琵琶行》,在庐山上建造草堂,称“匡庐奇秀甲天下山”;苏轼在庐山留下多首佳作,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等。好诗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诗歌和名山大川相互成就。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多样,自古对于诗歌与地理的关系就敏感,“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成就了美学典范的评判,更是崇尚自然的诗歌艺术追求的最佳境界。 敬亭山之于李白,草堂之于杜甫,西湖之于苏东坡、白居易,里面包含的情感和意义太多,内涵太丰富了。“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对于李白来说,宣城是他晚年安居之地,敬亭山是他晚年最好的朋友,可以安慰他孤独的内心。对于山峰,他已经没有奋勇攀登的雄心,看看就好,就聊以慰藉其寂寞;草堂,是最适宜诗人栖居之地,草堂时期,是杜甫最美好生活一段时间,“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何等惬意的自在与舒适!西湖,是苏东坡初离官场险恶的安身之所,也成为他后来一生中最美好回忆的地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西湖边,苏东坡是真正的乐不思蜀了。而白居易,离开西湖多年之后,还写下“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何等美好而惆怅地回味。 诗词赋予山河以灵魂,以灵性,山河也因诗词而彰显,而传诵。对于人来说,自然就是家园。人文含义与天然风景的结合,才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所,如此,人类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来源:原乡诗刊 | 选稿编辑:牧 野 |